幫助唐太宗李世民發起玄武門之變的十個人,他們最後的結局如何?

克里斯托夫金


先科普下,由李世民所主導的玄武門之變,在唐朝歷史上並不屬於特例。

有鑑於玄武門的位置(正好是皇宮北面城牆的正門)特殊性以及重要性,可被冠以“玄武門之變”的事件,在整個唐朝歷史上總計發生過四次,而且對唐王朝的歷史走向都是影響極大。

第一次,也是最有名的一次,就是李世民所發動的這次,最終雙手沾滿了兄弟鮮血的李世民登上了他夢魅以求的皇帝寶座。

第二次,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武則天病重,李唐宗室及大臣們發動政變,率領左右羽林兵攻佔了玄武門(洛陽城的玄武門),逼迫武則天退位,迎立了太子李顯,繼位為帝。

第三次,景龍元年(公元707年),唐中宗李顯的兒子第三個兒子太子李重俊發動兵變,試圖推翻掌權的韋后,因為沒能攻破玄武門而以失敗身亡告終。

第四次,景龍四年(公元710年),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率領著心腹人員攻入入玄武門,殺了韋后及其手下,將老爹李旦推上了皇位。

還是回到原話題,李世民所發動的玄武門之變,發生於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正是乘著李建成、李元吉入宮的機會,李世民收買了玄武門的守衛將領,帶著他的自己人埋伏在了玄武門內。事變過程中,李建成為李世民一箭射殺,李元吉被尉遲敬德殺死。

當尉遲敬德帶著兵馬很有目的性地去向唐高祖李淵彙報事情經過後,先前對兒子相鬥持消極態度的現任皇帝李淵見木已成舟,也只能是默許了李世民的所作所為。

關於玄武門之變的參與者,相關史書上是有著不同的說法的,並不只有十人。

一般說法,出自於“長孫無忌列傳”的記載。

“六月四日,無忌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九人,入玄武門討建成、元吉,平之。”

另外一種說法,來自於“太宗本紀”的記載,

“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於玄武門之。”

除李世民外,前者總計有十位,後者總計有十二位,兩種說法,除了長孫無忌及尉遲敬德有所交集外,其他人員還是有著很大的不同,至於哪份名單更為真實些呢?歷史學家們也不能給予出肯定的答覆。

如果綜合兩種說法,去除掉重複人員,也就有了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程知節、秦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人領銜的這個十九人大名單。

來看看他們的最終走向!

1、長孫無忌(594年-659年)

長孫無忌,有兩個身份很特殊,一個是長孫皇后的哥哥,即李世民的大舅哥,另外一個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之一,而且還排在第一位。

長孫無忌,字輔機,河南洛陽人,有著鮮卑血統,是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積極支持者以及策劃者,他還是唐高宗李治的堅決擁護以及擁立者,因而深得唐朝兩代帝王的信任。

然而,長孫無忌和武則天很是不對付,自然也就成為武則天的主要針對對象,他最終“圖謀謀反”罪名,被削去官職和封邑,流放到黔州,並自縊在了流放地。

2、尉遲敬德(585年—658年)

尉遲敬德,名融(被誤載為“恭”),字敬德,朔州善陽(今山西朔城區)人,他先前在地方軍閥劉武周手下打工,後來投靠的李世民,因而不受李世民老部將們的待見。他在李世民與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等人的交戰中,卻是有著上佳表現,立下功勞不小。

玄武門之變之中,尉遲敬德是積極參與者,親手射殺了李元吉。李世民對他也是信任有加,將他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排在第七位。尉遲敬德晚年基本不問政事,喜歡練丹修道,於顯慶三年(658年)在家裡去世,時年七十四歲,算是壽終就寢。

3、侯君集(?-643年)

侯君集,豳州三水(今陝西旬邑)人,早年追隨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有份參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名列第十七位。他後來曾經跟隨李靖平定吐谷渾,又率領唐軍攻滅過高昌國,功勞也是很大。

侯君集品性不咋的,純粹是自己作死,他曾因私吞高昌戰利品被彈劾,後來又煽動太子李承乾謀反,結果陰謀敗露,被下詔處死。

4、張公謹(594年—632年)

張公瑾,字弘慎,先前在王手下世充做過官,後經尉遲敬德等人的推薦,才被李世民任用。玄武門之變時,張公瑾還是比較搶眼的,李建成、李元吉死後,他們的黨羽反攻玄武門,正是張公瑾一人單槍匹馬跟隨給擋了下來。他後來還李靖討伐東突厥,被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名十八位。

張公瑾死得較早,貞觀六年(632年),他病死在了任上,當時只有三十九歲。

5、劉師立(?-640年)

劉師立,宋州虞城(今商丘虞城)人,原先是王世充手下將領,直到王世充被李世民打敗後,他才投靠李世民,並從此堅決地站在了李世民這邊。玄武門之變,他也跟隨參加,後來他還參與了平定羅藝叛亂、征討党項和吐谷渾。

因為同時代的人物太出色了,劉師立沒有被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貞觀十四年(640年),劉師立因病去世,得了善終。

6、公孫武達(?)

公孫武達,京兆櫟陽(今陝西西安臨潼櫟陽鎮)人,他資格很老,早年跟著李淵,後來又跟著李世民四處打天下,在唐朝建立過程中,立下戰功。玄武門之變時,他有參與到其中,具體表現不詳。他後來曾多次與突厥作戰,表現十分神勇,並立下戰功。

公孫武達也沒有被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他最終也是得了善終,病死在任上,那時候坐在皇帝位置上的是唐高宗。

7、獨孤彥雲(?)

獨孤彥雲,相關記載較少,他的身世優越,父親是隋朝將領,之後他成為李世民的手下,參與了玄武門之變,是伏兵將領之一,主要負責截殺李建成、李元吉殘留黨羽。

獨孤彥雲後來在與突厥人的交戰中身亡,雖然沒有被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他卻是以貞觀五十三功臣之一續圖在凌煙閣。

8、杜君綽(601年-662年)

杜君綽,早年參加隋末的義軍,後投靠李世民,跟著征討各地軍閥,為唐朝建立立下功勞。玄武門之變時,他是伏兵將領之一,受到李世民的信任。

杜君綽後來曾參與過征討高句麗的戰爭,龍朔二年(662年) ,杜君綽在上朝時去世。

9、鄭仁泰(?)

鄭仁泰,是李世民秦王府中的將領,是李世民身邊人員,地位不高,玄武門之變後,也沒有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他是玄武門之變的先鋒之一,但具體事蹟較少,後來曾參與討伐高麗、鐵勒叛亂的戰爭。

鄭仁泰在討伐鐵勒叛亂時,是行軍大總管,因指揮失利,導致失敗而被參劾,兩年後,他雖然在鐵勒戰場上沒有失利表現,卻被降了職。不久後,鄭仁泰因病去世。

10、李孟嘗(593-666年)

李孟嘗,字待賓,趙郡平棘(今河北趙縣)人,早年做過“山大王”,跟著王君廓一起投靠李淵,後被李世民招入到秦王府,跟著李世民征討過薛舉、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各地軍閥。玄武門之變時,是伏兵將領之一,李世民登基後受到賞識。

李孟嘗後來在與突厥作戰中,有著突出表現,曾奉唐高宗的詔令留守京城長安。乾封元年(666年),李孟嘗因病猝死在長安自家的府第裡,時年七十四歲,也是善終。

11、房玄齡(579年-648年)

房玄齡,名喬,字玄齡,出身官宦世家,他的很早時候就投靠了李世民,是李世民的重要謀士之一,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位列第五。玄武門之變時,房玄齡是幕後的主要策劃者之一,是功勞最大的五人之一。

貞觀時期,房玄齡輔佐李世民治理朝政,被時人稱作“良相。”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齡因病去世,李世民為他廢朝三天。

12、杜如晦(585年—630年)

杜如晦,字克明,出身官宦世家,李淵起兵攻佔長安後,投靠的李世民。也就成了李世民的人。李世民征討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各地軍閥過程中,杜如晦從中出謀劃策,起到了關鍵性作用。玄武門之變時,杜如晦是主要策劃人,貞觀時期,杜如晦輔佐李世民治理朝政,與房玄齡一起被稱為“良相”。當時,房玄齡善謀,杜如晦果斷,也就有著“房謀杜斷”的說法。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中,杜如晦位列第三,還是在房玄齡前面。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杜如晦因病難而去世,時年四十六歲。

13、宇文士及(?-642年)

宇文士及,字仁人,是隋左衛大將軍宇文述的兒子,娶了隋煬帝的女兒南陽公主為妻。他跟李淵交情不錯,哥哥宇文化及兵敗後,投靠了李淵,後曾跟隨李世民征討各地軍閥,立有戰功。

玄武門之變時,宇文士及據說有份參與,李世民登基後,受到信任以及重用。後來,宇文士及曾多次抵禦突厥的入侵,頗有成效。晚年時期,他被李世民召回到朝中,極盡榮寵。貞觀十六年(642年),宇文士及因病去世。

14、高士廉(575年-647年)

高士廉,名儉,字士廉,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他的輩分很高,長孫無忌、長孫皇后都得喊他舅舅。他是北齊宗室成員,在隋朝做過官,依附過蕭銑,後來投的李唐,玄武門之變,他也有份參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中,位列第六。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高士廉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二歲,後被追贈司徒、幷州都督。

15、程知節(589年-665年)

程知節,濟州東阿斑鳩店(今山東東平斑鳩店)人,即演義書上鼎鼎大名的“程咬金。”他先前跟的是李密,接著又跟了王世充,直到後來才轉投的李唐。程知節在戰場上驍勇善戰,是知名的猛將。他在跟隨李世民平定各地軍閥的過程中,立下大功。玄武門之變時,程知節也是親身經歷者,表現不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中,他排名在第十九位。

程知節深受唐朝幾代帝王的信任,受盡榮寵,只是到了老年,有些晚節不保,後來在率軍討伐西突厥時,不能及時進擊追敵,而且還殺降圖財,最終鬧了個減死免官,多年以後才被起用。麟德二年(665年),程知節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七歲。

16、秦瓊(?—638年)

秦瓊,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他先後跟過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李密、王世充等人,直到後來才投靠的李世民。在跟隨李世民征討各地軍閥時,他的戰績非常突出。有些史書上說,玄武門之變,秦瓊也是參與了的,也有說他沒參與的,莫衷一是。

秦瓊也是被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只是排在最後,第二十四位。秦瓊在戰場上受傷很多,一直沒有治癒好,貞觀十二年(638年),他就因病去世了。

17、段志玄(598年—642年)

段志玄,唐初齊州人(現山東臨淄),他是李唐集團中的老人,早年跟著李淵,後來跟隨李世民,在與各地軍閥交戰過程中,積累起不小的功勞。玄武門之變時,段志玄站在了李世民這邊,拒絕了李建成的高官厚祿的誘惑。

段志玄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排在第十位。他後來曾征討過吐谷渾,於貞觀十六年(642年)因病去世,時年四十五歲。

18、屈突通(557年—627年)

屈突通,先前是隋朝大將,李唐軍隊攻克長安後,被迫投降李唐。後來屈突通堅決為李唐王朝賣命,在征討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的過程中,他的表現可圈可點,因而受到李世民的信任。玄武門之變時,他也是積極為李世民效力,李世民登基後,受到重用。

屈突通被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排在第十二位。貞觀二年(628年),屈突通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二歲。

19、張士貴(586年-657年)

張士貴,本名忽峍,先前參加過隋末的義軍,後來投靠李淵,在李唐王朝的建立過程中,屢立戰功。玄武門之變時,張士貴也有參與,李世民登基後曾被任命為“玄武門長上”等重要職務。

張士貴後來曾與薛延陀、高麗等勢力作戰,並有不俗表現。顯慶初年(公元657),張士貴因病去世,時年為七十二歲。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


夜狼文史工作室


在天下大定之日,也就是武德九年,因為李世民在推翻隋朝時建立了很大的功績,唐高祖李淵越發的喜愛李世民,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對李世民的功勞很是妒忌怨恨,於是就產生了剷除李世民的想法,還時常在李淵面前搬弄李世民的是非,可是毫無用處。太子就越發的記恨李世明。於是他們挖空心思的算計李世民,千方百計的砍掉李世民的左膀右臂,消滅他的有生力量。

在這種時局愈發緊張的氛圍中,秦王府人心惶惶,就連李世民的親信們都提心吊膽的,小心應付著太子和齊王的刁難,可是秦王府的幕僚們還是束手無策,被打壓的打壓,被外派的外派,或者還有的已經治罪被下大獄了,最終李世明的親信也已經沒有剩幾個了。

李世民被打壓到如此地步,太子他們也沒有想要放過,於是他們策劃了一場謀殺。幸虧這個消息被李世民所知道了,所以他決定要反抗,並且先下手為強。於是,他召來了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等人謀劃如何發動事變,勢必要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這就是玄武門之變的開端。

李世明率領這十個從龍功臣開始了他的稱帝之路。他們分別是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公孫武達,劉師立,鄭仁泰,李孟嘗。

在這十個人裡面我們所熟知的就是長孫無忌,他是李世民的皇后的哥哥,所以這些人裡以長孫無忌為首,也是他權勢最大,地位最高,可是他的下場卻並不好。我們都知道在李世民去世以後,李治繼位,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親舅舅,可是因為在某些事情中分歧頗大,長孫無忌一直反對武則天封后,那未來的女帝肯定不能容下他,武則天就命人誣陷他勾結大臣想要造反,他最後是自縊而死的。也是悲劇為結局啊!

還有侯君集,他的結局也是被斬首,那麼他是因為什麼原因呢?歷史上比較出名的李承乾謀反事件,就是有他的手筆在,因為他覺得在當時都是追隨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卻無法像房玄齡那樣擁有高位,尤其記恨。所以他和李承乾相互利用,最後結局誰都沒撈著好。

除了這兩個人以外,其他人的結局還是比較好的。因為李世民極其注重名聲。他在玄武門之變中兄弟殘殺的名聲就已經很不好聽了,所以他一定會善待功臣顯示出皇帝的寬厚仁義。


奇點歷史


玄武門之變是唐朝乃至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歷史事件,直接導致李世民在儲位爭奪中勝出,間接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哪十人?

關於參與玄武門之變的人,史書中的記載不盡相同。甚至,在同一部《舊唐書》中,也有出入。《

舊唐書·太宗本紀上》:“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於玄武門誅之......”。而《舊唐書·長孫無忌傳》的記載是:“無忌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瑾、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九人,入玄武門討建成、元吉,平之”。考慮到第二種說法中,長孫無忌率領的九人都是秦府武將,因此一般認為更為可信。

各自結局

採用第二種說法,讓我們看看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瑾、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十人的結局。

長孫無忌:唐初名臣、政治家,凌煙閣功臣之首。公元659年(唐高宗顯慶四年),被許敬宗誣陷,遭流放,自縊而死

。674年,長孫無忌官爵恢復,陪葬昭陵。

尉遲恭:唐初名將,凌煙閣功臣之一。公元658年(高宗顯慶三年)病逝,陪葬昭陵。

侯君集:唐朝傑出將領、軍事家,凌煙閣功臣之一。公元643年(貞觀十七年),侯君集因太子李承乾謀反事牽連,被處死,家人被遷嶺南

張公瑾:凌煙閣功臣之一,唐初將領。公元632年(貞觀六年)即病逝,諡號“襄”。

劉師立:唐初將領。公元640年(貞觀十四年)病逝,諡號“肅”。

公孫武達

:唐初將領。永徽年間死於任上,諡號“壯”,陪葬昭陵。

獨孤彥雲:唐初將領,唐德宗時續圖於凌煙閣。在與頡利可汗戰鬥中犧牲

杜君綽:唐初將領。公元662年上朝時去世,諡“襄公”,陪葬昭陵。

鄭仁泰:唐初將領。後多次在西部、北部領兵作戰。病逝

李孟嘗:唐初將領。公元666年(乾封元年)暴病而死。諡“襄”,陪葬昭陵。


感謝您觀看燕過紫禁城的原創回答。歡迎您關注燕過紫禁城的頭條號,瀏覽更多原創的文史類文章。謝謝!


燕過紫禁城


這十人具體人說法不一,但幫助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肯定不止10人,而且相關人員也有24人之說,但這不重要,重要的都能得到李世民的封官賜爵,而且都能得以善終,這裡說的是在李世民在位期間沒有遭到處罰殺害。

若非要雞蛋挑骨頭,也只有侯君集,因為太子李承乾聚兵謀反事敗而受誅連,他是太子的老丈人,豈能置身事外,自然降職流放,有說被賜死,有說是自縊,反正都是死,但這不代表李世民要殺功臣的藉口。

至於長孫無忌就最吃香,他既是皇后哥哥又是整個事件的策劃主謀,自然功勞最大,他身居多職,更當宰相又是國舅爺權傾天下。

而尉遲敬德殺死李元吉奇功一件,秦叔寶因多病似乎未參與這件事,據說是帶兵保護李世民的家屬也算有功,排在最後,都封了國公,在後期仍然參加過征戰,病老而死!

至於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他們也都是身居要職,也是得到功臣的最好待遇,幸虧是李世民當皇帝,要是朱元璋那就慘了!

由此也可看出李世民善待功臣的可貴,可有人把他說的一無是處的“壞人”,我都覺得犯疑,如是壞人,怎麼會有這好的心胸善待功臣和老百姓呢?什麼樣的人就會做什麼樣的事。

看來這玄武門事件是做對了,他為大唐開創了二十四年貞觀之治,大唐也由此走向興盛,歷史上的是非我們很難考證,但他治理出來的國家面貌是有目同睹的,也無法造假!


知足常樂6144539457


唐高祖李淵武德九年四月初四庚申日,公元六二六年七月二日,秦王李世民於玄武門伏殺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而後李世民登基稱帝,開創貞觀之治,史稱唐太宗。

在《舊唐書》裡記載,參與玄武門之變的除秦王李世民本人外,另外還有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十人。

當然,參與者遠非這十個人,最起碼常何也應當算在內。另外,別的史書說法是除了舊唐書中的十人外,秦瓊,程咬金,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張士貴,屈突通等人都曾參與在內,不過這種說法有一定的疑點。

除秦瓊外,在玄武門之變前,天策府中的主要部將已經被各種理由調任別處任職,正因為太子黨的步步緊逼,才迫使李世民決定鋌而走險。至於參與玄武門之變的到底有多少人,這恐怕就說不清楚了,但是長孫無忌肯定是有的,畢竟玄武門之變主要出自於他手。

依題所言,就以《舊唐書》記載為主來簡單的說說玄武門之變中最主要的十個人的結局。

長孫無忌,唐太宗的這位大舅子就說了吧?一直以高官厚祿活到了唐高宗李治之時,可以說是權傾天下也不為過。唐高宗時期,在廢王皇后,立武則天為後的這件事上,得罪了武則天,被武則天懷恨在心。後來嘛,長孫無忌最終還是鬥不過李治與武則天這兩口子的聯手,雖忠心於大唐皇室,但他的權勢確實是太大了,也難免為人構陷。主要原因也是引起了唐高宗李治的一定程度的不爽,結果被許敬宗誣陷謀反,後被貶黔州,途中自縊而亡,長孫一家被流放嶺南,可見最是無情帝王家。

鄂國公尉遲敬德,也就是尉遲恭。玄武門之變親手殺死齊王李元吉,擁立之功第一人,這擁立之功說得只是這場從龍功勞。若論整體功勳,尉遲恭還是欠缺一些的,後來也參加了唐太宗時期的平東突厥之戰,功勞不小。晚年嘛閉門不出,得以安享天年,所謂人老成精,也不要以為尉遲恭是個大老粗大老黑,人家聰明著呢。

陳國公侯君集,他的結局嘛不太好。因為性格上的一些原因,站錯了隊,參與太子李承乾的謀反,失敗後被按罪伏誅。

郯國公張公謹,在玄武門之變中的功勞與作用可謂是不小的。獨自守衛大門,阻擋前來支援李建成的薛萬徹,馮立等人。後來隨李靖伐東突厥,擔任行軍副總管,擒頡利可汗,可惜天命難違,於三十九歲時,病逝於襄州都督的任上。

襄武郡公劉師立,在玄武門之變後,因曾經與羅藝交好,在羅藝的叛亂被平滅後,受到牽連,被免職。好在唐太宗還是念舊情的,不久後被任命為檢校岐州都督,參與防範抗擊吐谷渾事宜,離間吐谷渾各個部落的關係,勸降依附於吐谷渾的党項赤辭拓拔部落,擊敗河西党項破醜氏,又在小莫門川擊敗吐谷渾,於貞觀十四年時病逝。

東萊郡公公孫武達,這個人應該都不太熟,隋朝驍果衛出身,也就是所謂的天子御林軍,忠勇悍猛不畏死的猛士。可以說是李世民的親信衛士吧,從歸附唐朝開始,一直追隨的就是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參與過平突厥,平吐谷渾等大小戰役,於唐高宗永徽年間病逝在右武衛大將軍的任上,屬於天子保鏢。

歷陽郡公獨孤彥雲,玄武門之變中諸將中犧牲得最早的一位,在突厥頡利可汗與唐朝對峙中戰死沙場,按歷史所述及推斷的話,應該是戰死於唐初渭水之盟之時。

懷寧郡公杜君綽,玄武門之變後,主要擔任的就是宮城守將一職。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唐太宗時期能領軍打仗的人太多了,擔任天子禁衛軍統領未嘗不是一種看重。唐高宗時,隨蘇定方徵高句麗時立功不小,斬首三萬,後來在上朝之時因突發疾病病故。

同安郡公鄭仁泰,玄武門之變後,由於唐太宗時期能征善戰的將領不少,所以他也只是因擁立之功被封了遊擊將軍的這麼一個雜號將軍,不過有實封二百戶。而在貞觀時期唯一出場的機會,就是唐太宗徵高句麗時,任五馬軍總管。讓鄭仁泰走向將領前臺之時,是唐高宗時期,薛仁貴三箭定天山,平鐵勒時。鄭仁泰正是平鐵勒的總指揮,薛仁貴是副總指揮,不幸的是薛仁貴大放異彩,而鄭仁泰卻是大敗而歸。但從此戰的軌跡來看,這正副兩帥間應是分兵而行,或許鄭仁泰不如薛仁貴勇猛,但他也算是騎兵良將。而他的失敗客觀而言,也是他率騎兵追擊鐵勒殘軍,深入大漠數百里,遭遇了暴風雪所致,以至於一萬四千餘騎兵歸來時已不到千人。因為他的這場自大唐立國以來的最大的一場失敗,鄭仁泰因此由三衛大將軍被降職為左武衛將軍。後來,在唐朝與吐蕃對峙備戰初期,於涼州都督,青海道行軍大總管的任上病故。

漢東郡公李孟嘗,在玄武門之變後,於貞觀年間跟隨幷州都督兼通漠道行軍總管李勣,在嘖北陰山大破東突厥。又於黔州任上,平息治下騷亂。在唐高宗乾封元年時,病死於長安家中府邸,享年七十四歲,也算是長壽。

按正規說法而言,玄武門之變應當是九將,除了侯君集是因謀反獲罪而死,獨孤彥雲最早戰死之外,其餘的人都算得上是壽終正寢。






漢墨山河


幫助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十個人是: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瑾、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

長孫無忌在玄武門之變後立下大功,凌煙閣功臣榜第一名,被封為左武侯大將軍、吏部尚書、尚書右僕射、司空、司徒、侍中、中書令、趙國公等職,但後來因反對武則天立後,被許敬宗汙陷謀反,被逼自縊而死。

尉遲恭,玄武門之變後被封右武候大將軍、鄂國公,南征北戰,屢立大功,後病死家中,享年七十四歲。善終。死後成為門神之一。

侯君集,玄武門之變後官至兵部尚書、陳國公,隨李靖討平突厥,後又領大軍滅高昌國。但後來因為在高昌國私取寶物下獄,心生怨恨,勸張亮、李承乾等謀反,被殺。張公瑾,玄武門之變後官至代州都督、定遠郡公、鄒國公等職,隨李靖征討東突厥立大大功,後家中病逝,年僅三十九歲。

劉師立,玄武門之變後官至左驍衛將軍、襄武郡公等職,曾大破党項、吐谷渾,後病逝。善終。

公孫武達,玄武門之變後官至肅州刺史、右武衛大將軍、清水縣公、東萊郡公等職,戰突厥立下大功,後病逝,善終。

獨孤彥雲,玄武門之變後官至幽州都督、歷陽郡公等職,在與突厥頡利可汗的戰鬥中犧牲。

杜君綽,玄武門之變後官封開國縣侯、懷寧縣開國公、左領軍大將軍等職,曾大破高句麗,死在上早朝的任上。

鄭仁泰,玄武門之變後官至右武衛大將軍、檢校右衛、右領大將軍、代州都督、同安郡公等職,在與鐵勒的戰鬥中失敗被貶,後病逝。

李孟嘗,玄武門之變後官至武水縣開國公、漢東郡開國公、右監門衛將軍、右威衛大將軍等職,破東突厥有功,後暴卒於家中,享年七十四歲。

春秋史社,專注於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