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那些Micro LED新创公司

从生产成本来看,Micro LED不应该是一家小公司负担得起的先进产品,但目前在市场上动作频频的,却都是一些新创的小公司,究竟他们如何能够投入这个产业,将来又要采取什么样的商业模式,这不仅可以作为观察Micro LED技术发展的面向,也可以是一个新兴技术如何形成产业链的模板。

要实现Micro LED很不简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整个生产环节涉及了先进的机电工程、半导体制造和显示控制等不同领域技术的整合,因此需要高阶的整合人才,才有办法通盘掌握;再者,目前的制程技术仍未成熟,尤其是量产阶段的突破 ,因此需要投入庞大的设备研发资本。

独立研发成本庞大 新创公司是个好选择

所以一家已存在于市场的显示技术供货商或LED制造商,若无足够的资本支撑和务实的商业策略,否则都不会贸然的大动作投入,多数会选择结盟或者阶段式开发的方式,来吸收和分担其研发成本。 例如,晶电与工研院合作;友达与子公司隆达合作;苹果找上台积电。

然而,这种结盟的方式存在着分工效率的风险,同时一但主要事业面临不可预期的营运压力时,也将难以持续保持专注,因此独立的新创小公司就成了最佳选择。 这些新创公司透过向大厂募资,承诺为其解决关键的生产技术,助其缩短开发时程,甚至是真正实现Micro LED的市场。

关于那些Micro LED新创公司

图1 : Micro LED产业链雏形

由独立的新创公司来进行研发有什么好处?

首先,能减少营运风险。 对于主要业务已十分成熟的业者来说,要能维持其主业健康营运已是十分繁忙的工作,若要分出一部分心力来投入尚未成熟的新产品,对公司而言也是不小的压力,因此交由新创公司来执行,其实有助于减少整体的成本。 即使最后商业化不顺利,也只需承担单纯的投资损失,不会有人员和其他软硬件等额外的成本。

镎创(PlayNitride)就是一个例子,这家公司的创始团队多为LED技术出身,因此深知LED事业所需的关键技术为何,有足够的研发实力来替大厂操刀。 而其主要股东也的确都是LED和显示产业相关的知名业者,包含晶电和友达等,为其助拳可说是天作之合。

而根据镎创的简介,其在Micro LED技术方面是以提供创新显示技术应用为主,而这就像是一种代为设计新品,或者共同合作从事原型机设计的商业模式。

新创公司的另一个优势,是能提高产品研发的成功率。 全心全力永远都是成功之钥,对新技术的开发更是如此,因此由专职专业的人员来负责,不仅有助于缩短开发时程,顺利进入商业化的机会也会大大提高。 另一方面,新创公司来没有原本主业的负担,在经营策略上也可以更加积极和具备侵略性。

弹性以对 能产生更多商业模式

然而,最重要的优势,则是能产生更多元的商业模式。 一个具有颠覆性的新技术如Micro LED,由于其产业链尚未完全成型,因此商业模式也就还有新的发展空间。 再加上Micro LED的生产难度高,非常有可能被拆解成数个制造节点,而每个节点都有机会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关于那些Micro LED新创公司

图2 : Micro LED新创公司具有的优势

举例来说,某一家新创公司就声称提供巨量转移晶粒薄膜为其产品,该公司能依客户所需的尺寸进行定制,而客户只需将已吸附晶粒的薄膜贴合至电路基板上,就能快速实现Micro LED显示面板。

再者,由于Micro LED显示技术目前仍存在着良率不高的障碍,因此非常需要检测和修补的技术与服务,因此,专门针对Micro LED显示的检测和修补技术服务也有机会成为一项新的事业。

另一个例子,则是VerLASE Technologies,该公司提供一种称为「Chromover波长变换技术」,它是一种使用特殊材料的薄膜变换层,能在蓝光LED芯片数组上,直接进行绿光和红光的变换,是一种新的Micro LED显示技术生产制程。

不过,不可否认的,这些新创公司多数可能都是短期经营的。 如果发展的不顺利,没有健康的资金流入,那当然就会在短时间内马上面临倒闭的风险;相反的,若有重大的技术突破,那也很可能也会立即被收购,毕竟垂直整合对现在的显示产业来说,仍是很有优势的经营策略。

近期最知名的,莫过于鸿海收购了专门研究Micro LED巨量转移技术的美国公司eLux,该公司就声称,已经发展出一种使用流体装配和定位技术,来实现具备商业量产能力的晶粒巨量转移流程。

LuxVue是另一家有名的Micro LED技术公司,而它成名的原因便是股权后来由苹果收购,并从台湾的LED和显示产业招聘顶尖人才,来全力冲刺Micro LED显示应用和量产技术。

所以整体来看,这些新创公司的存在,代表了Micro LED技术仍处在研发阶段,且目前也未有能符合商业价值的生产方式,因此仍会处于百家争鸣的状况;另一方面,也意味着Micro LED的供应链和商业模式仍处在变动中,未完全成形, 因此保持弹性似乎是目前有意投入的业者的最佳策略,过早,或者过大的布局似乎将充满挑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