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變身」動物園,這片牧場經歷了什麼?

在阿巴嘎旗南部

有一片32萬畝的草原

這片綠洲如今生長著270多種植物

每年四季有鹿、狍子、獾子等

100餘種野生動物出沒

沙地“變身”動物園,這片牧場經歷了什麼?


毗鄰渾善達克沙地

生態環境真的這麼好嗎?


有圖為證!

沙地“變身”動物園,這片牧場經歷了什麼?



沙地“變身”動物園,這片牧場經歷了什麼?


沙地“變身”動物園,這片牧場經歷了什麼?


沙地“變身”動物園,這片牧場經歷了什麼?


沙地“變身”動物園,這片牧場經歷了什麼?


時間倒退20年,這片草原的面貌同現在比完全不同,當時嘎查70%的草場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沙化退化現象,生態環境已十分脆弱,部分草場退化嚴重,大部分被白沙地覆蓋,牧草稀疏。

斑斑沙地

如今水草豐茂

這片草原地處洪格爾高勒鎮薩如拉圖雅嘎查,在過去的很多年裡,嘎查的黨支部書記就是遠近聞名的“草原之子”廷・巴特爾,生態就是生產力,生態造就生命力,紮根草原44年,廷·巴特爾一直用行動證明這條真理。

在離家不遠處,廷・巴特爾前幾年在自家牧場建了一個生態養魚塘,夏季利用昆蟲餵魚,冬春季則用牛糞和草餵魚,牛糞可與魚塘的水產生有機肥,用於改良草地,生態效益十分明顯。

沙地“變身”動物園,這片牧場經歷了什麼?


隨著生態的好轉,前幾年魚塘不遠處還“冒出”了一條小河,為了把這條彌足珍貴的小河保住,廷・巴特爾不僅不在水系周圍打草,還有意覆蓋、種植植物,儘量減少河水的自然蒸騰。


廷・巴特爾自己說:“每到冬季,我還特意從飼草料中撥出一部分散落在草場裡,為的就是給野生動物充飢。”

在廷・巴特爾眼中,牲畜不再是牧民唯一的財產,山、水、林、田、湖、草,這些才是恆產,才是終身財富。

從沙地到典型草原,再到具有完整生態系統的綠洲,廷・巴特爾把自家草場當成“實驗田”,率先少養精養,恢復生態,帶頭落實草原“三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探索實施“劃區輪牧”,調整優化畜種結構,帶領牧民堅定不移減羊增牛,保護草原生態環境,走出了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沙地“變身”動物園,這片牧場經歷了什麼?


牧場上

野生動植物越來越多

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這都是有訣竅的

1996年,廷・巴特爾率先在自家牧場實行“劃區輪牧”,在當年最差的草場上養出了最肥壯的牲畜,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十年一革新,2006年,他進一步完善“劃區輪牧”的方式方法,將草場劃分成夏季草場、秋季草場、冬春草場、打草場、備用草場和牛犢放牧場,逐區循序輪迴放牧,讓草場有季節的休息,有效改善了牧草的產量和質量,減少了牧草浪費。

沙地“變身”動物園,這片牧場經歷了什麼?


在嚴重沙化退化地區,廷・巴特爾組織嘎查牧民因地制宜地種植黃柳、沙棘等耐旱植物,並積極爭取各類生態建設項目,重點實施圍封禁牧和“封、飛、造”等工程,草場全部實現圍欄化,建成了1個沙地柏保護區和2處3000畝的黃柳基地,有效遏制了沙化退化現象。

此外,他還帶頭落實草原“三牧”制度,依託國家舍飼禁牧項目,自2002年開始,對嘎查全部草場實行春季休牧,在植被相對較好的地區,積極實行劃區輪牧,加快集約高效的現代化生態牧場建設。

沙地“變身”動物園,這片牧場經歷了什麼?

△今年8月份廷・巴特爾家的草場。


經過幾年的努力,嘎查50%以上的草場實施了標準化劃區輪牧,每個牧戶都劃出8%-10%的草場建打草場,實現了飼草自給自足。據統計,今年8月中旬,天然草場與往年同期比草青高度、植被蓋度和產草量分別提高了5.3釐米、7%和15.3公斤/每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