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太白县“守”艺人——巧手制作棉絮画的“西秦巧娘”

陕西太白县“守”艺人——巧手制作棉絮画的“西秦巧娘”

色彩艳丽的马勺、怒放的鲜花、遒劲有力的枝叶、翩然飞舞的蝴蝶……如果不凑近看,很难发现这些都是由五颜六色的棉花绘制而成的作品。来自陕西宝鸡太白县咀头镇的刘小侠凭着棉絮画这项传统技艺,先后两次获得了宝鸡市“西秦巧娘”民间手工艺品技能大赛一等奖。

陕西太白县“守”艺人——巧手制作棉絮画的“西秦巧娘”

棉絮画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要说刘小侠和棉絮画的缘分,还得从1988年说起。那时候,才18岁的她,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听人介绍来到周至县的一家工艺品厂学习手艺,“厂里聘请棉絮画制作大师陈步澜教大家做棉絮画,那时候我就跟着学。”

陕西太白县“守”艺人——巧手制作棉絮画的“西秦巧娘”

“别人干,我也跟着干,人家做东西计件算钱,我跟着做一分钱不要。”一般学徒需要3个月时间才能掌握的棉絮画,勤奋的刘小侠不到一个月就学会了。

“刚学的时候,手不听使唤,左右手老是配合不好,我就晚上加班学。总想着等我妈来看我的时候,能拿出个东西让她放心。”就在刘小侠计划着挣钱养家的时候,工艺品厂因为经营不善,在刘小侠才到的第三个月就宣布倒闭了。

陕西太白县“守”艺人——巧手制作棉絮画的“西秦巧娘”

“厂子散了,人也走了,手艺要是再丢了,就太可惜了。”刘小侠觉得这么好的手艺不能丢。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上,刘小侠信心满满地带着十余幅作品参展,结果问的人多买的人少。

“当时那个年代收入低,很少人想到去买工艺品。”虽然每幅画成交价钱都在80元左右,但是每幅画十余元的装裱费、参会的路费等加起来,挣不了多少钱,这大大打击了刘小侠的积极性。“画没销路,家人就劝我说做这个干啥,又挣不上钱。”但是一直舍不得放弃手艺的刘小侠还是坚持了下来,没事的时候就做做活,手艺一直没生疏。

2000年,太白县开文艺座谈会,刘小侠就将自己的棉絮画送了一幅过去,“没想到,这幅画被留在了县文化馆。女儿一天天长大了,看我作画,还夸我做得好,让我别扔了手艺。”在大家的鼓励下,刘小侠这一干就是24年。

陕西太白县“守”艺人——巧手制作棉絮画的“西秦巧娘”

陕西太白县“守”艺人——巧手制作棉絮画的“西秦巧娘”

陕西太白县“守”艺人——巧手制作棉絮画的“西秦巧娘”

陕西太白县“守”艺人——巧手制作棉絮画的“西秦巧娘”

刘小侠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工艺改良,做出的“棉絮画”意境盎然,仿佛被赋予了生命。2013年10月举办的“西秦巧娘”民间手工艺术品技能大赛上,刘小侠的作品获得布衣类一等奖殊荣。

“出了名”的刘小侠并没有因为荣誉而沾沾自喜,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初心,要让这门手艺为更多人带来快乐,带来可观的收益,面对慕名而来的求学者,刘小侠都会悉心指导。

2016年,棉絮画被列入太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两年,刘小侠走进校园,向学生们讲授棉絮画的历史渊源和制作技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慢工出细活,这棉絮画要做的好看,就得静得下心,也要坐得住,一件成品没有几天是做不好的,有时候做到要紧的地方,饭也顾不上吃。”

“她手巧得很,做啥像啥,我们村上人要做花鞋垫,都找她来画样子。”同村的李别娥羡慕地夸道。如今,刘小侠已经成了村里的名人,漂亮的棉絮画吸引不少人拜访、学习。‘

一团棉絮,本无生命,可经过揉捏、染色、裁剪、黏贴,竟成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精美画作,具有了传统笔墨达不到的立体浮雕版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棉絮画的独特魅力。

在刘小侠看来,棉絮画说难也不难,一把剪刀、一把镊子、一瓶胶水和染好色的棉花,经过绘制、剪贴、黏合等多道工序,就变成了色彩艳丽、微妙微肖的棉絮画,每一幅作品都栩栩如生。

不论花鸟祥兽皆活灵活现,宛若浮雕一般,立体的造型呈现出不同凡响的视觉体验。有寓意吉祥的喜鹊登梅、松鹤延年,也有写意奔放的骏马图、松林呼啸图等,这些被誉为“东方立体画”的作品,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陕西太白县“守”艺人——巧手制作棉絮画的“西秦巧娘”

水彩与宣纸的结合,绘制出东方国画的传奇;颜料与亚麻布的碰撞,促就了西方油画艺术的辉煌;而棉絮与纸张的粘合,却带来了婉约与生动的画面,以及经典的民间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