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都不会做错的事情

盂兰盆:“盂兰”译为“倒悬”,比喻堕落于三恶道中的众生如被倒挂着一样,极为痛苦;“盆”则是救护之器。“盂兰盆”即“救倒悬”,意为解救地狱中受苦的恶道众生。

我国最早设盂兰盆斋是南朝梁武帝时,其后在民间普遍盛行。到了唐代,皇家除了每年七月半送盆到各官寺,还常常在宫中设道场举行盂兰盆会,铙吹歌舞,旌幢触天,规模十分浩大。至于民间施主也到各个寺院,献供献盆及种种供品。长安城中的寺庙更是装扮一新,花腊、花瓶、假花果树等,各竞奇妙。不过到了宋代,这个节日有了变化。以前是以盆供僧,到了此时,则是以盆施鬼道众生了。

根据《佛说盂兰盆经》,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佛欢喜日,僧自恣日,是日修行、供养僧众,其福百倍。可超度超拔过去已经往生的七世父母,现世父母身体得安康,去除种种疾病。行者自身供养圣僧宝培养福报智慧资粮,共修灭障消苦获得究竟之安乐利益。

根据这部经记载: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连尊者,以天眼通观见他的母亲投生饿鬼道,皮骨相连,日夜受苦,于是手持钵饭给母亲食用;然而目犍连的母亲因以恶业受报的缘故,饭食还没入口,就全部变成火炭。

目犍连尊者为拯救母亲脱离苦趣,于是向佛陀请示解救的方法。当时佛陀对目犍连尊者说:“ 你不要以为仗你的神通之力,就能救拔你的母亲!要知道娑婆世界众生,一生都是积恶造业,罪根深重。如你欲想救拔母亲,只仗凭你个人神通之力,非依仗大福德因缘之力量,碓实是无法救离她脱出苦报!”

佛教导目犍连:“你应当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日,虔诚广设种种供物饮食,恭敬奉献佛僧,承仗三宝威德福力,拔济母亲脱离饿鬼道中饥渴之苦!”

目犍连尊者听闻佛陀教导之后,依随佛陀所示的方法,于七月十五日那天,预备种种饮食,盛于盆器之中,恭敬虔诚地奉佛献僧。目犍连尊者的母亲也在这一天,得脱一劫的饿鬼之苦。

怎样做都不会做错的事情

经中佛曰:“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由于这个因缘,佛陀再次慈悲叮咛嘱咐:‘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时,佛欢喜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所以在这一天,佛弟子要发愿为了生生世世的父母亲人离苦得乐,广行善法:供斋、吃素、放生、广行善事等等。

这个世界上的父母,永远不怕孩子添麻烦,但永远怕给孩子添麻烦。当父母年富力强时,他们对你百般呵护;当父母年老体弱,再也不能为你倾力付出时,不给子女添麻烦,是他们能够给予你最后的爱。

央视有个公益短片——《老爸的谎言》。

年老的父亲,接到女儿从远方打来的电话,对女儿连连说:“我啊,吃得饱,睡得香……”“你妈?不在,不在,跳舞去了,我在跟一些老朋友排节目……” 其实,这个时候他的老伴已经生病住院,自己独自照顾老伴,有时候担心得夜不能寐。但为了不让远在外地的女儿担心,父亲隐瞒了真相,选择了所有的一切都自己扛。对女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要担心我们俩,家里的一切都很好”。

父母想着孩子来回奔波必定会扰乱他们的生活,影响他们的工作,心疼孩子在外打拼不易的他们,选择撒下一个又一个的谎言。

怎样做都不会做错的事情

张泉灵说过一个故事。

有一次,她去采访一位老奶奶时,她觉得老人身上有一股特别的“老人味”。当问起她多久洗一次澡时,老奶奶的回答,让张泉灵惊讶,但听到最后,几乎泪目。老奶奶说:“我平时尽量不洗澡,我这个岁数一个人住,洗澡是件很危险的事情,万一我摔倒了,摔瘫了,孩子的后半辈子就都耽误了。”

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年老的父母宁可忍受不适,就是为了防止生病,就算生病了,也要将可能给孩子带来麻烦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不知什么时候,父母越来越在乎自己的身体了,他们在遥远的城镇或者乡村里,努力地让自己健康地活着,只为了换来子女的安心。

有人形容过中国父母,一生以两种模式存在:“在线”和“隐身”。

当他们还能为子女付出的时候,他们“在线”,拼命地为孩子“闪烁”。当他们年老,不能为子女付出的时候,他们选择“隐身”,宁愿病着,受着委屈,也不愿意麻烦孩子。不给孩子添麻烦,是他们心底给予孩子最后的爱。

在这世上,父母是对我们最好的人,也是我们最亲的人。当你无法确定自己现阶段要做什么的时候,那就对父母孝顺吧,这是唯一一件怎样都不会做错的事情。

七月,殊胜月!大家一起报父母恩,愿现世父母健康,愿七世父母超度,愿历代祖先离苦,慈悲所有众生的同时自己也得到福报。--内容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怎样做都不会做错的事情

“佛法中的孝道”,究竟 释迦世尊所教导我们孝顺父母,它的真实义理是什么?一般人都知道:一个人之所以为人,他最起码作人的人格,就是要包括了“孝顺、礼敬、供养父母”,否则连作人的资格都没有了,这一点不论是古今中外,不论是学佛与否,都不会改变,因为这是世间的常法。

在《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当中, 佛说到父母的恩德深重,重到众生无论怎么样的回报,都没有办法回报他们的恩德,所以佛弟子应当要尽一切的能力来报答父母之恩。在《阿弥陀佛经》里面也说到:佛弟子要往生西方,必须要修集三福净业;三福之中最起码、最基本的就是世间福德,又叫作世福,它是指世俗本来就存在的人伦之道 (人间的善法),例如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等。

如果这个基本的福德都没有办法具备,那就代表这一个人呢,他连做一个人的福德都不够。所以佛法之中,孝养父母是最最起码的事情,如果一个人连这一点也做不到,那就可以知道,他根本还不具备有修学佛法的因缘,所以即使他再怎么努力,在佛法上也难有进步。但是佛法中真正的孝,就只是孝顺父母、奉养父母而已吗?那这样子与世俗人与儒家所说的孝,又有什么不同呢?

世俗的孝是“孝且能顺”,是在世俗法上使得父母尊亲能够富足快乐,能够不辱所生,能够赡养送死。一般的佛弟子则会知道,这样子做只是让父母这一生称心快意,对于他们未来的无量生,不一定有实质的帮助;所以佛弟子会想尽办法,让父母尊亲能够和佛法结缘,能够得到未来生的大利益,这才是佛法中的孝顺。也就是,不但要救护父母的色身,还要能够救护父母的法身慧命,这才称之为大孝。

也就是说,儒家之道如果只是赡养父母的肉身,那不能算是真正的孝顺,因为家中的犬马,我们也都能够赡养啊!必须要能够照料到父母的心、意、识,让父母欢喜、没有遗憾,这才叫作孝顺;但是佛弟子除此之外,更上一层楼,不但要照顾父母的色身,要照顾父母的心、意、识,更要为父母未来无量生谋取福德因缘。

佛法中的孝顺不只是能够奉养,它更需要进一步的能够引导自己的父母,跟佛法建立善缘,能够尽早的进入佛门当中修行,能够得到涅槃的法义,能够走向解脱的彼岸,才能够将过去长久以来,生生世世的轮回之苦,一次彻底解决,这才是真正佛法中的孝顺,才能够真正叫作大孝。--摘录《什么是佛法中的孝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