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海疆系列之鞍山級驅逐艦

鞍山級驅逐艦(即07型驅逐艦,中國代號:6607型驅逐艦,北約代號:鞍山級驅逐艦),是20世紀50年代初期中國根據"六四協議"向蘇聯購買引進的4艘大型戰艦,也是中國海軍的第一批驅逐艦。

鞍山級驅逐艦中的,"鞍山"與"撫順"二艦於1954年10月14日在青島接收,"長春"與"太原"二艦則於1955年6月28日在同地接收,此4艦組成第一驅逐艦大隊。海軍官兵習慣稱此4艦為"四大金剛"。

祖國海疆系列之鞍山級驅逐艦

該級艦為蘇聯"憤怒級"(俄文:ГОРДЫ класс,英文:Gnevnyi class)驅逐艦, 又名為蘇聯"7號工程",自1935年開始建造並服役28艘。後經改型命名"前哨級""7-U工程"1938年開始建造並服役18艘。

鞍山鞍山艦),即Рекордный,Rekordny,列考耳特內依,1936年開工建造至1941年建成服役,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擔任蘇聯太平洋艦隊旗艦。"鞍山"艦接收後的首任艦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蘇軍。

撫順艦,原名尖銳號,即Резкий,Rezkiy,列茲基。

長春艦,原名果敢號(第二艘),即Решительный(2-й),Reshitelny(ii),列什切裡內依。

太原艦,原名熱心號,即Ретивый,Retivy,列齊威,在中國先被命名為吉林艦,後改為太原艦。

上述4艦由蘇聯尼古拉耶夫市的馬蒂船廠(198廠)於1939年陸續開工建造,分段建造後,通過鐵路將分段運輸到遠東的共青城造船廠(199廠)進行船體總裝,因共青城造船廠的水深不夠,總裝完後再拖到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的202廠)下水舾裝。最後交付海軍服役為1941~1942年。

1969年五月,"撫順"艦率先改裝兩座雙聯裝"上游"反艦導彈成為導彈驅逐艦,接著其餘三艘在1970年完成改裝。

1950年初,剛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尚無建造千噸級以上作戰艦隻能力,為了實現當時提出的"建設亞洲最強大海軍,準備解放臺灣"的目標,利用英國等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裁軍,大批艦艇急於廉價拋售之際,通過香港購買48艘拆除武器的退役艦船(其中包括護衛艦、登陸艦及運輸艦等)進行檢修、改裝,並與英國談妥了以優惠價格和條件定造2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及10艘掃雷艦。

1950年5月,解放軍海軍在青島成立訓練大隊,選調優秀人員培訓操作大中型水面艦。不料,朝鮮戰爭爆發,美國艦隊進駐臺灣海峽,聯合國禁運,英國將造好的新艦或廉價轉售或解體拆除,"解放臺灣"的計劃也隨之告吹。

1952年4月22日,解放軍海軍司令員蕭勁光率團赴蘇聯莫斯科談判購買驅逐艦、岸炮、水魚雷及教練飛機等海軍裝備,但蘇聯拒絕出售驅逐艦,其他願售裝備也是以遠高於國際市場的價格賣給中國。為此,毛澤東兩次致電斯大林,闡述"中蘇戰略合作"的重要性,請求出售驅逐艦。

同年9月及1953年初,解放軍海軍副司令員羅舜初先後兩次率團赴蘇商購驅逐艦。談判進行得十分艱苦,3月12日羅舜初電告周恩來和蕭勁光,陳述蘇聯不但出售的都是"廢銅爛鐵"而且要價奇高。3月16日蕭勁光回電:"廢銅爛鐵也要!"

6月4日李富春代表中方與蘇聯簽約。這才以每艘相當於當時17噸黃金的高價購得4艘即將退役的07型驅逐艦,並於1954年3月籌建驅逐艦部隊。

其中"果敢"號、"神速"號由當時的蘇聯海軍太平洋艦隊參謀長波德洛夫少將率領,於1954年10月13日開抵青島交付,10月24日被重新命名為"鞍山"、"撫順"(當時舷號201、202),組建成立解放軍海軍驅逐艦第1大隊;"勤奮"號、"凜冽"號於1955年6月28日開抵青島交付,7月6日被重新命名為"長春"、"太原"(當時舷號203、204),1974年改舷號為101-104。

祖國海疆系列之鞍山級驅逐艦

101號鞍山艦

1955年11月,"鞍山"和"撫順"兩艦,參加了著名的遼東半島抗登陸演習。此次登陸是以美軍在遼東半島進行聯合登陸為假想前提,"鞍山"、"撫順"兩艦奉命執行藍方登陸編隊的警戒和火力支援任務,模擬假想敵護航艦艇。演習中,兩艦及時準確地進行了各種隊形變換和火力支援任務,時間誤差不超過15秒,距離誤差不超過2鏈,初步顯示了海軍官兵的訓練水平。

1959年4月,"四大金剛"編隊南下,趕赴舟山群島,參加了以解放金門為假想背景的三軍合成渡海登陸戰役演習。此前,在一江山島戰役中,海軍只能用噸位較小的護衛艦和臨時改裝的火力支援艦執行火力支援任務,而07型的主炮和火控裝置比起此前的艦艇來說,有著質的提高。在5月的正式演習中,擔負直接火力支援的"鞍山"、"長春"兩艦發射130毫米炮彈197發,僅幾分鐘時間便一舉摧毀了一米多厚的鋼筋混凝土碉堡,獲得在場的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將軍的高度評價。

除演習以外"四大金剛"服役後,還參加了若干次保衛國家領海的行動。1962年4月13日,美國"狄海文"號驅逐艦進入我國青島外海,"鞍山"、"長春"、"太原"艦奉命監視驅逐美艦。雙方對峙兩天後,美艦突然轉向,試圖侵入我國領海,"長春"艦立即發出戰鬥警報,進行了戰鬥測繪,炮口瞄準美艦,此時雙方實力基本相當,我方甚至還略佔優勢,美艦隻能調頭退入公海。經過8天8夜的對峙,美艦終於退出我國領海一線。應該說,這是人民海軍第一次使用與對手水平相近的裝備執行此類任務。

祖國海疆系列之鞍山級驅逐艦

在當時的條件下,這4艘艦主要起到了培養驅護艦艇使用人材,積累同類艦艇使用經驗的作用,鑑於當時我國尚缺乏驅逐艦獨立生產能力,這4艘艦可以說是海軍長遠發展的"家底兒"。因此,4艦均沒有參加過海戰,這也是"四大金剛"海軍生涯中最大的遺憾。

4艦退役後,除102艦外,均作為展覽艦得以保存。其中,101"鞍山"艦停靠在青島海軍博物館,103"長春"艦停靠于山東乳山,104"太原"艦停靠於大連老虎灘。他們都作為國防教育的基地,繼續發揮著餘熱。

舷號 艦名 建造船廠 完工日期 交付中國海軍日期 服役艦隊 退役日期

101 鞍山 符拉迪沃斯託克 1941年9月4日 1954.10.14 北海艦隊 1992.4.24

102 撫順 共青城造船廠 1941年 1954.10.14 北海艦隊 1989年

103 長春 符拉迪沃斯託克 1941年 1955.6.28 北海艦隊 1990年

104 太原 共青城造船廠 1941年 1955.6.28 北海艦隊 1991.9.19

鞍山級基本技術指標:

標準排水量(噸):1855

滿載排水量(噸):2502

主尺度:全長(米):112.85,水線長109

艦寬(米):10.2

吃水(米):平均3.8,最大4.1

動力機械:3個鍋爐,雙軸推進,

蒸汽輪機功率2x24000=48000馬力

航速

最大航速39.4節

經濟航速19節

續航力:2800海里/19節(實際不超過1700海里/16節)

反艦導彈:兩座雙聯裝SY-1型反艦導彈(無再添裝能力)

主炮:4門單管130毫米B-132C型艦炮(彈藥基數600發)

高炮:2門76.2毫米34-K型高炮(彈藥基數600發),2門45毫米21-K型高炮(彈藥基數4000發),2挺12.7毫米DShK機槍2挺雙聯12.7毫米勃朗寧機槍

魚雷:2座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深水炸彈:24-30顆深彈,2個深彈發射炮

水雷:上甲板可攜載約48-56枚錨雷

編制艦員(人):24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