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会向投资、金融领域蔓延吗

作者:羌建新 为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经济系主任

7月6日,美方对中国340亿美元输美产品加征25%关税,中方被迫采取反制行动。7月11日,美国变本加厉,公布拟对中国2000亿美元产品加征关税的清单。中美贸易战骤然升级。与此同时,美国打贸易战并非仅针对中国,美方不仅以知识产权为名对中国发起301调查,还以国家安全名义对全球主要经济体发起232调查,针对钢铁、铝、汽车等重要产业制造贸易摩擦。目前,已有多个世贸组织成员对美国采取反制措施,并将美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可以说,美方发起的这场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贸易战,不只是中美之间的贸易战,更是一场全球范围的贸易战。但另一方面,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是美国发动的这场全球贸易战的首要攻击目标。那么,除了对中美贸易直接产生冲击外,美国的贸易打压行为会对中国的宏观经济、金融稳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如果贸易打压措施不能奏效,美国的保护主义大棒会不会向投资、金融等领域延伸,美国是否会在贸易战之外对中国发起投资战、金融战?

从短期来看,贸易战必然会给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稳定带来一定的不利冲击。美国的强行加征关税措施必然会对相关的出口部门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困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中国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和经济增长的外部不确定性。尤其在当前我国宏观杠杆率上升较快、企业债务和政府债务比重较高的背景下,这种外部不确定性的增加也必然会给中国经济正在进行的去杠杆、去产能带来一定困难,甚至可能造成局部风险的增加,给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确保金融体系稳定带来一定的压力。但是,随着近年来中国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在政府主动去杠杆和防范发生系统性风险的行动下,中国的经济、金融体系的韧性显著增强。因此,美国发动的贸易战虽会给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维护金融稳定带来一定的困难,但不会从根本上撼动我国宏观经济、金融稳定向好的大局。

那么,如果贸易打压不能奏效,美国是否会在贸易领域之外开辟新的战场、对中国发动所谓的投资战呢?事实上,早在美国政府2018年3月22日宣布的可能采取的限制措施中,就包括限制中国企业投资并购美国企业的要求,因此美方是否正式出台投资限制措施值得高度关注。本来,产业转移和技术外溢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也是发达国家利益实现的重要途径,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可通过国际投资获得技术转移来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作为后发国家,在经济赶超过程中,在与技术前沿相距很远的时候,通过对外投资来引进技术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是很有效的措施。但是,随着与世界技术前沿的距离越来越近,后发国家通过对外投资来吸收先进技术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只能通过自主创新来推动本国技术进步。经过多年的持续积累,目前,中国先进制造创新从跟跑为主,进入跟跑在加快、并跑在增多、领跑在涌现的新阶段,中国与世界技术前沿的差距正在显著缩小。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试图通过出台限制投资措施来限制中国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能够收到多大效果,显然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如果贸易、投资打压都不能奏效,美国是否会变本加厉对中国发动所谓的金融战呢?从理论上说,美国拥有比中国更雄厚的金融实力、更发达的金融市场和更完善的金融体系,似乎具有对中国发动金融战的实力,其实不然。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日渐成熟,利率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显著增强,而且中国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开放。更重要的是,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高达3万多亿美元,因此,完全有能力应对外部的金融冲击乃至金融战争。相反,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高达1万多亿美元,一旦中美发生金融战,如果中国抛售美国国债,美国的宏观经济、金融稳定倒很有可能岌岌可危。显然,美国并不具备打金融战的本钱。当然,正如同中国不会主动挑起贸易战一样,中国也不会在贸易战之外主动挑起其他战端。因此,中美之间的贸易战蔓延到金融战的可能性极低。

总之,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不想打贸易战,但也不怕打贸易战。同样,中国也不想打投资战、金融战,但也不怕打投资战、金融战。无论此次中美贸易战最终走向何方,无论美国是否会在贸易战之外挑起其他战端,中国都有充分的信心、条件、能力来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应对各种风险、冲击和挑战,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保持金融体系稳定。

(本文首发于《世界知识》杂志2018年第15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