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縣鉗二黨建助力鄉村振興:小澇池關乎鄉村大生態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在塬面的村子裡,澇池承載著許多人的記憶和情懷,但隨著主導產業的調整和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澇池疏於管理、功能弱化,導致大部分澇池已經乾涸,不僅不能正常發揮作用,還成為農村的傷疤。而鄉村振興,就是要復興鄉土文化,就是要讓記憶沉澱,留住鄉愁。


富縣鉗二黨建助力鄉村振興:小澇池關乎鄉村大生態​良村黨支部緊緊圍繞中心黨委提出的“1234”黨建工作機制,整合一支隊伍,樹立兩種典型,堅持三個原則,運用四種辦法,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組織群眾義務出工上勞,把新建孔子文化長廊,恢復休閒觀光澇池,拓寬文明鄉風,延伸村落文化內涵,把群眾的剛性需求轉化為支部的柔性管理。

良村支部書記孔新昌說:“我們按照中心黨委的指導,充分徵求群眾意見,在項目的具體實施中,能用膠泥鋪底的絕不用水泥,能用木頭做圍欄的絕不用石頭。這樣,我們可以將省下來的錢放在文化牆建設和澇池周邊環境改造上,讓在工程效果和質量更接地氣,群眾滿意度更高”。
富縣鉗二黨建助力鄉村振興:小澇池關乎鄉村大生態​一個澇池一片綠,一種文化一處景。良村觀光澇池建成後,將澇池蓄洪排澇、固溝保塬、應急抗旱等傳統功能和水源保護、美化環境、休閒觀光功能打通,極大改善村內環境,使整村環境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向邁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