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机会来了!深度解读上海健康服务业50条

医生的机会来了!深度解读上海健康服务业50条

导读:“此次上海的50条,可以视为对2013年国务院40号文的一个深思熟虑的呼应,不仅横向比起来领先全国,在上海医疗卫生政策的历史上也是开放度最高、改革力度最大的。”

“此次上海的50条,可以视为对2013年国务院40号文的一个深思熟虑的呼应,不仅横向比起来领先全国,在上海医疗卫生政策的历史上也是开放度最高、改革力度最大的。”近日,中欧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教授在接受《看医界》专访时,对干货满满的50条给予高度评价。

实际上,就在政策出台后不久,中欧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组织召开了一场上海“健康服务业50条”政策行业专家闭门会,上海医疗行业的重要人物汇聚一起,各路精英共商落地大计。

医生的机会来了!深度解读上海健康服务业50条

政策给医疗行业带来的信心是有目共睹的。2018年4月,一家知名保险集团把全集团的健康险服务平台放到了上海,当时的定位是“上海副中心”。7月底,上海市发布《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本市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一流医学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简称“健康服务业50条”)之后,该集团高管直言打算把“副”字去掉。

蔡江南教授受访时更是直言:如果上海不能成为亚洲医学中心的话,舍我其谁也?!《看医界》专访蔡江南教授,听蔡教授详解政策玄机,指引产业方向。

上海医改:改革开放40年憋出的大招!

《看医界》:上海为什么会如此力推健康服务业?首先请您在上海整体改革的大背景下,为大家解读一下上海健康服务业50条总体的政策思路。

蔡江南:2013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此后各地陆续出台了相对应的政策,此次上海的50条,也可以视为对40号文的一个深思熟虑的呼应,不仅横向比起来领先全国,在上海医疗卫生政策的历史上也是开放度最高、改革力度最大的。

这其实很不容易:考虑到上海在中国的地位,我们在政策方面一直比较小心翼翼;而且上海的公立医疗体系非常发达、非常完善,使得任何政策都要考虑会不会对现有的盘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但是我们从一个更大的视角来看,今年是改革开放的40周年,我们又处于国际国内形势面临重大挑战的关口,党中央和国务院又一次寄希望上海的改革开放起到领军作用。特别是李强书记来了之后,上海在相关政策的开放度上又一次出现比较大的引领作用,在这个背景下考虑50条就比较好理解了。

中国的改革开放前40年更多的是数量上的增长,而十九大提出我们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要“高质量发展”。所谓“高质量发展”,你要考虑到人民的获得感,他的满意度、他对质量的需求,实际上我们的医疗健康、我们的教育,都是使得人民获得感最强的几个领域,所以我们这个领域肩负的任务很重。

解除医生下海试水的后顾之忧

《看医界》:纵览50条,有非常鲜明的支持社会办医的色彩,您个人觉得印象最为深刻、最令人兴奋的是哪几条?

蔡江南:医生是最为关键的医疗资源。这次上海对医疗人才也引入当下很热门的“共享”概念,提出“在公立医院推行全职、兼职等不同的医师执业方式”,这种医生就业的双轨制,能够让多点执业政策真正落地。为了支持和鼓励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创新、在职或离岗创新创业,上海规定对经同意离岗的,可在3年内保留原有人事关系,这等于是解除了医生下海试水的后顾之忧。我们说“医生不流动,医改难成功”,而当医生能够流动起来以后,一方面利好社会办医,另一方面就能形成医生技术劳务的市场价格。

50条里面还提出,完善社会办医疗机构审批制度,先行放开100张床位及以上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全科诊所和中医诊所的规划限制,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全科诊所,鼓励发展家庭医生集团,培育一批连锁品牌。这些都是放开医疗市场的措施。特别是“支持具备全科医师资质的执业医生开办全科诊所,并实行备案制”,也有利于分级诊疗的落地。

医生的机会来了!深度解读上海健康服务业50条

《看医界》:上海提出允许公立医院根据规划和需求,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新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国内尚未蔚然成风,如何激发社会资本对此的积极性?政策方面可以有哪些尝试?

蔡江南:从早年酝酿的有关政策到现在,上海一直是不鼓励公立医院出资或者参股的,而是倾向于它的技术、人才和品牌的输出,这次50条也是特别强调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机构的 “合作”而不是“合资”。这种合作对社会资本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同时公立医院能够分流出一部分患者,并收取到管理费。原来大家在私下做,现在政策看到这种合作共赢的意愿,给予放开和引导,这是好事。

另外对高水平的社会办医机构,上海允许它成为医学院的教育基地,允许成为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基地,这某种程度上也是公立医疗资源的一种输出,对社会办医机构是很实在的支持。

放全科医生开诊所,社区医院的压力来了

《看医界》:50条明确提出了要鼓励社区全科和各种全科诊所的发展,这会给上海的医疗服务市场带来哪些影响?在本轮新医改中,社会办医的热点似乎有从高端医疗向诊所转移的趋势。您觉得哪一种胜出的概率会大一些?

蔡江南:这次上海提出先放开100张床位及以上的社会办医,对这一点大家略有异议。有人认为达到一定规模的医疗机构比较容易正规化,但也有专家认为主要看医疗质量,不是看规模。总的来说,鼓励社会办医形成品牌效应,其中特别看重人的资质。允许一个医疗机构开展哪些医疗技术、配什么样的设备,也主要是看医生的资质,而不是看医院的等级。

再有像这次提出来的家庭医生集团、全科诊所,也是建立在上海比较规范的医学教育培训、全科医生素质比较高的基础上的。放开之后,就可能对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强有力的竞争,特别是如果允许全科医生开家庭病床的话。至于具体的社会办医的形式,在这方面我们拭目以待市场上的自主选择和公平竞争。

设立上海健康保险交易中心,将发挥商保威力

《看医界》:除了担任医疗服务的支付方,50条还提到了发挥商业健康保险在健康服务业链中的资源整合作用,目前无论从医师责任险还是个人支付方面,我国商保体系都还很不健全,您认为应该如何激发这一块的活力?

蔡江南:目前商业健康险所占的份额太小,能量没有发挥出来,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但是觉得太贵。为什么贵?保险公司拿不到数据,保险靠大数法则来运行,没有数据就只能把产品设计得很保守,核保和理赔也会非常谨慎,投入很多的人力,成本自然就高了。上海提出依托保险交易所,设立上海健康保险交易中心,把它作为中介,实现商业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交流,就能比较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甚至保险代理人也不需要那么多了,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由此我们也看到50条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抓住关键环节发力。像前面提到的医生就业双轨制,包括这个健康保险交易中心的设计,能够让医改的一些重要措施真正落地,这是上海的高明之处。

上海健康产业的三大重点领域

《看医界》:上海发展健康产业,应该首先抓住哪些重点行业?国际上有没有对标的城市、或是相关的经验可以借鉴?

蔡江南:从产业链的逻辑关系出发,综合考虑上海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技术状况、人民生活需要,以及上海健康产业在我国的地位等因素,我们认为上海健康产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点发展领域主要有三方面:医疗服务、健康产品、健康知识创新。其中,医疗服务是健康产业的核心、牛鼻子和重中之重,是直接将健康产业与老百姓连接的重要出口,其他健康产品和服务都需要通过医疗服务到达老百姓手中。医疗服务的高度和水平决定着健康产业的高度和水平。

上海发展健康产业,可以参照美国波士顿的一些做法和经验。波士顿这座城市经济繁荣信息发达,有非常好的医学院和医院,也有一流的药物研发中心,在这些方面上海和波士顿有许多相似之处。波士顿发展健康产业的经验,最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在于它是从整个生态链出发来考虑整体布局,并且很好地做到了产学研相结合。我热爱我的故乡上海,也热爱我长期工作和生活的第二故乡波士顿,我乐见这两座城市都在健康产业大放异彩。

亚洲医学中心呼之欲出!

《看医界》:您认为50条的实施会对上海乃至全国的社会办医带来哪些新变化?

蔡江南: 此外,上海注重对健康服务业的引导和支持,在财政、税收、土地、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都有具体部署,可以说非常全面,要言不烦。而开篇提出发展目标是亚洲医学中心城市,上海的决策层想得非常清楚:仅仅靠医疗水平的话,很难成为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健康服务业应该有一席之地;反过来讲,如果要做科创中心,必然连带着上海制造,这些也必然是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应该去考虑的,比如心脏起搏器等等高精尖的产业,我们都考虑要如何去推进这样的一个发展。

如果50条能够得到落实,那么假以时日,上海的健康服务业、健康产业,应该能够成为全国的一个高地,一个标杆。我觉得上海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中心。舍我其谁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