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實際人口應該保持在多少億比較科學?

大提琴心聲


中國是一個典型的“地大物不博”的國家,人均耕地不到0.1畝,世界排名160位左右。中國人的水資源佔有量,世界排名120位以後,屬於缺失國家。中國人的單位糧食產量並不高,如果不依賴進口,會有7.5億人吃不飽飯。石油儲量,實際上也位居後面,雖然也有大慶新發現的油田,但那點產量根本不夠使用,說中國是“貧油國”,並不誇張。總體而言,中國的自然資源並不“豐富”。而且,我們的自然環境在急劇惡化。特別是西部地區的沙漠化非常嚴重,每年有相當於一箇中等縣的面積的土地被沙漠吞噬。

而中國人消耗的能量在節節攀升。1995年到2016年,中國人均消耗的能量,提升了6倍以上!要知道,地球上的能源主要來自於太陽,能源總量是大致穩定的,如果人類佔有的能量比例加大,留給其他動植物的能量的比例就會降低。所以,現在森林面積縮小,大量動植物物種滅絕。一些所謂的重點動物保護區,實際上那些動物早就在保護區以內難以尋覓到芳蹤。

中國的最佳人口數量應該是多少呢?我實在不好說。“人口紅利”只是低層次的紅利。如果我們沒有科學技術的紅利,恐怕早就崩潰了。


懷疑探索者


合理人口多少既決定於一個國家的資源水平,又決定於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還與一個國家的生產力發展階段和特點有關係。究竟多少億人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到目前為止,仍然有很多人堅持認為,從人均佔有耕地的角度來看,6億人比較合理,這樣18億畝耕地可以分給每個人人均三畝,比較合理。這個說法其實不新鮮,在實行計劃生育工作的早期,一些國家領導人也這麼講過。

如果農業是中國壓倒性的產業,如果中國人要完全依靠自給自足的農業產出來養活自己和發展工業,那這種推測可能是合理的。但很遺憾,中國已經從40年前開始醞釀計劃生育政策時的農業國,變成了世界第一的製造業國家,而對於中國自己而言,服務業又超過了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例。按照最新的國民經濟統計公報,2017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82萬億元,其中,第一產業,也就是農業,僅僅佔國內生產總值的7.9%;工業增加值所佔的比重為40.5%,而包括服務業在內的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所佔51.6%。(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2/t20180228_1585631.html)。農業不僅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低,所吸引的就業人數已經很少了,少到目前大多數單純依靠農業的農村都只剩下老弱病殘孕的留守人口和個別種糧大戶,即便如此,按照統計來講,農業人口比例仍然偏高(因為有大量農民工雖然多年不回農村仍然被界定為農業人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沒有必要根據人均資源佔有量來確定人口的。

因此,按照經濟發展來確定人口數量和人口更替數量就更加合理了。按照經濟發展指標來衡量,如果經濟保持現在這種經濟增長,最基本的原理應該是年輕人口應該不低於被他們養活的退休人口。而按照近年來諸多學者指出,2015年,中國育齡婦女的總和生育率(指育齡期間,每位婦女生育的子女平均數)僅為1.047。不及人口世代更替水平2.1的一半。也就是說人口會越來越少。在這一過程中退休和養老壓力會越來越大,中國提前進入了老年化社會。近年來,已經有諸多學者論述了人口“斷崖式”下跌的可怕性,此處筆者就不贅述了。只是想指出一點,合理人口數量與人們感官上看到的人的數量並不一致,不要認為現在去大城市中哪哪都是人,就覺得人多得不得了,君不知,很多5線城市已經人煙稀疏,年輕人流失嚴重了。

當然,這些學者所擔憂的人口斷崖式下跌的現象雖然可怕,但其對整個經濟的影響主要是導致中國不能再像過去那樣高速發展,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中國經濟應該也不會因為人口的減少(據估測最晚2024年人口就會開始減少)而遭遇災難性的後果,須知,所有發達經濟體最後都必然會經歷人口減少或者至少是人口增幅不斷減少並最終趨於減少(如果沒有外來移民補充的話),最終經濟會走向穩定狀態,人口減少得快,就更容易偏向停滯。期望中國那時已經進入瞭如日本一樣的發達經濟體,可以承受這種衝擊。


科學時評


上海科技報科普問答主持人:主任記者 吳苡婷

人口的數量和糧食的供應能力,經濟的發展有很大關係。人口問題還不僅僅只有數量科學,還有結構科學,老中青幼數量科學,也就是代際更替比較科學。

比如一個區域過去畝產能力只有300斤,現在變成1000斤,翻了三倍,如果耕地面積不變,它能養活的人口,就可能是過去的3倍之多。人口的增多促進了農業科學的繁榮,而農業科學的發展讓人口的增多有了可能。

另外,人口除了要消費糧食,還有巨大的建設能力和創造能力。幾十年的人口紅利是中國經濟騰飛的重要驅動力,勞動力非常充沛。而從市場角度看,人口優勢也是非常明顯的,13億人的購買力與1000萬人的購買力的天壤之別,這也是歐美國家格外重視中國市場的很重要原因。

而目前中國老齡化社會已經形成,人口出生率一直處於低位,未來的年輕人口數量可能會不斷走低,這對中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並不有利。所以鼓勵生育將是未來人口政策的一個趨勢。


科壇春秋精選


這個問題小編沒專業研究過,但是可以提幾點自己的看法。

其實現在人口學家也無法統一出結論,我國這個國家的實際人口應該保持在多少比較科學。現在人口學家做的是根據已有的實際人口數目和人口結構,以及國家產業結構、資源結構來調節人口,使得人口和資源,人口和經濟發展出於一個協調的點。即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指按照合理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

這個指標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最主要的制約因素是人口容量,同時還有科技水平、人口生活、地區開放程度和文化消費水平。而這些因素是不斷在改變的。

實際上對於我們國家來說,這些影響因素是政策先行的,而人口規劃具有一定的滯後性,通常保持影響因素的穩定性,然後再根據人口結構進行調節。

就像目前我國開放二胎政策。國家慎重開放二胎,一是對未來20-30年的經濟發展、開放水平和科技水平的穩定性有一定的信心;二是通過我國目前人口結構來看,人口老齡化太嚴重。

2015年時,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達到2.22億,佔總人口的16.15%。預計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7.17%,其中8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3067萬人;2025年,六十歲以上人口將達到3億,成為超老年型國家。考慮到70年代末,計劃生育工作力度的加大,預計到2040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達到頂峰,之後,老齡化進程進入減速期。

而中國目前還處於工業發展期,還需要人口紅利為國家創造經濟價值。因此,國家希望儘量保持人口數量不變動,維持在13-14億。但是從目前狀況來看,如果二胎政策效果不明顯,到2024年,人口必然要減少。

我國在清末時,人口達到了4億。有歷史學家認為,是當時傳入中國的土豆、玉米和番薯等耐旱、耐淹的農作物,極大地補充了中國農民的口糧來源,使得人口增長迅速。

新中國成立後,人口從戰後恢復到6億,到政策推動達到10億,到千禧年後13億人。我國的人口很少有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這使得,政策制定者沒有足夠的歷史經驗去推測中國人生育意願,以及在自然情況下能達到一個什麼生育水平。只能不斷通過政策和人口結構去調節。這也很難讓我們推測出中國到底擁有多少人口比較合適。


鎂客網


以中國18億畝可耕地,個人認為人口最佳數量六億左右,每三畝耕地養一人。中國可耕地東北平原一般為一熟,華北地區水資源充沛可一年兩熟,長江流域(含四川盆地)一年兩熟,珠江三角洲可一年三熟。按每畝均產600一一一1000公斤計算,三畝也就年產1800一一一3000公斤,(土地可適時休耕)可保證國民飲食無憂。如果科技發達,工業強大,在現在世界則是另一回事。但不管怎樣,中國現在人口數量、素質、結構目前都不是一個理想狀態。龐大的剛性需求,左右、決定我們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

中國的人口問題,與其說是政策導向問題,不如說是國民素質問題。上世紀五十六十年代、一句人多力量大,家家戶戶生七八娃,且教育跟不上;七十年代、堅硬的計劃生育政策依舊在貧困地區被打破,往往愈窮愈生(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真正城市發達地區,絕大多數保持獨子。時至今日、給國家帶來巨大的壓力:人口老齡化,偏遠地區人口受教育水平低下,脫貧問題仍舊是政府主要問題之一。

人類是自然的孩子,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定勝天是一個美好的嚮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才是中華文化的大境界,因此:人類自我延續、繁衍,自我傳承、發展不僅僅是個人、家庭問題,更是社會、國家、民族問題,也是世界、人類的終極問題⋯⋯是哲學、社會學的終極問題!

慶幸的是,當下人們已經能普遍理智、平靜地接受、面對這個問題!


一生修行14126177


按照我國現有耕地面積大約20億畝,我認為最多能養活15億人,即約1畝3分地養活1個人。例如1個人1年大體吃200斤糧食,200斤左右蔬菜,大約30斤水果等等將1畝3分地分割恰好能種出1人所需的這些食品。當然還包括其它的如茶葉菸葉等等能平均滿足1人所需。按照目前情況,農村需要約7億農民,勞動力大約需要3億從事農業生產,平均1人管理6畝耕地,隨著機械化程度的提高,人均種6畝地應不是問題,隨科技的進步,農村勞動力還會有所減少,城鎮人口最多可達10億左右,即城鎮化率達百分之75,達到發達國家城鎮化率標準。我這裡所說的是耕地充分的開發和種植,農副產品才能自給自足。當然在此基礎上農副產品如有穩定的進口來源,則人口比如達18億,則需百分之20農產品需要進口,那麼這么多人口,一旦進口不成,則造成社會的不穩定。所以人口上限設定15億,食品安全是有保障的。


老鄉2439


答案不是保持多少人口。因為人口數只是一個冰冷的數字,而人口的結構才是關鍵。

比如,中國人口假設有十六億,但八億是退休老人。那麼人口多不多?多。但結構行不行?不行,甚至可怕!因為養老負擔實在太重,而且幾十之後,人口就斷崖式銳減!

因此,現在不必再討論人口數量,而是要關注人口結構了。從人口學角度看,平均每對夫婦生育2.2個孩子,才能維持人口的平衡。因此,現在重點關注年輕人的生育意願。如果生育意願過低,傾向不生或只生一個孩子,國家就該出臺政策鼓勵生育了。如果生育意願偏高,那麼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還得實施。

就我個人觀點,我尊重丁克,尊重只生一孩,也尊重生二胎。希望諸位也象我一樣尊重他人,千萬別用‘‘自私’’,‘‘重男輕女’’,‘‘蠢蠢欲動’’,‘‘跟風’’,‘‘皇位’’等詞語來貶低別人生二胎。如果你是這樣的人,我只能遺憾地告訴你,你的素質太委婉,成不了社會上層人士,說直白一點:啃老族而已。

當然尊重歸尊重,個人傾向還是生兩個孩子最好!當然養兩個孩子比一個孩子辛苦,但苦和樂總是相對的。盲目放大一孩的幸福,忘記一孩的風險,放大二孩的辛苦,忘記二孩帶來長遠利益和幸福,這也是不對的。

人口問題其實是國家大事,還是讓為政者去考慮。我們多懂點常識,多一點人生境界,讓個人與社會達到相對和諧,這樣挺好的。


古草9


這個問題主不光取決於中國有多少資源還要看中國的社會發展水平、生產力水平、乃至中國的國家戰略。

儘管我們長期以來都認為中國的人口過多,中國的資源難以支撐過多的人口。不過凡事無絕對,過去中國貧窮落後,過多的人口是國家發展的負擔,但隨著中國的發展進步,今天我們都步入老齡社會了,我們反而越來越感到人口又不是負擔是寶貴的資源;舉個栗子,我們的鄰國日本面積約38萬平方千米不到中國的二十五分之一,而且國土中相當大比例都是難以開發利用的山地,人基本生活在沿海的小平原上,日本的各種自然資源基本沒幾樣不匱乏的,就這樣日本還有1.2億人口約是中國的十分之一,如果同日本比較,咱們絕對算是地廣人稀了資源豐富了。



那麼日本為啥能養這麼多人,首先是因為日本有極高的社會生產力,日本可以生產出大量有價值工業產品,其次是當今國際全球化日本可以輕易買到各種所需資源,日本依託全球市場賣東西換錢,再從全球購買他所需要的各種資源,以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最終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日本。


再看咱們中國,自改革開放來中國一直在高速發展,我們的發展水平同日本這樣的發達社會也越來越接近,照此趨勢中國的前景可期;其實今天中日兩國的經濟運行方式十分類似,都是強大的工業國,靠向全球出售工業產品獲利,同時還要進口大量自然資源支持自己發展,中日最大的區別就是中國有著相當高的資源自給率,以及日本的生產水平更高;今天不論中日兩國還是西方世界各國今天基本都是這種方式。

所以一個國家養多少人,根本在於你能得到多少資源,如果僅按照今天中國本土的資源來看中國人口真的不能再漲了,大家都生活水平也不能再提高多少了。正是有著今日世界的全球化咱們可以從全球購買我們需要的資源,中國可以進一步提升人口上限提高咱們生活質量。

但想利用全球市場就不光是要看中國有多少錢的問題了,還有這國家間的角力,畢竟世界資源不是無限的,你得的多一些別人就少一些,就像西方國家曾宣稱的:世界無法支持中國人和美國人過一樣的生活。從某種意思解讀顯然就是不希望中國人來和他們爭奪世界資源,但是憑啥你美國人就該一直過的比我好呢?

自然是因為美國強大的實力!美國憑藉著自己強大的軍事、經濟、政治等各種力量影響著世界市場,比如美國對世界最重要16條水道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軍事控制力,憑藉著強大的軍事投送能力可以全球到達,對其他各國都有很大的軍事優勢;美國還影響著世界貿易規則;有強大的金融實力,可以藉此影響世界經濟,掌控諸多國際資源的定價權,也能憑此獲利;另外還控制著石油美元,藉此美國可以影響著國際間貿易;而且動不動美國還可以對對手進行或全面或某方面的封鎖。所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對全球市場有著強大的控制影響力,而中國想獲得資源不得不有所顧慮。


因為今天中國所能獲得的資源有很多是可能受制於人的,為此中國不得不做多手準備,比如人口控制就是為了減少需求但這不是長久之計,中國更要去爭奪,比如近些年中國大力投入軍力建設很重要一方面就是為了保證自己的資源通道;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自己也主導一些國際組織,也是希望能有自己的影響力;擴建自己的能源儲備也是為了必要時期以防萬一;等等諸多行為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控制更多地世界市場,至少能確保自己的需求。當然這一切都不是一日之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什麼都得慢慢積累。


所以未來中國到底能養多少人口,若中國不能得到足夠的資源,中國人口恐怕再難增長多少,反之中國人口上限很高哦。


藍飄帶


我們中國地大物博,文化博大精深,這一切歸功於我們的文明和文化歷史。從遠古時代,我們中國的人口(漢族)主要集中在黃河和長江流域一帶。公元前和公元后由於戰爭不斷,所以人口密度一度已經十分低了,根據歷史學家大概的估計,當時的中國最多也就只有上下一二千萬人!直到盛唐朝歷史期,中國人口激增,一度接近上億人。唐朝三百多年以後是宋朝,宋朝之後,中國歷史又開始了戰爭不斷,主要是異邦蒙古族(元)統治,歷史走到明和清朝末期,民國時期,中國人口達到將近四億人口!這個數據一直保持到新中國的誕生。解放後六十多年,中國的變化非常大,尤其是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中,中國已經發生了真正的天翻地覆的變化!同時,中國的人口也達到了最高峰,2010年全國人口第六次普查人數已經超過13億了!受到世界自然地理及氣候變化的影響,我國一樣也逐步呈現出許多地域不適合人類長期居住了,有利於人們生態生存環境的國土面積不是增加而是減少!所以合理保持我國人口與生態環境的比例是一件龐大的生物和生命工程!


大提琴心聲


一年兩熟和三熟,是人多地少的現實情況下的無奈選折,長期高負荷生產,土地的肥力和平衡嚴重損壞,休耕復原生態系統就會成為下一個農業選項。從長遠來看,富強後的中國,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必然升級,獨院別墅,草坪花園,林蔭小道,純淨空氣,人與自然和諧平衡狀態相處。因此,往遠處看,中國的人口恢復到建國初期的4-5億,較為合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