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書會|《論語》的另一種讀法

語文清話

暑假书会|《论语》的另一种读法

語文的邊界

就是世界的邊界

編者按:2018年,《論語》列入北京高考語文必考的十二部文學和文化經典之一。青年人該怎麼讀《論語》呢?梁啟超說,要讀《論語》,必須將內容分類。他將《論語》內容分為八類:關於人格修養之教訓;關於社會倫理;關於政治;關於因人施教之言;關於人的批評;孔子自述語;別人對於孔子的觀察批評。 無論哪種分法,梁氏的意見是,讀《論語》要按照內容,將其中教義逐條抄出,比較研究,身體力行。 民國時期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學生國學叢書”《論語》,就是一部按內容分類重新編纂、註釋的書, 由民國著名學者賈豐臻編選、註釋,全書將《論語》原書按照內容分為八篇,正符合梁啟超所說的“將內容分類”的讀法。2017年,商務印書館新編出版了這套書,名為“學生國學叢書新編”,其中的《論語》於2018年6月出版。本文摘編自該書《緒言》,望為你研讀《論語》、學習傳統文化提供參考。

《論語》的另一種讀法

文 | 賈豐臻

孔子的言論志行,只《孝經》《論語》兩書中最為著名;這裡不談《孝經》,專述《論語》。《漢書·藝文志》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宋程頤說:“《論語》之書,成於有子、曾子之門人,故其書獨二子以子稱。”這話一點不錯。試看書中記別的弟子,像德行四科顏淵、閔子騫輩,都直呼他的名字,何以獨對於不列四科之有若、曾參,而專稱他為子?而且第一第三章是記孔子的話,第二章就是記有子的話,第四章就是記曾子的話;而且《學而》第一篇中記有子話見三處,記曾子的話見兩處。即此可知此書的來源了。

…………

《論語》有三種:一種是《魯論》,有二十篇;一種是《齊論》,比《魯論》多《問王》《知道》二篇,而相同的二十篇中,章句亦比《魯論》為多;一種是《古論》,魯恭王在孔子舊宅壁中所得,為蝌蚪文字,分章與其他兩論,又是不同,篇次尤為雜亂。現在一般人所講讀的,就是《魯論》。

…………

本編所選,有必須說明者三點:(一)取文義之明白易曉的。譬如“禮之用,和為貴”一章,無論怎樣教法,現在一般青年,總不能徹底瞭解。譬如“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侃侃如也,誾誾如也,踧躇如也,與與如也,襜如也,翼如也……”等特別形容辭,很難講得清楚;還有“色斯舉矣,翔而後集”的一章,既是重要,又很有趣,但是怎樣解釋才合,朱熹也疑有闕文。凡屬此類,一概刪去。(二)取其合於現代思潮的。像“麻冕禮也”章、“民可使由之”章、“惟女子與小人”章;……不特不能因時制宜,且易引起誤會,都不錄取。(三)取其易於實行的。孔子的言行,充實光輝,大而能化,常常在平淡無奇中顯露出來。吾人讀釋迦、基督、墨子諸哲人的傳記,總覺得有些做不到;獨是孔子的庸言庸行,不出人類生活之範圍。因此本編選材,也注重此點。

原書篇目,分《學而》《為政》……等二十篇。本編為便於一般青年個人參考和研究起見,依類區分,編為八篇。分述如下:

(一)教學篇

孔子最重學問。原書第一章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為學不求人知,因此接著說“人不知而不慍”“不患莫己知”“不患人之不己知”等。他為學是進行不已的,因此說“學如不及,猶恐失之”“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吾見其進,未見其止”等。孔子教人的方法,亦大有研究的價值。“溫故知新”,是教師的預備功夫;“可以語上,不可以語下”,是學生的程度研究;“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等,合於現在的三段及五段教學法;“無行不與”“予欲無言”,是自動主義的教育;“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是因材施教的方法;“有教無類”,是普及教育;“譬諸草木,區以別矣”,是分級教授。教學是孔門的重要功夫、《論語》的主要部分,因此列為首篇。

暑假书会|《论语》的另一种读法

(二)倫紀篇

忠孝信義,是我國固有的美德,不能因新文化侵入而把它廢棄了。孫中山先生講三民主義,也說是應當保存。《論語》對於倫紀一層,很是注重,因此本編把它列在第二篇。孔子講孝道,各各不同:對於孟懿子問孝,是矯正三家僭禮的論調;對孟武伯問孝,是警誡紈絝子弟縱慾違生的口吻;對子游、子夏問孝,是說士的孝道。“父母在,不遠遊”章,和《陟岵》詩有甚分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章,和《蓼莪》詩有甚分別?“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話何等偉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話何等平允!至於善交久敬,忠告善道,益損三友等語,好像對一般青年的濫交、不善交加以警誡。最痛快的,是“鄙夫”一章,將那些患得患失之徒,說得十分透徹。

(三)仁 篇

仁從二人,就是說凡兩人以上,一切交際,總要發生仁字的關係。孔門的大道,就是一個仁字,本編所以排作第三篇。孔子答弟子問仁,因材施教:顏淵有志為邦,就答他“克己復禮,天下歸仁”;仲弓可使南面,就答他“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司馬牛多言而躁,就答他“仁者其言也訒”;子貢悅不若己者,就答他“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仁之道大,為之也難,子文之忠,陳文子之清,不得謂仁;子路之治賦,冉求之為宰,公西華之應對賓客,不得謂仁。然而他方面又若甚易,如“有能一日用力於仁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我欲仁,斯仁至矣”等話是。仁者殺身成仁,如夷、齊餓死首陽,稱為求仁得仁;然而管仲不死子糾,可稱其仁;微子、箕子、比干,行各不同,亦都稱為仁。說仁的話頭,千變萬化,全在學者自己去理會。大抵孝悌為仁之本,忠恕為仁之實。

(四)德行道藝篇

本編立德行道藝篇,凡是忠信篤敬等,關於道德上的訓言,都歸併在內。孔子所講的道德,概括說就是仁字,分析說就是忠信、忠恕、質直、中庸等。忠信除曾子的“為人謀、與朋友交”外,如“忠信篤敬,可行蠻貊之邦”“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正顏色,斯近信”等是。忠恕除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外,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不欲人之加諸我,我亦無加諸人”等是。質直除“質直而好義”外,如“孰謂微生高直?”“人之生也直”“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等是。中庸除“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外,《論語》全書所講,都是中庸之道。譬如孔子最注重的是學,因為學能變化氣質,所以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等話,就是“中”的解釋;孔子最講究的是禮,因為禮能調和心身,所以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等話,這也是“中”的解釋。他若“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由、求之一進一退,師商之“過猶不及”,狂簡之“斐然成章,不知所裁”,知廉勇藝之“文之以禮樂,亦可為成人”等話,無一不是“中”的解釋。所以,孔子稱為時中之聖。此外關於道德方面的,如“朝聞道,夕死可矣”“德不孤,必有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道不同,不相為謀”“鄉愿,德之賊也”“雖小道,必有可觀”“大德不逾閒,小德可出入”等話,都是很重要的。而“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卷而懷之”等話,及孔子“微服過宋”“接淅去齊”等事,都可作吾人處世立身的影照。

(五)德治篇

孔子與人談政治問題,亦往往因人而施。如魯國政在三家,孔子告哀公“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季氏僭竊專政,孔子告以“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等話;葉地小民貳,孔子告葉公以“近者悅,遠者來”;子路勇於任事,不能持久,孔子告以“無倦”;子夏篤信謹守,規模狹隘,孔子告以“無慾速,無見小利”;仲弓有人君之度,孔子告以“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顏淵有王佐才,孔子告以“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孔子以為德治最盛的時代,莫如陶唐虞夏,因此於堯、舜、禹很是稱許。德治的反面為法治,是孔子所反對的,因此有“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聽訟猶人,必使無訟”等話。孔子愛和平,因此說“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孔子惡聚斂,因此說“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種種說法,總不脫“為政以德”“道之以德”的口氣。

(六)情文篇

情文相生謂之禮。禮與樂相關聯,詩與樂相關聯,喪祭射御等與禮相關聯,都為情文二字所包含,所以叫做情文篇。—這兩字並非指感情作用,及繁文縟節說,切莫看錯!—“人而不仁,如禮樂何?”“禮與奢,寧儉;喪與易,甯戚”“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先進於禮樂為野人,後進於禮樂為君子”“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奚以為!”“《詩》可以興觀群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等話,都屬於情文。孔子最反對非禮之事,所以說“非鬼而祭為諂”“獲罪於天無所禱”“為國以禮讓”等話,及不忍季氏之舞八佾,責季氏旅泰山。當時棘子成輩反對週末文勝,孔子主張的,偏是“文質彬彬”。老、墨諸子,反對儒家所重視的禮樂喪祭,孔子所主張的,偏是禮樂之本。

(七)觀人篇

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又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這就是孔子觀人的方法,所以叫做觀人篇。篇中所傳述的,不但時人和門弟子,還有一種普通稱謂的君子小人,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小人種種相反的論調。究竟君子小人,怎樣分別?只要從相反的方面去觀察,去論斷,便可不爽秋毫。—如地位的相反,人品的相反,做事的相反。朱注“君子為有德位之通稱”,那麼就可以知小人為無德位之通稱了;又說君子謂在上之人,那麼,就可知小人是細民了。但是書中哪一章是指在上之君子?哪一章是指有德位之君子?哪一章是指細民的小人?哪一章是指無德位之小人?全要自己去體會。譬如讀到“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句,就應當知道是說有位無位者的;讀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女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等句,就應當知道是說有德位無德位者。還有單稱君子,或單稱小人的去處,那就讀書時格外要注意。如“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君子戰必勝”等句,就是指有位者說;如“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有三戒”“君子有三畏”“君子有九思”“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等句,就是指有德者說。如“小人哉樊須”句,就是指無位者說;如“小人之過必文”句,就是指無德者說。有人說,君子這名詞,和英語的Gentleman 最相類。這話雖似有理,但英語用此名詞的去處很多,或且成了男子的通稱,那就不能代表孔子所稱的君子了。

(八)孔子言行篇

讀這篇書,應知孔子是好學的,如“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等語是。應知孔子是謙遜的,如“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吾少也賤,故多能。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吾無知也”等語是。應知孔子是樂天知命的,如“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君子固窮”“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等語是。應知孔子是以天下為己任的,所以說“苟有用我者,期月已可,三年有成”“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吾豈瓠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等話;又晨門說“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荷簣說“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接輿說“鳳兮鳳兮,何德之衰?”長沮說“是知津矣”,桀溺說“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誰以易之?”丈人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等話。應知孔子是大教育家,除前教育篇所述外,又如“有鄙夫問於我,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循循然善誘人”是。應知孔子是大衛生家,如“食饐而餲,魚餒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沽酒市脯不食。不多食。食不語,寢不言”等是。

本文摘編自賈豐臻選注、陳淑梅校訂《論語·原書緒言》,商務印書館2018年6月第一版。題目為本號所加。

暑假书会|《论语》的另一种读法

“學生國學叢書新編”《論語》

賈豐臻選注 陳淑梅校訂

商務印書館2018年6月第一版

長按以上二維碼,購買《論語》

暑假书会|《论语》的另一种读法

讀者福利

歡迎轉發並留言。本號將綜合留言質量和點贊數,選取一位幸運讀者,贈送《論語》一書。 下期推送公佈獲獎名單。

上期《暑假書單來了》讀者互動幸運讀者名單:婷兒、T&H、邊建松、禾木。請以上幸運讀者給清話後臺發消息,告知姓名、通信地址、手機號碼,書名,以寄贈樣書。

暑假书会|《论语》的另一种读法

ID:ljyuwenqinghua

語文的邊界就是世界的邊界

思想 | 趣味 | 文化 | 理想

/策劃:李節

/編排:哈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