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凭啥你去看?”

袁占亭:“世界那么大,凭啥你去看?”

2018年9月7日,兰州大学2018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在城关校区体育馆举行。党委书记袁占亭做题为《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梦想达人”》的讲话。这次,袁书记在寄语中又使用了哪些金句?哪些语言鲜活生动又发人深省?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九月的兰州秋高气爽,九月的兰大笑声朗朗。4667名新同学从五湖四海汇聚到兰州大学,继续深造、追逐梦想。你们中间有的对兰州大学慕名已久,为进入兰大深造使出了自己的“洪荒之力”;有的始终在兰大学习生活,历经各种“渡劫”最终修成正果;有的可能是机缘巧合,在看似无意的选择中实现了“人生最好的安排”。正是这样的缘分,让我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闪亮logo——“兰大人”,让我们开始了一段共同的人生表演——“兰大秀”,让我们追逐着一个共同的美好梦想——“兰大梦”!在此,我代表学校热烈地欢迎你们!

“世界那么大,凭啥你去看?”

刚才,王鹏飞同学的发言,作为在校的研究生,感怀满满。相信我们在座的新同学,都有很多指导和借鉴的意义;新同学关莹同学的发言,信心满满,对未来充满着憧憬。黎家院长的发言,对大家苦口婆心、谆谆教诲,希望大家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一个在科研上遵守道德和科研道德底线的人;胡安华同学夫妇今天赶到了现场,相信我们在座的好多同学都知道胡安华同学夫妇还有另外一位校友,才子佳人、发表文章。他们三位的本科都是兰大毕业的。我想刚才从胡安华同学的发言当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是兰大是一所“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学校。兰大是一所有骨气、有韧劲的大学,正是我们所体会到的、所看到的“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精神内涵。

各位同学,兰州大学在109年之前,开启了中国西北高等教育的先河。一代代兰大人扎根西部、心系国家,勤奋、求实、进取,汇聚了灿若星辰的精英翘楚,成就了声誉卓著的学术成果,书写了爱国奉献的隽永华章!兰州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享誉海内外的“高校IP(知识财产)”,展现着令人着迷的“不一样的烟火”,是因为这是一所有骨气、有韧劲的大学,是一所令人尊敬的大学,是一所坚守奋斗的大学,更是一所能够让所有追逐梦想的年轻人提供人生精彩机会的大学。在座各位当中,有热衷于学术研究、在国际期刊已经发表3篇论文,拥有1项国家专利的“超级学霸”付彩虹同学;有用一年时间投身志愿服务在两当西坡中学支教的“爱心担当”宋雨竹同学;也有本科连续四年在校运会打破5000米记录,并在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获乙组5000米冠军的“奔跑男神”王魁良同学,如此众多优秀年轻人汇聚在这里,充分诠释着“出处不如聚处”的真谛,展现着“唯有奋斗与梦想不可辜负”的时代宣言。

“英雄不问出处”。从这一刻开始,你们将在兰州大学开启一段同一起跑线上、新的征程,希望你们勇于挥手作别昨天、乐于投身把握今天、敢于奔跑追梦明天,拥抱新时代,追逐真梦想,在为学习疯狂打call、向专业激情表白、为梦想挑灯夜战的过程中,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找准属于自己的舞台,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真正成长为有德性修养、能传承创新、会融入时代的“梦想达人”!

希望同学们在提升修养中夯实梦想的“底线”。五彩缤纷的梦想只有注入道德的力量,才具有最纯正的底色。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格的伟大。”在这个多元价值并存的时代里,“娱乐至死”“网络狂欢”“道德乱象”似乎成为常态,同学们要练得一双“火眼金睛”,不要在随波逐流中迷失自我,不要在过度娱乐中挥霍青春,更不要在不良风气中腐蚀灵魂。

上一周,我和学校有关领导和学院的同志,走访了嘉峪关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和中核龙瑞科技有限公司,对接校企合作事宜时了解到,在中核集团有70多位兰大校友,其中他们的总经理朱纪同志,就是我校1981级现代物理系核物理专业的毕业生;在中核龙瑞公司,在职的兰大校友就有20多位,其中最年轻的两位,是两个月前刚刚毕业的学生。他们每一位都不计个人得失,特别是在我们交往的过程中,从他们纯真的眼神、坚定的信心,能够看出兰大人、扎根西部荒漠、服务国家战略,把青春和智慧奉献给强军兴核的“国之重器”,奉献给西部边疆,展现了兰大人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和高尚的人格。


作为研究生,你们即将走上科研之路,首要的是要继承和发扬兰大师生的优良传统,涵养家国情怀,保持人格独立和精神高尚,慎独慎微慎言慎行,守住做人做事的底线,守好法律法纪的红线,守正道德修养的高线,做法治社会的执行者、公序良俗的遵循者、精神文明的代言者。

前一段时间,我们的很多同学和老师已经从网上看到,有一位中央领导同志用非常通俗的四句话,讲出了化解金融风险的真谛:“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借钱是要还的、投资是有风险的、做坏事是要付出代价的”。当然这四句话到处都有,我们目前金融风险更有。立志求学的各位同学,一定要在学习专业知识、开展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个人修养、注重道德涵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社会输入正面的思想,展现政治的灵魂,提供实用的技术,共同构建和谐互信的美好社会。

我们在座各位都要常修做人之德、常怀律己之心,以高尚的道德品行影响和感染身边的同学,做一名正能量的传递者。特别是要恪守学术道德,加强学术规范,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刚才黎家教授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著名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在人们心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与日俱增,那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立志求学的各位同学,一定要用敬畏的态度和审慎的目光珍视自己的每一次学术探索、珍惜自己的每一份学术成果,坚守内心的良知、维护学术的尊严以及社会大众的期待,努力做一个心灵纯洁、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栋梁之才,成长为用“高尚道德与丰厚学识两条腿走路”的正常的健康人,不要变成只懂专业知识的“机器人”、只重科技研发的“冷漠人”、只求效率效益的“空心人”。


希望同学们在传承创新中筑牢梦想的“主线”。研究生阶段是求知与创新并存的学习阶段,我们不要做“无知魔鬼的代言人”,但也不能做“固有知识的传话筒”,要在传承与创新中练就一身好本领,筑牢梦想的“主线”。仅仅有伟大梦想的“超级皮肤”是不够的,更要有实现梦想的“超级装备”,一级一级“修炼技能”、一步一步“闯关升级”。通过学习、钻研、实干积累“经验值”,通过思索、思考、创新淬炼“好武器”,做一名能够真正将青春梦想“玩下去”,不到通关不罢休的“超级玩家”。

即将开始走上科研之路的各位同学,一定要谨记“所谓专业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我校的草业学科之所以能够傲视全国,成为全国草业科学的NO.1,就是把人们看似平淡无奇的草这样一种植物,研究到了极致的结果。我想刚才我们提到的胡安华同学,他的研究的过程经过了2000多次的失败,才取得了这样的成果,我想,就是把他的专业做到了极致。把研究做到极致,科学的力量就会充分展现;把事情做到极致,话语权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所熟悉的那些“超级学霸”“科学巨匠”“专业牛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普通人望尘莫及的辉煌成绩,就是因为他们不干则已、干就要做到极致。


去年12月,我和学校有关同志到乌鲁木齐参加新疆校友会的成立,拜访了我校生物系1957届校友、世界著名治沙专家、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原研究员刘铭庭。他毕业后主动到新疆去工作,60多年如一日,扎根荒漠与红柳为伴,将毕生心血倾注于红柳的挖掘、研究、培植,特别是造林、防沙。

在他的带领和推动过程当中,自己发现和研究了从来没有发现的八种新的红柳。在他的带领下和推动下,新疆已恢复红柳林400多万亩,大家知道每1万亩红柳,这个红柳林每年拦阻了流沙量可达到15万立方米左右。他第一次成功地将人工繁殖名贵药材肉苁蓉,不仅使我国拥有了自主的知识产权,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药材,而且对当地的致富帮助极大。为了推动这一技术,他带领广大在新疆的南疆、和田、傈僳进行筛选,目前已推广种植36万亩,每年的纯收入已超过2亿元。为此,1995年,在联合国第一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首次设立的“拯救干旱区奖”授予了刘铭庭。1999年,他再次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授予“控制荒漠化最佳实践技术奖”,成为全世界在防治荒漠化领域获得国际奖项最多的科学家,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家尊称为“刘红柳”。


同学们,做学问从来没有什么捷径可走,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你们在研究生阶段将拥有更强的学习独立性、更大的自由空间、更多的创新机会,要向“刘红柳”一样,深刻体味“极致才是最美”的科研道理,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严谨态度,“一条道走到黑”的学术倔强,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孤独,不要因立项资助的诱惑而频繁更换科研“频道”;也不要因“学术GDP”的蛊惑而放弃始终如一的研究,唯有潜心治学,方能作出大文章。

“世界那么大,凭啥你去看?”

要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觉悟。梅贻琦先生曾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大家既要尊师重道,也要有“超越导师才是对老师最好的致敬”的梦想,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唯书、不唯经、不唯上,抓住各种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培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要始终保持一种本领恐慌感、时代落伍感和责任压迫感。在微信围攻、微博轰炸、抖音疯狂的快餐文化时代,真正地学习、深入地学习、持久地学习尤为难能可贵!学习不仅仅是看书,把书本知识消化、细化、深化、转化才是学习;学习不仅仅是实验,把实验结果总结、提炼、创新、发展才是学习;学习不仅仅是考试,把考试能力应用、转用、化用、实用才是学习。学习不是一天的事、也不是一个学期的事,而是一辈子的大事!要树立长期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科研习惯和精神追求,有一首歌同学们都会唱,叫《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现在应该改一改,叫《再不学习一切都晚了》!


希望同学们在融入时代中明确梦想的“标线”。如果说梦想都是美好的,那么一定有一个标准来区分“真善美”与“假大空”。作为要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真心地希望同学们确立的梦想不是“小目标”、生活的状态不是“二次元”、得到的幸福不是“小确幸”,而是与祖国发展同向、与民族复兴并道、与伟大时代对标的“真梦想”。

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中国制造2025——解读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书,书中讲到:“全球制造业正面临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我们正处在一个“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并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时代。可以说,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也是一个人人皆可放光发热的时代,更是一个倾听时代脉搏才能真正成功的时代!我们只有积极融入这个新时代,找准实现梦想的“标线”,才能在广阔天地之中大有作为。

现在人们常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倒要问:“世界那么大,凭啥你去看?”所以,这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世界那么大,看什么?怎么看?看完之后怎么办?这是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必须认真思考和郑重回答的问题。新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它以吞天盖地之势淹没一切坐享其成的乘客、事不关己的看客、碌碌无为的过客,只有读懂新时代、顺应新时代、融入新时代,富有感恩之心、担当情怀、拼搏精神的“侠客”,才能成长为新时代时代的弄潮儿!这个“侠客”,不是“键盘客”“鼠标客”“手机客”,而是“技术侠”“创新侠”“奋斗侠”。现在年轻人中有迷恋修仙的、有沉迷网游的、有追宫斗剧的、有攀比炫富的,但真正的成长者、奋进者、成功者都是观察时代、分析时代、融入时代、推进时代发展的。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召唤,希望同学们在这个大有可为的时代里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在学校时就能够把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国家和地区的战略需求结合起来,与前沿科学、技术创新联系起来,特别是与推进国家复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凝聚和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联系起来,与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祖国发展结合起来。能够躬身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社会,把论文写在西部崛起的大地上、把研究做在祖国发展的舞台上,把创新刻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能够让一个个“国之重器”、核心技术,牢牢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成为一个既能够“顶天”也能够“立地”的人,在拥抱时代、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实现梦想,创造人生价值。

“世界那么大,凭啥你去看?”

同学们,一流的大学培养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造就一流的大学。你们在人生最美的年华里选择了兰州大学作为新的开端。希望你们继承和弘扬“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兰大精神,将个人梦想与祖国发展和民族进步融为一体,承担起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梦想达人”!

谢谢大家!

@兰州大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