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玩味(19):若隐若现浅浮雕 山鹰一冲九重霄

古玉重器莫若玉圭。为何?人王以圭为信。

从考古发掘看,上古至少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就开始出现王圭,下延有清一代帝王好圭,上下延续四千年玉圭文化不断。

《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了各种玉圭的大小尺寸:“玉人之事: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可能是五寸之误),谓之躬圭,伯守之”。玉圭名称的不同,取决于玉圭的尺寸大小。玉圭尺寸大小的不同,又反映了玉圭的等级之差。

周人治玉圭,按礼制标准化生产,天子镇圭最大,超过一尺。据估算,周代一尺相当于现代23.1厘米,天子的镇圭“尺有二”则大约相当于27.72厘米。实际的镇圭有多长呢?考古发掘的玉圭实物可以给出答案了:

山东省曾出土一件两面饰兽面纹的玉圭长17.8厘米,山西侯马东周祭祀遗址出土一件神鸟纹玉圭长21厘米,江苏出土一件玉圭长21厘米,两面饰纹,刻纹较浅。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两件玉圭均经乾隆皇帝仔细研究把玩过,其中一件玉圭长达30.5厘米,是目前所见同类玉圭中最大的一件,地位非同一般了。

上古礼制是等级森严的,这件长达30.5厘米的龙山文化晚期鹰纹圭,型制过“尺二”(27.72厘米),肯定是王者之圭无疑了,是一件名副其实的圭中之王,无价之宝了(图1)。

古玉玩味(19):若隐若现浅浮雕 山鹰一冲九重霄

图1: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龙山文化晚期玉器鹰纹圭,长 30.5公分最宽7.2公分最厚1.05公分。

“圭王”一面牙黄泛灰色玉,另一面上半部牙黄泛灰,下半部赭红色,刃部近黑色;窄长梯形,平直正刃,玉刃在线颇多使用崩伤痕;玉柄端也有伤缺、一圆孔,玉孔壁光滑;玉圭之中段的两面,均浅浮雕神秘的花纹;玉圭上下段又加琢了乾隆的御制诗和玺文,清宫中加配木座。这是一件距今约4300至3800年间海岱地区的玉圭,住在那儿的先民就是文献中的「东夷」。所以在这件玉圭的中段,都雕琢了东夷人信奉的神祖像。

圭王的特点在于神秘的浅浮雕花纹:

玉圭的一面雕琢着有大漩涡眼、头戴「介」形宝冠的神祖,「介」形宝冠两旁还插着飘逸的凤羽;玉圭的另一面雕琢向上冲飞的鹰鸟,整只鹰鸟构成象征通天的「介」形(图2)。

古玉玩味(19):若隐若现浅浮雕 山鹰一冲九重霄

图2-1

古玉玩味(19):若隐若现浅浮雕 山鹰一冲九重霄

图2-2

古玉玩味(19):若隐若现浅浮雕 山鹰一冲九重霄

图2-3

玉圭在宽约1公分的窄边上,还雕琢一个戴圆耳环的长发女子,可能是东夷母后「常仪」(图3)。

古玉玩味(19):若隐若现浅浮雕 山鹰一冲九重霄

图3

浅浮雕纹饰,即使今天看来仍不失为工艺美术之巅峰,给人以“若隐若现浅浮雕,山鹰一冲九重霄”的非凡气度,很难想象4500年前蒙昧时代的先民如何制造出这一美术精品,难怪与王者成绝配。加之规范的型制、神秘莫测的寓意,堪称鬼斧神工、神来之作。

难怪乎此圭成为乾隆皇帝的钟爱之宝,由于当时还未了解所雕纹饰的寓意,清廷就将刃部向下在光素的器表加刻了御制诗与玺文(图4)。

古玉玩味(19):若隐若现浅浮雕 山鹰一冲九重霄

图4-1

古玉玩味(19):若隐若现浅浮雕 山鹰一冲九重霄

图4-2

古玉玩味(19):若隐若现浅浮雕 山鹰一冲九重霄

图4-3

遍地古玉满目玉圭都不忍图示,如此真正神玉级别的高古你还有缘相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