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家电企业都抢着做手机,为何却找不到出路了?

智能时代家电企业都抢着做手机,为何却找不到出路了?

即便是在互联网时代,隔行如隔山的专业性门槛仍然存在。相对于互联网企业进军家电行业造家电,更多的还是采取开放、包容、跨界整合的经营思路。家电企业造手机,至今还是将手机当作家电,拥有浓厚的制造思维和情结。

池梅||撰稿

这些年,跨界做手机的传统家电企业都如何了?答案并不让人乐观。在手机厂商打着智能电视市场的主意时,不少家电企业也在切入手机市场。可是布局多年,传统家电品牌的手机市场反而越做越小,处境也越来越尴尬。

本来这些传统家电企业的想法是乐观的,毕竟看起来手机行业市场很大,产品更新换代又快。依托传统品牌号召力,抢夺一部分市场蛋糕看起来轻而易举。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试炼后发现,开拓手机业务的传统家电企业中,却没有一家是成功的。

做手机让格力电器全产业都受伤

在空调行业稳居龙头老大地位多年的格力,进入手机领域却很受伤。近日,有消息称,新一代格力手机将很快上市,该款手机在两个月前已经通过了工信部入网许可。与上一代“色界”相比,该款手机新品采用18:9全面屏,搭载四核处理器,后置双摄像头。其主打功能为一键操控家电,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格力希望借助手机实现智能家居布局的野心。

此时距离格力上一代手机发布已经过去一年,从做第一代手机时起,董明珠的豪言就不绝于耳:“做世界第一品牌手机”、“每天销售10万台”、“分分钟灭掉小米”、“卖一亿部”。但是进入手机领域三年,发布三次新品,除了每次依靠董明珠的言论掀起舆论热度,格力手机的市场波澜仅剩的表现只有多次的“强卖”风波。

就在不久前,一份疑似格力销售分公司流出的文件显示,格力手机将空调安装工们当做“消化库存”的对象,以派工APP要在格力手机上进行为由,半强制性要求安装工使用格力手机。尽管格力方面不认同“强卖”说法,但不免让外界对其前景更充满忧虑。

有格力内部人士称,做手机格力是“认真的”,该业务上投资已经过亿,而且尽管市场表现极不理想,格力仍然打算坚守“梦想”。6月份的股东大会上,董明珠还一度表示“以挑战的精神、执着的精神”在这片红海中做。

可市场不会骗人,格力手机的销量也确实堪忧。就算新一代格力手机面世,并不亮眼的配置也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手机业务找不到北的,不止格力一家

布局手机业务遭遇“滑铁卢”的传统家电企业,显然不止格力一家。作为一个开放的行业,尤其面对巨大的智能手机市场,格力之外,许多家电大佬对这块“蛋糕”都有不小的期待。传统企业中,联想、TCL、海信、长虹已深度布局,最近康佳也宣布了重返手机市场的新动作。不过在一轮一轮的行业洗牌后,传统家电企业的手机一直无法成为主角。

家电尤其是黑电企业跨界手机行业,看起来难度不大,却一直没有掀起什么风浪。火不起来的背后实际上折射出很多家电业在业务拓展,多元化发展的困局。

当前手机市场接近饱和状态,而且竞争可以用惨烈形容。从2017年开始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呈同比下降态势,而且马太效应愈显。华为、OPPO、vivo、小米、苹果所占市场份额占据近8成。所以尽管传统家电巨头在切入手机市场时,积极需求差异化路径,比如引入人工智能等技术,仍然难以突出重围。

聚焦到产品层面,纵观传统家电品牌的手机,定位定价存在很大问题,有些甚至发展策略极不稳定。一方面是定位过于低端的功能机,另一方面则是盲目“高端”占位,比如格力手机“横空出世”后,配置比不上互联网品牌旗舰机、系统不稳定,体验差,只有定价符合“高端”定位,所以只收获质疑不收获市场无可厚非。

另一方面,传统家电企业重点仍然在家电业务,而且原本品类就众多。在家电行业中积累的技术、品牌效应、供应链、渠道等等都无法直接照搬到手机行业,毕竟家电和手机两类产品属性完全不同,研发体系,供应链层面所有的都要另开炉灶。特别是对消费市场和用户需求的研究并不专业,很容易陷入更新慢、跟不上市场的死循环中。

当然不排除一些家电企业做手机业务的初衷是,作为整体智能家居布局的环节,以控制入口的身份存在。但是手机产品体验不好,很可能拖累之后智能化整体家居业务。好比如果消费者对格力手机不信任,难道指望着他们会因为格力手机可以控制空调而购买手机?显然不能,反而手机可能成为智能家居的短板。

对于家电企业来说,挑战手机业务不止有困难,也有机遇。在智能化时代,彩电和手机都可作为智能家居系统的重要入口,家电企业在制造业务、智能化业务、以及品牌效应都有其优势,如果真正找到差异化的优势,手机和家电业务必然能相得益彰,走的更好!

====

智家电(ijiadian):智能互联网时代家电新媒体,关注互联网智能化拐点时代的家电产业转型进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