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座有韧性的生态之城

上海,是我国直辖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地处长江入海口,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隔东中国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北、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上海市总面积6340平方公里,辖16个市辖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因此,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强调,要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塑造特色风貌,改善环境质量,优化管理服务,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由此看来,生态环境的规划对于上海来说,极为重要。

一、黄浦江——上海的母亲河

黄浦江是上海的地标河流,流经上海市区,将上海分成浦西和浦东。黄浦江是上海的重要水道,在上海市中心外白渡桥接纳吴淞江(苏州河)后在吴淞口注入长江,是长江汇入东海之前的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全长约113公里,河宽300至770米。黄浦江始于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淀峰的淀山湖,淀山湖接纳了上游太湖流域的众多来水。

上海黄浦江是条多功能的河流:市区居民的唯一饮水水源、工业用水水源、农业用水水源、港口吞吐、水上运输、受纳污水、防洪排涝等。然而,20世纪初,随着上海人口、经济的发展,苏州河受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日益严重,1920年市区河段开始出现黑臭。1978年上海境内河段全部受到污染,市区河段终年黑臭。经调查,造成苏州河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沉积在底泥中的有机物的释放、支流带入的污染、上游来水的水质较差、截流系统的溢流、不利的水动力条件、船舶污染及市政雨污水泵站的排放等。污染的苏州河严重影响上海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形象,严重影响上海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二所总工程师奚东帆介绍道: “‘一江一河’沿岸的规划建设工作,将遵从以发展为要、人民为本、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的理念。”他认为,以发展为要,实现以创新为动力的能级提升。对标全球城市定位,提升产业能级和集聚度,植入激发区域创新活力的新兴功能,实现多元复合、错位互补。公共功能进一步从滨水向腹地延伸,从重点地区向一般地区辐射,带动区域整体发展。以人民为本,打造城市客厅和景观标志。进一步凸显公共空间和公共活动功能,沿岸建筑底层功能要围绕公共活动。公共空间按“长藤结瓜”理念,既有绿带也有重点节点区域,提供生态加重点服务功能。构建滨水贯通并向腹地延伸的公共游憩网络,增加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塑造具有韵律感、层次感的滨江滨河天际线,打造具有标识性、辨识度的节点空间。提升公共空间环境品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共享空间。以生态为基,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视一江一河重大生态廊道的定位,构建更加稳固、安全的生态格局。对标先进生态理念,补足生态建设实施短板,谋求整体升级。强化上游生态保育规划控制,提升中下游生态环境建设水平。

以文化为魂,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和魅力。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探索多元的历史风貌资源利用方式,展现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深入挖掘人文内涵,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功能,建设与卓越全球城市相匹配的文化和形象展示平台。功能设计尊重原有底色,体现动静相宜的辩证关系.既要有整体性,也要有各区段特色——这条在黄浦江公共贯通中明确的辩证关系,在苏州河的规划建设中同样适用。

1988年8月实施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1993年年底,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竣工。六年后,苏州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又全线开工,苏州河治理范围从干流到支流不断扩大,苏州河水质也在人们期待的目光中逐年改善。1996年,市政府开始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市委、市政府治理苏州河“以治水为中心,全面规划,远近结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方针,市政府把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确定为2000年到2002年上海城市管理和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要求以苏州河治理为重点,带动全市中小河道整治,加快规划设施建设的步伐,充分发挥现有设施的作用。

黄浦江“清场”120米航道,“银锄号”打捞严防污染

除了对水体进行污染治理外,滨水区的开发已经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重点之一,主动采取措施对滨水区进行保护和开发,调整滨水区用地结构,改善环境质量,使分布贯穿整个城市的河道也成为都市旅游的绝佳游憩廊道,构筑一条水上游览线,在文化延续上,利用水文化将城市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对接起来,依托母亲河——黄浦江两岸逐渐增多的人文景观,大力发展都市水上旅游的产业优势,为城市创造更大的经济空间。现今的上海把滨水区作为表现城市特性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展示窗口。

二、“素颜”绿地——新江湾城生态走廊绿地

上海中心城区有一条生态走廊,野草轻易不修剪,害虫坚决不打药,一花一树都似“素颜出街”,既有天然野趣,又不至于失了形格。绵延2.7公里的绿地内藏着300多种植物,观鸟爱好者曾在其中发现30多种迁徙鸟和11种留鸟——新江湾城生态走廊绿地,中心城区只此一家,别无分号。是的,这块绿地不仅“带妆”,而且采用了更高段位的生态养护方法——它是上海第一块试点综合生态养护的公共绿地。

2017年新江湾城区域新增的绿道,包括长约3.3公里的殷行路绿道(淞沪路至政悦路),以及长约1.7公里的政悦路绿道(殷行路至生态走廊入口处,近闸殷路)。加上2016年在淞沪路(三门路地铁站——国帆路)建成的约5公里绿道,目前该区域绿道已超10公里,与新江湾城绿地系统结合,形成可供居民运动健身、户外游憩、绿色呼吸并兼顾日常通勤的城市生态廊道。

上海新江湾城的河湖水系作为绿色水基础设施,是防汛除涝排水安全、雨水资源利用及水资源调度、水环境保护及水生态修复和水景观营造等综合功能的共同载体。水系综合规划和建设充分发挥了河湖水系的安全、资源、环境与生态的综合功能,真正体现出了生态绿色和低碳。新江湾城在除涝排水安全上实现了"雨水自流排放、除涝以蓄为主";在水资源上,利用雨水资源及黄浦江天然潮汐进行引排水调度;再通过雨污分流、初期雨水面污染控制和岸坡生态化及水生态系统构建等措施,保护了河湖水系的水环境,并营造了新江湾城优美的水景观。

“减少对植物生长的干预,是一种生态养护。”杨浦园林绿化建设养护有限责任公司副经理韩嘉寅介绍说,新江湾城生态走廊内的“高”“中”“低”三层植物都坚持了这一原则。比如低层的野草,除了加拿大一枝黄花、豚草、菟丝子等需要严控的高风险品种,对于有把握的野草品种,养护方始终坚持“无为而治”。

良好的生态环境,会吸引一些“不速之客”,对付它们,新江湾城生态走廊内很少用农药去除病虫害,但裸妆不是无妆,“天生丽质”的外表靠的是精心研究的无公害生物防治技术。他们采用了在上海中心城区公共绿地内罕见的无公害生物防治技术。比如防治天牛,桃树、柳树、杨树容易遭天牛蛀蚀,以前防治天牛的主要手段是用钢丝钩探入虫洞内,或者往虫洞内灌药,效率不高,且容易伤害树干。生态走廊早在2013年就选取了20株树木试点,让花绒寄甲幼虫寄生在天牛幼虫体内,在天牛变成成虫之前就消灭它。结果显示,20株树木原本有约100个天牛孔洞,投放花绒寄甲后,锐减到10个左右。这项技术已在整个生态走廊推广。

生态之城更具韧性、更可持续,拥有绿色、低碳、健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更加怡人———没有人不想要这样的上海。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对城市生活的需求层次已经提高,生态是市民的品质追求。因此,城市生态的维护必将是未来每一个人共同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

2、《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治理规划工作的有益尝试——上海召开黄浦江污染治理规划讨论会》 晓玉 1981.05.31

3、《城市水环境治理的经济学问题及国外水环境治理的经验》 李晓磊 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 上海200062

4、《文汇报》——《上海,一座有韧性的生态之城》记者 钱蓓 责编:严远、韩庆

http://sh.people.com.cn/n2/2017/0512/c138654-30172384.html

5、《新江湾城生态走廊绿地试点综合生态养护》http://www.shanghai.gov.cn/nw2/nw2314/nw2315/nw5827/u21aw1189088.html

6、《绿色生态的水系综合规划——以上海新江湾城为例》 赵敏华 上海市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

7、《黄浦江之后,苏州河沿岸如何规划建设?第三季度将出炉指导意见和中近期规划》作者:史博臻 编辑:孔韬 责任编辑:邵珍https://www.whb.cn/zhuzhan/ms/20180411/194845.html

8、《杨浦新江湾城区域绿道超10公里 城市生态绿廊渐形成》

http://sh.sina.com.cn/news/m/2018-01-19/detail-ifyqtwzu7582305.shtml

薛菲 工商管理(食品经济管理) 174620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