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的機會來了!深度解讀上海健康服務業50條

醫生的機會來了!深度解讀上海健康服務業50條

導讀:“此次上海的50條,可以視為對2013年國務院40號文的一個深思熟慮的呼應,不僅橫向比起來領先全國,在上海醫療衛生政策的歷史上也是開放度最高、改革力度最大的。”

“此次上海的50條,可以視為對2013年國務院40號文的一個深思熟慮的呼應,不僅橫向比起來領先全國,在上海醫療衛生政策的歷史上也是開放度最高、改革力度最大的。”近日,中歐衛生管理與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教授在接受《看醫界》專訪時,對乾貨滿滿的50條給予高度評價。

實際上,就在政策出臺後不久,中歐衛生管理與政策中心組織召開了一場上海“健康服務業50條”政策行業專家閉門會,上海醫療行業的重要人物匯聚一起,各路精英共商落地大計。

醫生的機會來了!深度解讀上海健康服務業50條

政策給醫療行業帶來的信心是有目共睹的。2018年4月,一家知名保險集團把全集團的健康險服務平臺放到了上海,當時的定位是“上海副中心”。7月底,上海市發佈《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推進本市健康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一流醫學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見》(簡稱“健康服務業50條”)之後,該集團高管直言打算把“副”字去掉。

蔡江南教授受訪時更是直言:如果上海不能成為亞洲醫學中心的話,捨我其誰也?!《看醫界》專訪蔡江南教授,聽蔡教授詳解政策玄機,指引產業方向。

上海醫改:改革開放40年憋出的大招!

《看醫界》:上海為什麼會如此力推健康服務業?首先請您在上海整體改革的大背景下,為大家解讀一下上海健康服務業50條總體的政策思路。

蔡江南:2013年國務院頒佈了《國務院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40號),此後各地陸續出臺了相對應的政策,此次上海的50條,也可以視為對40號文的一個深思熟慮的呼應,不僅橫向比起來領先全國,在上海醫療衛生政策的歷史上也是開放度最高、改革力度最大的。

這其實很不容易:考慮到上海在中國的地位,我們在政策方面一直比較小心翼翼;而且上海的公立醫療體系非常發達、非常完善,使得任何政策都要考慮會不會對現有的盤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但是我們從一個更大的視角來看,今年是改革開放的40週年,我們又處於國際國內形勢面臨重大挑戰的關口,黨中央和國務院又一次寄希望上海的改革開放起到領軍作用。特別是李強書記來了之後,上海在相關政策的開放度上又一次出現比較大的引領作用,在這個背景下考慮50條就比較好理解了。

中國的改革開放前40年更多的是數量上的增長,而十九大提出我們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要“高質量發展”。所謂“高質量發展”,你要考慮到人民的獲得感,他的滿意度、他對質量的需求,實際上我們的醫療健康、我們的教育,都是使得人民獲得感最強的幾個領域,所以我們這個領域肩負的任務很重。

解除醫生下海試水的後顧之憂

《看醫界》:縱覽50條,有非常鮮明的支持社會辦醫的色彩,您個人覺得印象最為深刻、最令人興奮的是哪幾條?

蔡江南:醫生是最為關鍵的醫療資源。這次上海對醫療人才也引入當下很熱門的“共享”概念,提出“在公立醫院推行全職、兼職等不同的醫師執業方式”,這種醫生就業的雙軌制,能夠讓多點執業政策真正落地。為了支持和鼓勵醫療衛生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兼職創新、在職或離崗創新創業,上海規定對經同意離崗的,可在3年內保留原有人事關係,這等於是解除了醫生下海試水的後顧之憂。我們說“醫生不流動,醫改難成功”,而當醫生能夠流動起來以後,一方面利好社會辦醫,另一方面就能形成醫生技術勞務的市場價格。

50條裡面還提出,完善社會辦醫療機構審批制度,先行放開100張床位及以上的社會辦醫療機構、全科診所和中醫診所的規劃限制,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全科診所,鼓勵發展家庭醫生集團,培育一批連鎖品牌。這些都是放開醫療市場的措施。特別是“支持具備全科醫師資質的執業醫生開辦全科診所,並實行備案制”,也有利於分級診療的落地。

醫生的機會來了!深度解讀上海健康服務業50條

《看醫界》:上海提出允許公立醫院根據規劃和需求,與社會力量合作舉辦新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社會資本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在國內尚未蔚然成風,如何激發社會資本對此的積極性?政策方面可以有哪些嘗試?

蔡江南:從早年醞釀的有關政策到現在,上海一直是不鼓勵公立醫院出資或者參股的,而是傾向於它的技術、人才和品牌的輸出,這次50條也是特別強調公立醫院和社會辦醫機構的 “合作”而不是“合資”。這種合作對社會資本還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同時公立醫院能夠分流出一部分患者,並收取到管理費。原來大家在私下做,現在政策看到這種合作共贏的意願,給予放開和引導,這是好事。

另外對高水平的社會辦醫機構,上海允許它成為醫學院的教育基地,允許成為住院醫師和專科醫師的規範化培訓基地,這某種程度上也是公立醫療資源的一種輸出,對社會辦醫機構是很實在的支持。

放全科醫生開診所,社區醫院的壓力來了

《看醫界》:50條明確提出了要鼓勵社區全科和各種全科診所的發展,這會給上海的醫療服務市場帶來哪些影響?在本輪新醫改中,社會辦醫的熱點似乎有從高端醫療向診所轉移的趨勢。您覺得哪一種勝出的概率會大一些?

蔡江南:這次上海提出先放開100張床位及以上的社會辦醫,對這一點大家略有異議。有人認為達到一定規模的醫療機構比較容易正規化,但也有專家認為主要看醫療質量,不是看規模。總的來說,鼓勵社會辦醫形成品牌效應,其中特別看重人的資質。允許一個醫療機構開展哪些醫療技術、配什麼樣的設備,也主要是看醫生的資質,而不是看醫院的等級。

再有像這次提出來的家庭醫生集團、全科診所,也是建立在上海比較規範的醫學教育培訓、全科醫生素質比較高的基礎上的。放開之後,就可能對現有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形成強有力的競爭,特別是如果允許全科醫生開家庭病床的話。至於具體的社會辦醫的形式,在這方面我們拭目以待市場上的自主選擇和公平競爭。

設立上海健康保險交易中心,將發揮商保威力

《看醫界》:除了擔任醫療服務的支付方,50條還提到了發揮商業健康保險在健康服務業鏈中的資源整合作用,目前無論從醫師責任險還是個人支付方面,我國商保體系都還很不健全,您認為應該如何激發這一塊的活力?

蔡江南:目前商業健康險所佔的份額太小,能量沒有發揮出來,大家越來越認識到它的重要性,但是覺得太貴。為什麼貴?保險公司拿不到數據,保險靠大數法則來運行,沒有數據就只能把產品設計得很保守,核保和理賠也會非常謹慎,投入很多的人力,成本自然就高了。上海提出依託保險交易所,設立上海健康保險交易中心,把它作為中介,實現商業保險公司和醫療機構之間的數據交流,就能比較好地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甚至保險代理人也不需要那麼多了,可以節約成本提高效率。

由此我們也看到50條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抓住關鍵環節發力。像前面提到的醫生就業雙軌制,包括這個健康保險交易中心的設計,能夠讓醫改的一些重要措施真正落地,這是上海的高明之處。

上海健康產業的三大重點領域

《看醫界》:上海發展健康產業,應該首先抓住哪些重點行業?國際上有沒有對標的城市、或是相關的經驗可以借鑑?

蔡江南:從產業鏈的邏輯關係出發,綜合考慮上海國民經濟發展水平、資源技術狀況、人民生活需要,以及上海健康產業在我國的地位等因素,我們認為上海健康產業在今後一段時期內的重點發展領域主要有三方面:醫療服務、健康產品、健康知識創新。其中,醫療服務是健康產業的核心、牛鼻子和重中之重,是直接將健康產業與老百姓連接的重要出口,其他健康產品和服務都需要通過醫療服務到達老百姓手中。醫療服務的高度和水平決定著健康產業的高度和水平。

上海發展健康產業,可以參照美國波士頓的一些做法和經驗。波士頓這座城市經濟繁榮信息發達,有非常好的醫學院和醫院,也有一流的藥物研發中心,在這些方面上海和波士頓有許多相似之處。波士頓發展健康產業的經驗,最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在於它是從整個生態鏈出發來考慮整體佈局,並且很好地做到了產學研相結合。我熱愛我的故鄉上海,也熱愛我長期工作和生活的第二故鄉波士頓,我樂見這兩座城市都在健康產業大放異彩。

亞洲醫學中心呼之欲出!

《看醫界》:您認為50條的實施會對上海乃至全國的社會辦醫帶來哪些新變化?

蔡江南: 此外,上海注重對健康服務業的引導和支持,在財政、稅收、土地、人才引進與培養等方面都有具體部署,可以說非常全面,要言不煩。而開篇提出發展目標是亞洲醫學中心城市,上海的決策層想得非常清楚:僅僅靠醫療水平的話,很難成為亞洲醫學中心城市,健康服務業應該有一席之地;反過來講,如果要做科創中心,必然連帶著上海製造,這些也必然是亞洲醫學中心城市應該去考慮的,比如心臟起搏器等等高精尖的產業,我們都考慮要如何去推進這樣的一個發展。

如果50條能夠得到落實,那麼假以時日,上海的健康服務業、健康產業,應該能夠成為全國的一個高地,一個標杆。我覺得上海應該是當之無愧的中心。捨我其誰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