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如何转向创新

张维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常务理事。

自2011年开始,中国经济呈现下降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未来还会持续下去。这引发了许多人的担忧,因为它对我们的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那么,国家经济增长率的下降,究竟是趋势性还是周期性的?

对于这个问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张维迎教授几年前就指出:尽管有一些周期性因素,比如由于货币政策导致的经济波动,但这种下降主要还是趋势性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就要理解,为什么中国经济在过去40年里取得了如此快速的增长速度。年平均增加将近10%,人均GDP增长近9%——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

在张维迎教授看来,这种高速增长的原因,跟日本、韩国这类所谓的后发国家一段时期的增长非常类似,简单来说,叫作“后发优势的利用”。具体对于中国来说,来自于邓小平发起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可以利用市场的力量、利用企业家精神和发达国家在过去几百年所积累起来的技术,使得我们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研发成本,就可以享受人类文明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但是,经过这三四十年的发展,各个行业产能过剩的现象不断出现,企业家的“套利”机会也不断减少,经济增长的速度就会慢下来。

随之而来,中国经济增长面对的挑战是——如何转向创新。张维迎教授认为,创新指的就是需要生产出原来不存在的产品,创造出原来不存在的技术,而且要找到原来不存在的市场。这对企业家、政府以及整个法律和政策的要求都非常高。

当然,对于普通人来讲,也需要有一个心态上的调整。像过去那样高增长情况下,几乎每年我们都会发生变化、相对容易找着工作、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可能不再持续。但是,在增长速度下降之后,我们的生活质量会得到更好的提升。不像过去增长快的时候,用数量来掩盖很多质量问题。增长速度慢下来之后,人们对产品的质量会更加在意,包括我们呼吸的空气、每种产品的质量,都变得越来越在乎。从这方面来讲,或许也是一件好事。

Q: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对企业家来说意味着什么?

A:过去中国企业家在寻找赚钱的机会方面,不逊色于其他国家的企业家,但也带来一个问题,他们比较适应赚快钱和容易赚钱的发展模式,一旦发展速度降下来之后,要让他们用耐心去做一个长期才能见效的东西,特别是创新,周期长,带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要有充分的耐心,这对他们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Q:要使得中国经济真正变成一个创新型经济,什么最重要?

A:自由。因为创新就是需要“胡思乱想”,事先不知道什么样的想法、创意,最后能取得成功。所以无论在思想上、政策上还是制度上,要给企业家充分的自由,也要给普通人充分的自由。包括所谓城市生活的底层阶级,我们知道好多其他国家优秀、杰出的企业家、创新者,对人类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恰恰出现在这些人里。这就使得我们国家要真正走向成功的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的话,给每个人充分的自由变得非常重要。尤其在户籍制度上,要让人们有充分流动的自由,没有流动的社会,不可能真正变成一个创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