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玩味(19):若隱若現淺浮雕 山鷹一衝九重霄

古玉重器莫若玉圭。為何?人王以圭為信。

從考古發掘看,上古至少從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就開始出現王圭,下延有清一代帝王好圭,上下延續四千年玉圭文化不斷。

《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周禮·冬官·考工記》記載了各種玉圭的大小尺寸:“玉人之事:鎮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謂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謂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可能是五寸之誤),謂之躬圭,伯守之”。玉圭名稱的不同,取決於玉圭的尺寸大小。玉圭尺寸大小的不同,又反映了玉圭的等級之差。

周人治玉圭,按禮制標準化生產,天子鎮圭最大,超過一尺。據估算,周代一尺相當於現代23.1釐米,天子的鎮圭“尺有二”則大約相當於27.72釐米。實際的鎮圭有多長呢?考古發掘的玉圭實物可以給出答案了:

山東省曾出土一件兩面飾獸面紋的玉圭長17.8釐米,山西侯馬東周祭祀遺址出土一件神鳥紋玉圭長21釐米,江蘇出土一件玉圭長21釐米,兩面飾紋,刻紋較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兩件玉圭均經乾隆皇帝仔細研究把玩過,其中一件玉圭長達30.5釐米,是目前所見同類玉圭中最大的一件,地位非同一般了。

上古禮制是等級森嚴的,這件長達30.5釐米的龍山文化晚期鷹紋圭,型制過“尺二”(27.72釐米),肯定是王者之圭無疑了,是一件名副其實的圭中之王,無價之寶了(圖1)。

古玉玩味(19):若隱若現淺浮雕 山鷹一衝九重霄

圖1: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龍山文化晚期玉器鷹紋圭,長 30.5公分最寬7.2公分最厚1.05公分。

“圭王”一面牙黃泛灰色玉,另一面上半部牙黃泛灰,下半部赭紅色,刃部近黑色;窄長梯形,平直正刃,玉刃在線頗多使用崩傷痕;玉柄端也有傷缺、一圓孔,玉孔壁光滑;玉圭之中段的兩面,均淺浮雕神秘的花紋;玉圭上下段又加琢了乾隆的御製詩和璽文,清宮中加配木座。這是一件距今約4300至3800年間海岱地區的玉圭,住在那兒的先民就是文獻中的「東夷」。所以在這件玉圭的中段,都雕琢了東夷人信奉的神祖像。

圭王的特點在於神秘的淺浮雕花紋:

玉圭的一面雕琢著有大漩渦眼、頭戴「介」形寶冠的神祖,「介」形寶冠兩旁還插著飄逸的鳳羽;玉圭的另一面雕琢向上衝飛的鷹鳥,整隻鷹鳥構成象徵通天的「介」形(圖2)。

古玉玩味(19):若隱若現淺浮雕 山鷹一衝九重霄

圖2-1

古玉玩味(19):若隱若現淺浮雕 山鷹一衝九重霄

圖2-2

古玉玩味(19):若隱若現淺浮雕 山鷹一衝九重霄

圖2-3

玉圭在寬約1公分的窄邊上,還雕琢一個戴圓耳環的長髮女子,可能是東夷母后「常儀」(圖3)。

古玉玩味(19):若隱若現淺浮雕 山鷹一衝九重霄

圖3

淺浮雕紋飾,即使今天看來仍不失為工藝美術之巔峰,給人以“若隱若現淺浮雕,山鷹一衝九重霄”的非凡氣度,很難想象4500年前矇昧時代的先民如何製造出這一美術精品,難怪與王者成絕配。加之規範的型制、神秘莫測的寓意,堪稱鬼斧神工、神來之作。

難怪乎此圭成為乾隆皇帝的鐘愛之寶,由於當時還未了解所雕紋飾的寓意,清廷就將刃部向下在光素的器表加刻了御製詩與璽文(圖4)。

古玉玩味(19):若隱若現淺浮雕 山鷹一衝九重霄

圖4-1

古玉玩味(19):若隱若現淺浮雕 山鷹一衝九重霄

圖4-2

古玉玩味(19):若隱若現淺浮雕 山鷹一衝九重霄

圖4-3

遍地古玉滿目玉圭都不忍圖示,如此真正神玉級別的高古你還有緣相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