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以“市场化创新”终结“伪创新”

应以“市场化创新”终结“伪创新”

江德斌

“不管企业发展是否需要,都要想尽办法比拼专利比论文,能否产业化根本不重要”“项目评审走形式”……半月谈记者在国内高新技术企业采访时,一些民营企业家和高校学者对当前一些企业的伪创新现象表达了不满。近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常林集团因涉嫌项目空转、科研造假备受舆论关注。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一些企业披着高科技和创新的外衣、行欺骗之实的伪创新乱象屡禁不止。

应以“市场化创新”终结“伪创新”

企业每年都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请“写手”代写及购买专利;企业95%以上的专利就是一纸空文,根本无法产业化;专利代理机构平台上交易的专利,七成都无法产业化;将他人产品贴上自己的品牌,搞所谓的“贴牌式创新”等等。诸如此类的“伪创新”,看似眼花缭乱,可都不能实现产业化,最终沦为纸上谈兵,不仅浪费大量资源和时间,亦令发明创新陷入滥竽充数之中,真正的创新反而难以凸显价值。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世界第二,全时研发人员数量世界第一,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七年全球第一。截至2017年底,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拥有量共计135.6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8件。我国发明专利数据看似很不错,可在与之密切相关的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中,我国一直在二十名之外,巨大反差引发民众对专利质量的质疑。

目前,我国专利数量主要表现为“三多两少”,即整体专利数量多、高校和垄断国企的专利数量多、无执行力的专利数量多、高新技术领域的专利数量少、创新性公司的专利数量少。很多企业心态浮躁,不愿意埋头苦干,做基础研究,而是一心想挣快钱,搞快餐式创新,用“伪创新”为自己贴金,进而套取国家创新政策资金,吸引更大市场投资及订单。同时,高校、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又普遍不熟悉市场,往往固守“象牙塔”,搞闭门研发,导致专利与市场脱节,亦不利于产业化。

应以“市场化创新”终结“伪创新”

应以“市场化创新”终结“伪创新”

显而易见,要想终结“伪创新”,就应改革现行专利评估制度,以及相关的高新企业认定标准,不再以纸质专利数量为考量,而是组织专家进行实地实物审核,以提升专利质量。同时,改变地方奖励专利申请制度,不再奖励缺乏创意、转化的专利,而是将资源用在刀刃上,集中奖励具有市场化开发前景,富有创意精神的专利。

发明专利如果不能走向市场,只是束之高阁,那么就失去了商业价值,难以发挥专利效力,不能让专利所有人获益,亦不利于社会创新。因此,政府应减少对创新的干涉,防范绝各种“伪创新”钻空子,应营造市场化创新氛围,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以市场化引导创新行为,提高专利产业化率,让发明专利在市场竞争中得到检验,保护专利所有人利益,以形成正反馈效应,让更多个人、企业、科研机构自发投入创新之中。

应以“市场化创新”终结“伪创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