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喜劇演員學上台的技巧

跟著喜劇演員學上臺的技巧

在臺上開口總令人緊張,特別是在上司面前,即使準備充分,但心裡壓力總讓人把腦袋裡的東西忘光光。心理學教授Art Markman,透過對於喜劇演員的觀察,從中提取出三個能自在沐浴於眾人目光中的原則,幫助簡報者克服上臺開口的恐懼,以及理清簡報時的混亂思緒。

1.明白一件事:犯錯沒想像中嚴重

在職場上,“上臺說話”之所以讓人感到壓力,多半來自於“害怕失敗”的心理,擔心失誤將會導致失敗,從而讓自己退卻,對準備的簡報內容失去信心。但其實,聽眾可能沒想像中那麼在意簡報者的失誤。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PA PsycNet)的研究表明,我們常高估自己對他人的影響力,這種現象又稱作“聚光燈效應”(spotlight effect)。聽眾對簡報的關注度可能比想像中要來得少,儘管這不一定是好事,但這也意味著小小的失誤影響力沒那麼大!

此外,美國心理學會也指出,心理壓力會影響工作記憶的空間,當對於開口的壓力減少時,會有助於更清晰的思考。

2.反覆檢視內容,幫助記憶與抓出重點

就像是演員在上臺前的反覆練習一樣,針對主題重複地去演練,然後在登臺前不斷進行調整、修正。不僅如此,多次的模擬演出能幫助記憶表演順序,減少上臺後的失誤。

上臺簡報也是一樣,與其默背簡報內容,不如針對簡報重點進行多次演練,透過不斷地重新組織,能更有效地為上臺做好準備,且在簡報過程中,也能更好提示觀眾,什麼時候該為重點集中注意力。

3.留下印象的三個記憶點

從人類的有效記憶來看,人們比較容易記住3個段落分割,意即演講中,聽眾較容易記憶3個重點!因此不妨在準備簡報內容時,先理清想傳達的3個重點,並對此做準備,引導聽眾記憶它們。

此外,喜劇演員在表演中經常使用回調機制(Call back)來加深觀眾對於表演的印象。簡單來說,若將表演分為A、B、C三個段落,那麼假設重點訊息在A段表演,那麼演員在演完A段後,在B段與C段表演中,設計橋段來回應A段表演,使觀眾的注意力回到A段表演,這個過程之於觀眾而言,造成了意料外的驚喜,與此同時對於A段表演的印象就會被加深。

同理可證,若是能在簡報中,為內容設計點小巧思,不但能掌握整場簡報的節奏,還能使簡報內容更加吸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