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這錢付得值

知識付費,這錢付得值

隨著知識付費時代的來臨,願意付費看電子書、聽網課和看視頻的人越來越多。不過,消費者購買知識付費產品普遍面臨維權難問題,一些網友抱怨,購買的網課很“水”,但是無法退費。

知識付費體現了對知識的尊重和文明的進步,總體值得鼓勵。對於市場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虛假宣傳、內容重複等行業亂象,應完善糾紛解決機制,夯實市場運行的法律和制度基礎,進一步規範知識付費市場,充分保護消費者權益。

知識付費,這錢付得值

付費訂閱專欄最經典的體現在羅輯思維“得到APP”上,付費訂閱也是由其首創。音頻平臺喜馬拉雅FM、科技媒體36氪、讀書網站豆瓣及一些名人微信公號,後來也都出了付費專欄。

5分鐘商學院”“李翔商業內參”“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白先勇細說紅樓夢”“每天聽見吳曉波”等更是眾所周知。好的“年度付費訂閱專欄”,能創造1000萬到2000萬元的訂閱費收入,相當於一本銷量20萬冊的暢銷書的碼洋。它屬於“粉絲經濟”。

音頻形式的圖書解讀和培訓課程漸受關注,得到、喜馬拉雅、樊登讀書會、知乎、在行、十點讀書、有書等一系列優秀公司迅速發展,一個和圖書出版及閱讀緊密相關的新興移動互聯網產業正在形成。

知識付費,這錢付得值

知識付費有兩個特點:

1.它們不是文字而是音頻,把讀書變成了聽書;

2.它們是從圖書內容延展開,把它變成通過智能手機可以獲取的、像消費品一樣輕鬆的服務;

總結起來,知識付費實質上就是把“認真地讀書”變成“輕鬆地聽書”這樣一個過程,通過導師把書本的內容以及意義濃縮成為精華,在把它輸送給聽眾。

一直以來,書是知識的結晶,讀書就是求知。但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人的生活形態在變,求知的方式也在變。知識付費就是這種變化所產生的產物。

付費知識的出現是互聯網上傳媒、出版、教育交叉之處正融合形成的一個新物種。這類主要以音頻為載體的互聯網知識產品,正在改變大眾從書中獲得知識的方式,有可能是一波大變革的開端。

知識付費剛剛出來的時候,還有一部分人認為以金錢換取知識過於庸俗,把知識的本質利益化了。但事實證明,知識付費的火熱,不只促進了知識產品的消費,我們看到,已有知識被用新的技術、新的語態重新講述和激活,新的知識被記錄、整理、傳播和應用。互聯網與知識的結合初看似是對圖書或者課程的互聯網改進,但“互聯網+知識”的未來可能遠超現在我們所看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