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麼大,憑啥你去看?」

袁佔亭:“世界那麼大,憑啥你去看?”

2018年9月7日,蘭州大學2018級研究生開學典禮在城關校區體育館舉行。黨委書記袁佔亭做題為《爭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夢想達人”》的講話。這次,袁書記在寄語中又使用了哪些金句?哪些語言鮮活生動又發人深省?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九月的蘭州秋高氣爽,九月的蘭大笑聲朗朗。4667名新同學從五湖四海匯聚到蘭州大學,繼續深造、追逐夢想。你們中間有的對蘭州大學慕名已久,為進入蘭大深造使出了自己的“洪荒之力”;有的始終在蘭大學習生活,歷經各種“渡劫”最終修成正果;有的可能是機緣巧合,在看似無意的選擇中實現了“人生最好的安排”。正是這樣的緣分,讓我們擁有了一個共同的閃亮logo——“蘭大人”,讓我們開始了一段共同的人生表演——“蘭大秀”,讓我們追逐著一個共同的美好夢想——“蘭大夢”!在此,我代表學校熱烈地歡迎你們!

“世界那麼大,憑啥你去看?”

剛才,王鵬飛同學的發言,作為在校的研究生,感懷滿滿。相信我們在座的新同學,都有很多指導和借鑑的意義;新同學關瑩同學的發言,信心滿滿,對未來充滿著憧憬。黎家院長的發言,對大家苦口婆心、諄諄教誨,希望大家做一個誠實的人,做一個在科研上遵守道德和科研道德底線的人;胡安華同學夫婦今天趕到了現場,相信我們在座的好多同學都知道胡安華同學夫婦還有另外一位校友,才子佳人、發表文章。他們三位的本科都是蘭大畢業的。我想剛才從胡安華同學的發言當中,我們深刻的體會到了,什麼是蘭大是一所“投入產出比”最高的學校。蘭大是一所有骨氣、有韌勁的大學,正是我們所體會到的、所看到的“自強不息、獨樹一幟”的精神內涵。

各位同學,蘭州大學在109年之前,開啟了中國西北高等教育的先河。一代代蘭大人紮根西部、心繫國家,勤奮、求實、進取,匯聚了燦若星辰的精英翹楚,成就了聲譽卓著的學術成果,書寫了愛國奉獻的雋永華章!蘭州大學之所以能夠成為享譽海內外的“高校IP(知識財產)”,展現著令人著迷的“不一樣的煙火”,是因為這是一所有骨氣、有韌勁的大學,是一所令人尊敬的大學,是一所堅守奮鬥的大學,更是一所能夠讓所有追逐夢想的年輕人提供人生精彩機會的大學。在座各位當中,有熱衷於學術研究、在國際期刊已經發表3篇論文,擁有1項國家專利的“超級學霸”付彩虹同學;有用一年時間投身志願服務在兩當西坡中學支教的“愛心擔當”宋雨竹同學;也有本科連續四年在校運會打破5000米記錄,並在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獲乙組5000米冠軍的“奔跑男神”王魁良同學,如此眾多優秀年輕人匯聚在這裡,充分詮釋著“出處不如聚處”的真諦,展現著“唯有奮鬥與夢想不可辜負”的時代宣言。

“英雄不問出處”。從這一刻開始,你們將在蘭州大學開啟一段同一起跑線上、新的征程,希望你們勇於揮手作別昨天、樂於投身把握今天、敢於奔跑追夢明天,擁抱新時代,追逐真夢想,在為學習瘋狂打call、向專業激情表白、為夢想挑燈夜戰的過程中,確立自己的研究方向,找準屬於自己的舞臺,創造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真正成長為有德性修養、能傳承創新、會融入時代的“夢想達人”!

希望同學們在提升修養中夯實夢想的“底線”。五彩繽紛的夢想只有注入道德的力量,才具有最純正的底色。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個人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格的偉大。”在這個多元價值並存的時代裡,“娛樂至死”“網絡狂歡”“道德亂象”似乎成為常態,同學們要練得一雙“火眼金睛”,不要在隨波逐流中迷失自我,不要在過度娛樂中揮霍青春,更不要在不良風氣中腐蝕靈魂。

上一週,我和學校有關領導和學院的同志,走訪了嘉峪關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和中核龍瑞科技有限公司,對接校企合作事宜時瞭解到,在中核集團有70多位蘭大校友,其中他們的總經理朱紀同志,就是我校1981級現代物理系核物理專業的畢業生;在中核龍瑞公司,在職的蘭大校友就有20多位,其中最年輕的兩位,是兩個月前剛剛畢業的學生。他們每一位都不計個人得失,特別是在我們交往的過程中,從他們純真的眼神、堅定的信心,能夠看出蘭大人、紮根西部荒漠、服務國家戰略,把青春和智慧奉獻給強軍興核的“國之重器”,奉獻給西部邊疆,展現了蘭大人始終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家國情懷、使命擔當和高尚的人格。


作為研究生,你們即將走上科研之路,首要的是要繼承和發揚蘭大師生的優良傳統,涵養家國情懷,保持人格獨立和精神高尚,慎獨慎微慎言慎行,守住做人做事的底線,守好法律法紀的紅線,守正道德修養的高線,做法治社會的執行者、公序良俗的遵循者、精神文明的代言者。

前一段時間,我們的很多同學和老師已經從網上看到,有一位中央領導同志用非常通俗的四句話,講出了化解金融風險的真諦:“做生意是要有本錢的、借錢是要還的、投資是有風險的、做壞事是要付出代價的”。當然這四句話到處都有,我們目前金融風險更有。立志求學的各位同學,一定要在學習專業知識、開展科學研究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個人修養、注重道德涵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向社會輸入正面的思想,展現政治的靈魂,提供實用的技術,共同構建和諧互信的美好社會。

我們在座各位都要常修做人之德、常懷律己之心,以高尚的道德品行影響和感染身邊的同學,做一名正能量的傳遞者。特別是要恪守學術道德,加強學術規範,自覺抵制學術不端行為。剛才黎家教授講的就是這個意思。著名哲學家康德曾經說過:“有兩樣東西,人們越是經常持久地對之凝神思索,它們在人們心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與日俱增,那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立志求學的各位同學,一定要用敬畏的態度和審慎的目光珍視自己的每一次學術探索、珍惜自己的每一份學術成果,堅守內心的良知、維護學術的尊嚴以及社會大眾的期待,努力做一個心靈純潔、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棟樑之才,成長為用“高尚道德與豐厚學識兩條腿走路”的正常的健康人,不要變成只懂專業知識的“機器人”、只重科技研發的“冷漠人”、只求效率效益的“空心人”。


希望同學們在傳承創新中築牢夢想的“主線”。研究生階段是求知與創新並存的學習階段,我們不要做“無知魔鬼的代言人”,但也不能做“固有知識的傳話筒”,要在傳承與創新中練就一身好本領,築牢夢想的“主線”。僅僅有偉大夢想的“超級皮膚”是不夠的,更要有實現夢想的“超級裝備”,一級一級“修煉技能”、一步一步“闖關升級”。通過學習、鑽研、實幹積累“經驗值”,通過思索、思考、創新淬鍊“好武器”,做一名能夠真正將青春夢想“玩下去”,不到通關不罷休的“超級玩家”。

即將開始走上科研之路的各位同學,一定要謹記“所謂專業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我校的草業學科之所以能夠傲視全國,成為全國草業科學的NO.1,就是把人們看似平淡無奇的草這樣一種植物,研究到了極致的結果。我想剛才我們提到的胡安華同學,他的研究的過程經過了2000多次的失敗,才取得了這樣的成果,我想,就是把他的專業做到了極致。把研究做到極致,科學的力量就會充分展現;把事情做到極致,話語權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所熟悉的那些“超級學霸”“科學巨匠”“專業牛人”,之所以能夠取得普通人望塵莫及的輝煌成績,就是因為他們不幹則已、幹就要做到極致。


去年12月,我和學校有關同志到烏魯木齊參加新疆校友會的成立,拜訪了我校生物系1957屆校友、世界著名治沙專家、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原研究員劉銘庭。他畢業後主動到新疆去工作,60多年如一日,紮根荒漠與紅柳為伴,將畢生心血傾注於紅柳的挖掘、研究、培植,特別是造林、防沙。

在他的帶領和推動過程當中,自己發現和研究了從來沒有發現的八種新的紅柳。在他的帶領下和推動下,新疆已恢復紅柳林400多萬畝,大家知道每1萬畝紅柳,這個紅柳林每年攔阻了流沙量可達到15萬立方米左右。他第一次成功地將人工繁殖名貴藥材肉蓯蓉,不僅使我國擁有了自主的知識產權,提供了大量的優質藥材,而且對當地的致富幫助極大。為了推動這一技術,他帶領廣大在新疆的南疆、和田、傈僳進行篩選,目前已推廣種植36萬畝,每年的純收入已超過2億元。為此,1995年,在聯合國第一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首次設立的“拯救乾旱區獎”授予了劉銘庭。1999年,他再次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授予“控制荒漠化最佳實踐技術獎”,成為全世界在防治荒漠化領域獲得國際獎項最多的科學家,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專家尊稱為“劉紅柳”。


同學們,做學問從來沒有什麼捷徑可走,馬克思說過:“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你們在研究生階段將擁有更強的學習獨立性、更大的自由空間、更多的創新機會,要向“劉紅柳”一樣,深刻體味“極致才是最美”的科研道理,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的嚴謹態度,“一條道走到黑”的學術倔強,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孤獨,不要因立項資助的誘惑而頻繁更換科研“頻道”;也不要因“學術GDP”的蠱惑而放棄始終如一的研究,唯有潛心治學,方能作出大文章。

“世界那麼大,憑啥你去看?”

要有“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覺悟。梅貽琦先生曾說“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遊也”。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大家既要尊師重道,也要有“超越導師才是對老師最好的致敬”的夢想,在熟練掌握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注重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不唯書、不唯經、不唯上,抓住各種機會,通過各種途徑,培養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要始終保持一種本領恐慌感、時代落伍感和責任壓迫感。在微信圍攻、微博轟炸、抖音瘋狂的快餐文化時代,真正地學習、深入地學習、持久地學習尤為難能可貴!學習不僅僅是看書,把書本知識消化、細化、深化、轉化才是學習;學習不僅僅是實驗,把實驗結果總結、提煉、創新、發展才是學習;學習不僅僅是考試,把考試能力應用、轉用、化用、實用才是學習。學習不是一天的事、也不是一個學期的事,而是一輩子的大事!要樹立長期學習、主動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讓學習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科研習慣和精神追求,有一首歌同學們都會唱,叫《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現在應該改一改,叫《再不學習一切都晚了》!


希望同學們在融入時代中明確夢想的“標線”。如果說夢想都是美好的,那麼一定有一個標準來區分“真善美”與“假大空”。作為要勇擔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我真心地希望同學們確立的夢想不是“小目標”、生活的狀態不是“二次元”、得到的幸福不是“小確幸”,而是與祖國發展同向、與民族復興並道、與偉大時代對標的“真夢想”。

暑假期間我讀了一本《中國製造2025——解讀從工業大國到工業強國》的書,書中講到:“全球製造業正面臨新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挑戰。”我們正處在一個“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快速發展並與製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時代。可以說,這是一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也是一個人人皆可放光發熱的時代,更是一個傾聽時代脈搏才能真正成功的時代!我們只有積極融入這個新時代,找準實現夢想的“標線”,才能在廣闊天地之中大有作為。

現在人們常說:“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我倒要問:“世界那麼大,憑啥你去看?”所以,這是我們今天要說的,世界那麼大,看什麼?怎麼看?看完之後怎麼辦?這是我們每一個同學都必須認真思考和鄭重回答的問題。新時代的潮流浩浩蕩蕩,它以吞天蓋地之勢淹沒一切坐享其成的乘客、事不關己的看客、碌碌無為的過客,只有讀懂新時代、順應新時代、融入新時代,富有感恩之心、擔當情懷、拼搏精神的“俠客”,才能成長為新時代時代的弄潮兒!這個“俠客”,不是“鍵盤客”“鼠標客”“手機客”,而是“技術俠”“創新俠”“奮鬥俠”。現在年輕人中有迷戀修仙的、有沉迷網遊的、有追宮鬥劇的、有攀比炫富的,但真正的成長者、奮進者、成功者都是觀察時代、分析時代、融入時代、推進時代發展的。


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召喚,希望同學們在這個大有可為的時代裡敢於有夢、勇於追夢、勤於圓夢,在學校時就能夠把自己的研究方向與國家和地區的戰略需求結合起來,與前沿科學、技術創新聯繫起來,特別是與推進國家復興、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凝聚和經濟社會發展研究聯繫起來,與關注社會、關注民生、關注祖國發展結合起來。能夠躬身實踐,深入基層、深入社會,把論文寫在西部崛起的大地上、把研究做在祖國發展的舞臺上,把創新刻在民族復興的大道上;能夠讓一個個“國之重器”、核心技術,牢牢握在我們自己手中,成為一個既能夠“頂天”也能夠“立地”的人,在擁抱時代、服務國家、奉獻社會的實踐中實現夢想,創造人生價值。

“世界那麼大,憑啥你去看?”

同學們,一流的大學培養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造就一流的大學。你們在人生最美的年華里選擇了蘭州大學作為新的開端。希望你們繼承和弘揚“自強不息,獨樹一幟”的蘭大精神,將個人夢想與祖國發展和民族進步融為一體,承擔起民族復興的時代大任,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成長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夢想達人”!

謝謝大家!

@蘭州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