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大央媒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就“娘炮”这一话题掐架,你怎么看?

小朱说骨病



九月份的CCTV着实火了两把,先是在全国中小学生坐等收看的《开学第一课》时的广告遭广泛吐糟,再是其中请的明星偏女性化引起热议,连新华社和人民网都加入了讨论的行列,还由于观点不同被网友说成是掐架。


这几天看了包括新华社和人民网在内的许多评论文章,不禁有一感受,当我们在激烈争论“娘炮”的表象时,可曾想过这其中深层的社会问题?

对于两个官媒的的观点,个人偏向新华社的观点。在人类发展进程中,自母系社会以后,一直由男人支撑着家庭,男人成为社会交往的主角,承受着更多的社会压力。正因如此,也才形成了男性与女性性格特征中十分明显的不同,粗犷豪爽、果敢坚韧,即男性气质,温柔体贴、文雅娴静为女性特征。即使在女性已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活动的今天,男女性格特征的不同还依然明显。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女性化成为主流,怎么不是一种病态文化?



男子女性化之风盛行,不外两种情况,一种是许多人为了出名,为了经济效益去迎合某种审美。对此也不是不可以理解,但如果连许多引导文化方向的官方媒体也如此,甚至偏离民族文化的精髓,超越底线地盛低俗之风,那怎么不令人担忧?

还有一种情况是现在的确有人已知从性格特征上已经女性化。对此我们可曾想过,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男孩子会女性化,为什么男子女性化成为更多年青一代的审美观。其实这其中有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我们的大部分孩子竟然都是在一个女性环境中长大。出生后的保姆,幼儿园的老师,现如何连中小学老师男老师都稀缺。即使是有的家庭孩子有家长陪护,也更多的是妈妈。而更因为现在孩子精贵,又不会像过去能自由地成长。孩子们女性化倾向是不是不足为奇了?

有一名网友站在人民网的观点上驳斥新华社评论说,我国古代就崇尚男子阴柔之美。这是极其片面的。是的,古有潘安、宋玉,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长河中,出了几个潘安、宋玉,“物以稀这贵”,不正是这些美男子少,才留下了一点印记吗?我们有哪个朝代是将其作为主流审美观的?

有男子女性化没有什么,但当男子阴柔之美成为主流审美观,甚至让更多的人去“东施效颦”,那决不只是人民网中评论说的多元化的问题,决不只是需要包容那么轻松。

更多教育观点、教学经验、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敬请关注“轻风教育”。


轻风教育


曾经有女儿激辨过,我说:最烦的就是鹿晗、吴亦凡等人了,一个个娘们家家的,他们拍的电影电视从来不看,而女儿为此和我暗战了好几天。

我是“娘炮”们的坚决反对者,而人民日报则比较委婉:我们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做为国家的主流大媒体,人民日报嘴下留了情,而在现实社会中,“娘炮”们是真真正正的存在,并影响着一代年轻人,将社会风气带坏。

做为男人,阳刚、健康、帅气、健硕,应是每一个男人追求的终极目标,银幕上的硬汉赵文卓、吴京、张晋、胡军、张丰毅、孙红雷、刘烨、张涵予、段奕宏、邵兵等,他们血性、粗犷,满身有着男性荷尔蒙气息的硬汉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男人无穷的魅力。

在七十年代,我们观看的电影中,郭振清扮演的双枪李向阳、张良演绎勇于炸碉堡的董存瑞、黑三角中雷鸣的公安人员、杨在葆《从奴隶到将军》中淳朴、刚毅的铮铮铁汉罗霄将军、孙道临《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地下工作者,他们才代表了中国男人的形象,哪一个是“娘炮”?

在任何一个时代,试问哪个“娘炮”们能承担起身背钢枪守卫祖国的重任!

哪个“娘炮”们能守住清贫和寂寞,战斗在祖国航天工程的第一线!

哪个“娘炮”们能奋战船台,为我们的海军事业献青春、洒热血!

哪个“娘炮”们忠心肝胆,为保人民群众一方平安,与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做殊死斗争!

哪个“娘炮”们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冒余震、顶台风,弃小家顾大家,于生死而不顾,将生命留给群众,献出宝贵的生命!

哪个“娘炮”们能扎根边疆几十载,守疆卫国,献了青春献子孙,保卫我们的国家和平安宁!

时代需要变革、时代需要正能量、时代不需要所谓的“娘炮”们,让历史的车轮让他们碾于车下,归于尘土。

我们需要社会的正能量,也必须弘扬李向阳、董存瑞、黄继光等正能量,我们不能让“娘炮”们的表现掩盖了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和玉荣的光辉事迹。

不能再让这样的“娘炮”们带坏我们的孩子,不能再让孩子们张嘴小鲜肉、闭嘴小鲜肉,这会带坏我们的风气,影响整整一代人。试问,一个民族没有了刚强、勇气,将不会成为强有力的民族,必会被历史的潮流所湮没。

在强敌如林的世界中,我们将以何种姿态出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让小鲜肉、娘炮们浓妆艳抹、扭捏作态的冲锋陷阵吗?

论战也好,争论也罢,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要坚决地将“娘炮”们清除出我们的历史舞台,还我们一个健康的空间。用我们的智慧和努力,建设强大的国家,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欢迎转发,传递我们的观点。


黎涛微世界


《新华社》与《人民日报》,是我国两大主流媒体,最近在如何看待"娘炮"问题上,都发表了文章,我都拜读了。如果说这是两大媒体互掐,本人认为那倒未必,不过是从不同角度来表达各自的看法而已。

先认识一下什么是"娘炮"?"娘炮"属形容词,意思是指男生外貌、性格、动作、行为、心理、表情的女性化,即男人太做作,似女人似的娘娘腔。"娘炮"一词出于台湾一部青春偶像剧《别叫我软柿子》的台词,女主角骂生性软弱怕事的男主角,跟娘们一样。

央视今年播出的《开学第一课》,邀请了一些"娘炮"活跃在荧屏上,对青少年容易造成误导,因此引起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强烈反响,"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娘则中国娘"。观众的想法和看法是对的。新华社顺应民心,从作为一个中国男子汉,应具备什么样的内在气质和外表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作了旗帜鲜明的阐述,很提精气神,也很符合时代的总潮流,因而受到了广泛的、高度的好评。

《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虽然也讲"涵养现代社会的男性气质,关键是塑造有勇气、有担当的内在品格,形成包容、开放的现代风度,培养守法律、有教养的行为习惯"、"重质不重形,魂到品自高,这样的认识应该说是主流"。但它总的是提倡要包容、要对男性进行多元化审美。理论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娱乐明星穿着打扮,这是他们的自由,没有人去干预,但必须注意场合。让他们在央视这样大的权威性平台,《开学第一课》这样一档正能量的公益节目中,用娘娘腔的打扮展示在全国青少年面前,能不产生误导吗?观众会没有意见吗?《人民日报》评论中还居然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梅兰芳、程砚秋等京剧四大名旦身上体现的优秀男人气质,似乎用来证明男人娘娘腔打扮並不影响其男人气质。殊不知,梅兰芳等四大名旦是舞台展示所需,是为京剧艺术作出贡献,他们平时的打扮是"谦谦君子",但绝不娘娘腔,也绝不把舞台表演搬进日常生活。岂能与如今的"娘炮"混为一谈?

其实,人平时的衣着打扮,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个人素养及生活品味的。我国古代就很重视这件事。古人云:冠必正,纽必洁,衣贵洁,不贵华。童䝉之学,始于衣冠;先正衣冠,后明事理。所以,"娘炮"的出现,是一种精神颓废,是一种人性扭曲,是一种不良误导。他们可以在其私人空间陶醉,切不可在公众场合"炫耀"!




玉堂行佛人


关于娘炮,新华社的观点是:热捧“小鲜肉”、渲染“娘炮风”的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娘炮的人设正在毁掉年轻一代人的榜样。当下流行的“娘炮风”,是一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人设”

而人民日报的观点则是:重质不重形,魂到品自高,娘不娘不是从外貌判定,而品行。外形不是问题的关键,内涵才更深刻地决定着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更何况开放的社会讲究多元化,我们应该尊重多元化的审美。

这两种观点,都有相当支持者。

说实话,现在确实是娘炮之风盛行,电视剧,电影以及娱乐节目,都充斥着小鲜肉,在社交媒体上,小鲜肉的人设正在成为青少年最为追捧的偶像。这种现象到底会不会让未来年轻的价值观扭曲呢?

这很难说。

早些年我们的青年偶像是战斗英雄,是雷锋,是王进喜,再往后,我们的偶像是歌星,影星,周杰伦、王菲、谢霆锋、李连杰、成龙、刘德华等等,现在年轻的偶像是鹿晗,蔡徐坤、吴亦凡。虽然娘化严重,但发文批判就能解决问题吗。一个时代年轻人喜欢什么,追求什么,不是平白无故的,一定是跟教育有关,跟社会有关,跟风气有关。这些小鲜肉的成长,被包装也是为了迎合当下人的口味,所以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

这才是发人深思的。

换个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选择偶像的自由,有自己喜好的自由,如果因为喜欢娘炮就被禁止,被抨击,那这是社会自由的退步。央媒有引导舆论的责任,但没有禁止的权利。

所以,观点激辩可以,但不要越位,不要认为的去干预。这才是一个现代社会该有的自由状态。


跳球


作为党报,《人民日报》这样公开的支持伪娘,我不敢苟同,我真看不出来那些娘炮有多少内涵。重品质,那何为品质?娘娘的品质?讨论也好,辩论也罢,每个人都有表达观点的权利,但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引领和引导的效果,这样坚定地选边站是否合时宜?你们想把年轻一代引向何方?我支持新华社的立场和观点!


卸甲归田09


支持新华社!现在虽然是一个多元包容的社会,但主流价值观绝对不能例置。改开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根本性变革,就道德风尚而言,没有变好,反而在加速滑坡,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按照小平同志的评判标准,改开已然失败(贫富分化、道德沦丧、民心涣散)。人民日报作为党国喉舌,却逆主流价值观而动,以开放多元包容为幌子,公然为腐朽文化站台,很让人怀疑其舆论阵地是否已被第五纵队占领。现在中国社会的种种乱象,其背后都有第五纵队的影子。作为西方敌对势力的马前卒,他们披着专家学者的外衣,混入国家各级要害部门,大肆宣扬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及时行乐娱乐至死,今朝有酒今朝醉,贪得无厌不择手段,为富不仁无耻炫富等丑恶现象,用腐朽靡烂的精神鸦片来麻醉劳动人民,妄图再现“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末日场景,扼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现在的“盛世”只是假象,国运早已危如累卵。国人再不警醒,必将坠入万劫不复之渊!


国际反喷子联盟秘书长


娘炮由来已久了,自从春哥硬气了一回,之后就是娘炮当道,荧幕一直阴郁之气,阴盛阳衰。

一大群小鲜肉常年霸占着大小荧屏,幸好现在不看电视了,否则忍不住要吐。

引爆对娘炮的批评还是央视的《开学第一课》,当天一大群小鲜肉群魔乱舞,加上13分钟的广告,彻底把大家激怒了。

由此引发了大众对娘炮的一致抨击。也因此引起了两大央媒的互怼。


新华网发文抨击娘炮

人民日报回怼

今天早上,人民日报又怼新华网了

输了就输了,承认嘛,你不是说包容吗,这样怼来对去,像是包容的样子?!

感觉也是输不起啊。

就连波波也出来支持新华网了。

是的,娘炮,走开!!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支持的是一种正能量和价值观,大大说了嘛,只有民族有力量,国家才有希望!

一些娘炮,浓妆艳抹的,能希望他们保家卫国?


蒋军


这是自由民主社会发展过程中会产生的问题 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很重要 让大家集思广益 解决问题和矛盾 但当然一定在宪法 法律法规的规定内


John-John


最近坐地铁过程中看到两张广告海报留下印象,一张是蔡徐坤的,另外一张是王菊的,可能王菊已经被大众忘记了,她在公众层面最高光的时候很可能也就是那一个星期的王菊热了,而蔡徐坤可能是当前最为火热的流量明星。王菊和蔡徐坤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通过近一年来的选秀节目为大众所熟知。


两人的广告风格也完全不同,王菊的广告还是在呈现一种独立,而蔡的广告则完全是一种娘的风格。注意,娘是中义词,只是对一种社会气质的描述。

《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这次对“娘炮”的评论,也是对公众关注问题的一种回应,前者明确对娘炮表示了担忧,后者则表示对娘炮也要有所宽容,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冲突。

男性,特别是流量男性明星越来越“娘炮化”,并不是当前才有的现象,只不过这几年这个现象日益突出,一直到了前几天《开学第一课》里面的几个娘炮式男明星,引起了大量家长的担心,家长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成那样。

无论是男女的天性气质的分别,还是社会的整体气质气氛,社会的整体男性气质还是更应该阳刚一些,男性就应该有男子汉的气概。

你觉得现在男性娘炮化严重吗?你觉得需要改变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老李有刀


对个体而言,每个人都有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选择自己生活方式和情趣的权利,包括性别中性化,包括同性恋,这符合现代社会合理追求充分个性自由的趋势,应当用一颗包容心予以接纳。

但是从人类社会发展思考角度来看,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的这种生理化和具象化的性别交错,不值得提倡!这和心理学一直以来推崇的关于两性内在心理特点的互补、融合和趋同根本不是一回事,和追求个性自由、文化多元化也根本不属于一个范畴。

追求个性,大家尊重你;把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另类当潮流、当偶像,别怪大家“削”你!管你是什么媒体,因为绝大多数人的观念都是雪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