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州紅色遺址楊柳關

楊柳關,位於開州區三匯口鄉正北方,海拔近1100米,是重慶市開縣與四川省宣漢縣的交通要道,也是萬州、開縣至陝西的必經之路。因昔日山樑上廣種楊柳而得名,上有著名的紅軍古戰壕遺蹟。早在西魏時期西流縣縣令為了防禦開江、宣漢兩縣的盜賊、土匪擾亂,在此建關設卡,並在卡門兩側的石碑上刻下“兵備三千鐵甲,地連二百雄關”的絕世之對,可見其地勢之險峻和軍事位置之重要。

開州紅色遺址楊柳關

人文歷史

楊柳關境內動植物種類繁多,有獐、野豬、果子狸、野兔和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錦雞等珍稀動物。這裡不僅具有獨特的自然生態資源,而且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有戰國時期公主墓遺蹟,北周天和元年至唐貞觀元年(公元556~627年)的西流縣遺址,古城隍廟遺址,以及久負盛名的“西流八景”,即:分水過峽、三匯交流、楊關晴雪、草坪夕照、小山秋月、柳池湧泉、峰迴路轉和山斷雲連。附近的威靈寺已投資500多萬元建成開縣規模最大的廟宇,可同時接納遊客1000人。尚待修復的金山寺、回龍寺、白雲寺、靈官廟、鹹樂廟、赫天池等廟宇將為這裡迎來更大的盛會。

1933年10月,王維舟率領的川東遊擊軍和徐向前、許世友率領的紅九軍七十三團、紅四軍二十八團在大梁山至七里溝(現三匯口鄉與宣漢縣交界山脈)一帶,與圍追川東遊擊軍、紅四方面軍的四川軍閥劉存厚、廖雨晨及劉湘增援部隊共8個團,激戰三晝夜,楊柳關成為雙方爭奪的主戰場。國民黨統治時期,曾在此設立過警察局和稅務所。建國初期,設立過開縣第十區和三匯鄉。1951年2月,以孫老四為匪首的近1000名相鄰三縣暴徒和土匪偷襲鄉政府,殘忍地將紅色新生政權第一任鄉長頭顱臨街示眾,製造了震驚全國的“三匯暴動”。

紅軍戰事

1932年底,紅四方面軍在總指揮徐向前同志的率領下,經陝入川,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1933年10月下旬,圍追川東遊擊軍和紅四方面軍的四川軍閥劉存厚、廖雨晨及劉湘增援部隊共8個團,被紅四方面軍擊退逃竄至南壩一帶後,又遇王維舟領導的駐守大梁山(現三匯口鄉與宣漢上峽鄉交界山脈)一帶的川東遊擊軍阻擊。由於敵我力量懸殊,又恐敵軍逃竄,川東遊擊軍便派第二支隊長王波為川東遊擊軍代表,到宣漢縣城與紅四方面軍聯繫,總指揮徐向前親自接見了王波同志,並派紅九軍副軍長許世友率紅九軍七十三團、四軍二十八團馳赴南壩、上峽一帶增援。許世友軍長與川東遊擊軍司令員王維舟等同志在南壩鎮下八廟文家祠堂共商作戰方案後,隨即發動了聖墩寺、七里峽(現楊柳關至上峽一帶)等戰鬥。

1933年10月27日上午發動的七里峽戰鬥中,川東遊擊軍與紅九軍七十三團相互配合,在現黑天池、羅家灣、杉冒尖(現分別在三匯口鄉分水村、楊關村、小江村)、七里溝一線,以楊柳關為中心,採取正面佯攻、側面迂迴的戰術,向退守至楊柳關到七里峽一帶的敵軍發起總攻,並在楊柳關口與敵軍展開肉搏戰。激戰三天三夜後,敵軍只見四面八方紅旗招展,大小山頭炮聲隆隆,喊殺聲震天,頓時大亂,官兵不顧,爭相逃命,逢巖跳巖,逢坎跳坎,傷亡無數,倉皇潰逃。此次楊柳關、七里峽戰役,據當年參加戰鬥的老紅軍回憶,紅軍和川東遊擊軍以死亡近100人的代價而大獲全勝。現在楊柳關至七里峽一帶的山頭溝梁中還依稀可見當年紅軍勇士的墳墓、激戰後的槍彈殼、戰壕、練兵場和作戰工事等。

紅軍佔領楊柳關後沒有實施經中和、臨江一帶攻打萬縣的計劃。據傳說是偵察前進路線的4名偵察員到閃風巖口時已接近天黑,夜色中濛濛朧朧地看到關道出口橫刀立著兩個身穿紅衣、身高一丈八尺的神兵守攔住了偵察道路。當地老百姓最後解密是,這兩個“神兵”,一個是譚家山,一個是瓦子坪,因當時山上生長的紅葉樹較多較大,遠看,這些紅葉樹就像挺立守關的衛兵。

開州紅色遺址楊柳關

民謠

“紅軍攻下楊柳關”震懾了敵人,鼓舞了民眾,擴大了我黨和紅軍的影響,播下了革命火種。紅軍在開縣的活動除三匯口外,紅軍還到過高橋關、雪寶山等地,時間雖然不長,但是紅軍英勇作戰、不怕犧牲、艱苦奮鬥,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息息相關、情深誼長的魚水關係,至今還通過歌謠在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

一、紅軍打下楊柳關

紅軍打下楊柳關,幹人①心裡好喜歡。

土豪嚇得鑽洞洞,劉湘哭得喊皇天。

二、紅軍總指揮徐向前

紅軍總指揮徐向前,拖著“瘟牛”②轉圈圈。

“老牛”③拖得皮包骨,“仔牛”④拖得打偏偏。

三、宣漢有個王維舟

宣漢有個王維舟,領導幹人殺“瘟牛”。

殺了“ 瘟牛”燉湯鍋,老蔣哭得淚長流。

四、鄉長保長你莫歪

鄉長保長你莫歪,紅軍就要過關來。

再不低頭認罪舍,謹防“沙罐” ⑤把花開!

(劉登平)

注:①幹人——解放前,窮人被盤剝榨乾,自稱為幹人。②瘟牛——方言,劉、牛諧音,此指四川劉家軍閥。 ③老牛——指軍閥劉存厚。④仔牛——指軍閥劉湘。⑤沙罐——指腦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