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这钱付得值

知识付费,这钱付得值

随着知识付费时代的来临,愿意付费看电子书、听网课和看视频的人越来越多。不过,消费者购买知识付费产品普遍面临维权难问题,一些网友抱怨,购买的网课很“水”,但是无法退费。

知识付费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和文明的进步,总体值得鼓励。对于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虚假宣传、内容重复等行业乱象,应完善纠纷解决机制,夯实市场运行的法律和制度基础,进一步规范知识付费市场,充分保护消费者权益。

知识付费,这钱付得值

付费订阅专栏最经典的体现在罗辑思维“得到APP”上,付费订阅也是由其首创。音频平台喜马拉雅FM、科技媒体36氪、读书网站豆瓣及一些名人微信公号,后来也都出了付费专栏。

5分钟商学院”“李翔商业内参”“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每天听见吴晓波”等更是众所周知。好的“年度付费订阅专栏”,能创造1000万到2000万元的订阅费收入,相当于一本销量20万册的畅销书的码洋。它属于“粉丝经济”。

音频形式的图书解读和培训课程渐受关注,得到、喜马拉雅、樊登读书会、知乎、在行、十点读书、有书等一系列优秀公司迅速发展,一个和图书出版及阅读紧密相关的新兴移动互联网产业正在形成。

知识付费,这钱付得值

知识付费有两个特点:

1.它们不是文字而是音频,把读书变成了听书;

2.它们是从图书内容延展开,把它变成通过智能手机可以获取的、像消费品一样轻松的服务;

总结起来,知识付费实质上就是把“认真地读书”变成“轻松地听书”这样一个过程,通过导师把书本的内容以及意义浓缩成为精华,在把它输送给听众。

一直以来,书是知识的结晶,读书就是求知。但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的生活形态在变,求知的方式也在变。知识付费就是这种变化所产生的产物。

付费知识的出现是互联网上传媒、出版、教育交叉之处正融合形成的一个新物种。这类主要以音频为载体的互联网知识产品,正在改变大众从书中获得知识的方式,有可能是一波大变革的开端。

知识付费刚刚出来的时候,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以金钱换取知识过于庸俗,把知识的本质利益化了。但事实证明,知识付费的火热,不只促进了知识产品的消费,我们看到,已有知识被用新的技术、新的语态重新讲述和激活,新的知识被记录、整理、传播和应用。互联网与知识的结合初看似是对图书或者课程的互联网改进,但“互联网+知识”的未来可能远超现在我们所看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