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改革后拿到手的钱变少了?

日,朋友圈广泛流传着一张降税前后到手工资对比表显示,降税后到手工资反而比降税前少了。

该对比表显示,以5000元月薪为例,降税前,个人需缴纳个税45元,社保扣费按照最低工资1800元扣除,个人缴纳社保330元,最终个人到手工资4625元;降税后,缴纳个税降为0元,然而社保必须按照实际工资缴纳,个人需要缴费920元,到手工资仅剩4080元。

对比表中降税前后的工资支出不难发现,最大的变化来自于社保扣费;而社保缴费之所以出现大幅增加的根源在于缴费基数出现了变化,对比表中减税前的缴费基数是最低工资,减税后的缴费基数是实际工资。

按照最低工资来缴纳社保到底合不合规,企业如何利用规则来降低社保缴费基数,降低社保缴费基数对个人是否有利等问题都是大家最为关心的焦点。

社保、个税缴费应该怎么交?

个人所得税缴费是有明确的固定的公式,以即将实施的个税法为例,应税所得=年度收入-6万元(起征点)-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

社保缴费同样有非常固定的缴费比例,国家有明确规定,各地也有明确的标准,一般以上一年度本人工资收入为缴费基数。职工工资收入高于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300%的,以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300%为缴费基数;职工工资收入低于当地上一年职工平均工资60%的,以当地上一年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职工工资在300%—60%之间的,按实申报。

虽然各地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但绝大多数职工工资都是处于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60%-300%之间,也就是处于“如实申报”的要求之下。

以北京为例,2017年度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为101599元,月平均工资为8467元,其社保缴费基数的上限是25401元。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的职工缴费基数下限按照北京市2017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0%(3387元/月)确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职工,缴费基数下限按照北京市2017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5080元/月)确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