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临终前,效仿劲敌诸葛亮,留下一计,千百年来无人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古人诚不欺我等,毕竟乱世之所以精彩,少不了英雄之间的争斗。此处的争斗,并非单指比武斗狠,此处的英雄,也不单指武将猛士。因为在乱世之中,枭雄想要称霸天下,不但需要悍将征战沙场,还需要谋士运筹帷幄。谋士之间的勾心斗角,虽不轰轰烈烈,却也精彩十足。例如三国时期,就有两个分属曹魏与蜀汉阵营的谋士,成为了劲敌,即有“冢虎”之称的司马懿,与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他们两次对阵沙场,第一次司马懿大败,被诸葛亮缴获了大量辎重,第二次则是司马懿生生耗死了诸葛亮。如此看来,他们两人能力在伯仲之间,很难分出胜负,正如古人所言,文无第一。

司马懿临终前,效仿劲敌诸葛亮,留下一计,千百年来无人

不但司马懿显然不这样认为,他在五丈原将诸葛亮耗死,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之后,不但没有为扳回一局而沾沾自喜,反而在诸葛亮去世十余年后,对诸葛亮的一种做法进行了效仿,给后世之人,留下了一个千古难题,至今无人能解。司马懿效仿的,到底是什么事情呢?他给后人留下的,又是什么难题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司马懿临终前,效仿劲敌诸葛亮,留下一计,千百年来无人

据说,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后,被属下扶灵回到成都。对于自己的安葬问题,他早早的做好了安排,那就是派四个士兵,抬着他的棺椁前行,绳子在什么地方断掉了,就将他葬在何处。一直将他尊为相父的后主刘禅,自然没有违背他的遗愿。不过被派去埋葬诸葛亮的四个士兵,并没有等到绳子断裂,累了之后,就随意将他安葬了。这四个士兵回到成都复命的时候,被刘禅识破,尔后被杀,从此诸葛亮之墓到底在何处,便成了一个千古谜题。

司马懿临终前,效仿劲敌诸葛亮,留下一计,千百年来无人

当然了,这只是一个美好的传说,《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遗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也就是说,他临终前,对自己身后事的安排是,葬在定军山,坟墓不必太过显眼,只放开棺椁就好,而且不用任何陪葬品。这就是诸葛亮采取的薄葬和密葬了,不过至今还存在于汉中市勉县的定军山脚下的武侯墓,是后人所建,并非真墓。至于诸葛亮到底埋葬何方,却不知道了。

而司马懿临终之前也学着诸葛亮留下这么一计策,虽然他没有像,关于诸葛亮的传说中那样,故弄玄虚,而是正常安葬,但是他的陵墓至今依旧没有被发现,因为他临终之前曾下令:“于首阳山为土藏,不坟不树;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设明器,后终者不得合葬。”意思是说,他死后要在首阳山进行土藏,不起坟头,不植松柏,不立石碑。另外,给他下葬的时候,不必铺张浪费,入敛时只需普通的衣服,墓穴内不必放任何陪葬物品,后人不得与他合葬。正是因为这一道遗命,他的陵墓到底在什么地方,至今依旧是一个无解之谜。

司马懿临终前,效仿劲敌诸葛亮,留下一计,千百年来无人

后人传说诸葛亮之墓,无人知晓方位,是出于对他的敬畏,是将他神化之后,故意增添神秘感,而司马懿作出“不坟不树”的念头,恐怕并非存了这样的想法。他一生隐忍,到了晚年终于得以独揽大权,而且迫害过不少忠良,对于此事,他终究是心虚的,这一点从他最终被已故之人生生吓死,可见一斑。因此,小编认为,司马懿此举,大概是害怕,自己百年之后,被后世之人挖坟践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