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禎聽從大臣建議遷都南京,明朝還能起死回生嗎?

青衣仗劍墨如雪


我的天啊,這都是誰出的這餿主意。

難道沒有人提議崇禎遷都嗎?多了去了!為什麼崇禎堅決不聽、寧死不移呢?

試想,明朝本身本就是定都南京麼?直到永樂皇帝才遷往北京的?既然明軍打不過李自成張獻忠們的糞叉軍,也幹不過關外原始部落的飛箭,那遷回南京很好理解啊;

那崇禎為啥不遷呢?他是個活生生的傻叉嗎?



當然不是,崇禎這人自高自大自戀,脾氣暴躁,但智商並沒有問題。他不遷都,自有他不遷的道理。

因為在他看來,留著不走是死路一條,往南邊走,難道就不是死路一條了嗎?而且道理非常明顯,如果走出京城,死得還更快呢!

(這和洪秀全堅決不出天京是一個道理)

留著不走,死路一條,這個已經是歷史的事實,就不再多說了。這裡主要說說走出京城為什麼會死得更快的道理。

試想,當時的大明,早已是一片大亂,李自成等的流軍早已從西邊包圍京城一帶,而明軍已經基本潰散,而在東北方向,八旗大軍壓境,隨時可能突破至於京城。



如果崇禎打算遷都,那必須要路經華北,沿著運河往下。試想,這一路上會是安全的嗎?

明軍就不要再多想了,別報啥希望。這幫人能不搞馬嵬驛兵變捏死崇禎,就算他們有良心了。

試想,當時的崇禎是何等的不得人心啊,不管是在大臣裡還是軍隊中,想捏死他的不在少數吧?崇禎自己心裡也清楚,如果自己逃出老巢,估計出不了五百里就被自己人弄死了。

不信,看看李自成攻入北京時,還有哪個大臣去護駕的?孤君寡人,不得人心久矣!

再者,李自成流軍勢如瘋牛,對於甕中之鱉的崇禎,他們會輕易放走嗎?一個橫插,就妥妥的捏住了,到那時,恐怕連找歪脖子樹的機會都沒有吧?等到那會,恐怕死得還要難看嘍!



還有,就算大家看在漢人的份上放過崇禎,滿洲那幫沒讀過書的原始部落、這些天命之師,難道會放任崇禎跑到南方去搞分裂、搞割據?

等到八旗的騎兵追來,還不是照樣完蛋?不過是時間問題。

再者,就算崇禎僥倖跑到了南方,搞起了割據政權,那又如何呢?南明那些小郡王又不是沒搞過。那時天子失權柄,誰手裡有兵誰就是老大,誰服誰啊,你崇禎算哪根蔥?

還是一個死字嘛!

所以啊,還是崇禎聰明。與其折騰死,不如留在宮中多享兩天福,完了舒服一點死了算了。

沒轍,天命所終,命數如此!


坑爹史冊


我們來看明朝末年崇禎手下的底牌:

一、將星璀璨:孫承宗、盧象升、洪承疇、袁崇煥、孫傳庭、秦良玉、陳奇瑜、孫承宗、傅宗龍、曹文詔、周遇吉、楊嗣昌、賀人龍、曹變蛟、祖大壽、吳三桂、祖 寬、左良玉、滿 桂、黃得功、馬世龍等等,這還不算毛文龍手下大將,那些轉身投降到滿清各個神勇,也不論李成梁家的將門子弟。還有很多名將。包括後來南明區域裡的武裝名將。就不一一贅述。

二、九邊重鎮的邊防精兵強將,粗略估計在60到70萬左右。鎮、衛、所、堡完備。加上京軍基本未有大的損失。訓練有素的武裝人員充盈。另外明朝實行的軍籍制度,軍戶為明朝提供穩定的軍事人員。

三、武器裝備雖然由於萬曆朝的連年征戰加上國內的天災人禍,導致武器的更新換代稍微遲滯,但高端軍事科技要優於後金和農民軍很多。

四、江南地區基本未受戰亂和自然災害影響,並且有廣泛的對外貿易以及工商業產業繁榮發達。

五、以東林黨為首的閣黨和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集團都為形成絕對的優勢,皇權仍然得以凌駕各種權力和集團之上。

六、明朝建立已經二百多年,根深蒂固,名正言順。

七、蒙古各部畏懼後金而有意聯合明對抗後金的吞併。

八、朝鮮奉明為宗主國。

還有很多其他優勢,這裡就不多贅述。

即使這樣,崇禎皇帝也把一副好牌徹底打死,最終自己身死過滅。到了崇禎皇帝打算遷都的時候的情形。

一、名將凋零,已經沒有多少值得稱道和信任的將領了。

二、邊軍已經只剩下關寧邊軍被牽制在山海關一帶,詔令回京勤王,也不及時。至於江南一帶的官軍沒有太多的戰鬥力,在北方和南方之間的明官軍在與大順和大西軍糾纏。整體戰鬥力也不行。

三、連年的戰亂已經使國家破敗不堪,軍隊的裝備和給養、訓練等等都極其落後。

四、江南幾乎與北方割裂,給養供養不上。稅收和其他都供養不到位。處於觀望態勢。

五、北方的明朝抵抗力量基本都放棄了抵抗,處於投降和觀望兩種態勢。改朝換代不可避免。

六、蒙古被滅。

七、朝鮮被征服。

唯一的優勢就是明朝正統還在。若在此時逃避江南。那麼必然畫面如此:北方李自成會直面滿清和吳三桂的壓力。吳三桂當初也是打著為明剿匪的名義,向借兵滿清的。李自成在這個階段自然無暇顧及南邊的明朝。這個時期在中國的北方會持續戰鬥。結果必然是滿清勝利。滿清剿滅李自成後自然向南用兵。這個時候吳不助滿清就會被滿清收拾掉,然後滿清依然要向南進攻。如果吳等投降將領幫助滿清,那麼留給崇禎皇帝整合整個江南勢力的時間就更不多了。即使整合成功了,也只能延緩戰敗的時間。可以參考最後南宋抵抗蒙元的局面。因為那個時候南明面對的是一個朝氣蓬勃的龐大帝國,類似蒙元。是個不對等的戰爭,戰敗只是時間問題。何況崇禎一副好牌都打不好,還指望他能一把爛牌翻身嗎?崇禎皇帝的個人能力不行。恰如南唐後主,在不恰當的時刻當了不恰當的皇帝,是歷史的悲劇和個人的悲劇。當時中國連年內戰已經消耗了太多的人力物力,除非南明、大西、大順幾個勢力統一協力,才能跟滿清打個平手,因為已經沒有了長城的優勢地理位置。滿清當時的地域和人口以及戰爭能力在整個東亞已經恐怖。可是上述的幾個勢力能齊心協力嗎?大家說呢?



海天玄宇


明朝要想起死回生,個人覺得就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1、崇禎遷都南京,而且是必須要崇禎自己跟著去南京,如果他不去,或者叫太子去,則遷都註定是沒有效果的,因為除了崇禎帝,其他任何去支持大局都是無法服眾的,這樣即時遷都暫時抵禦了李自成和滿清的入侵,明朝也會因為最終內訌而亡

2、明朝的官員們停止黨爭,明朝是歷朝歷代黨爭最厲害的朝代,何謂“黨爭”指的就是朝廷官員自行拉幫結派,為爭取個人或共同的政治經濟等利益而互相對異己人士或團體進行攻擊,簡單的來說就是對方說對的事情,不管這件事情是對還是錯,我都會說是錯的,只要對自己不利的事情,即使這件事情是對的我也會說錯,可以說明朝就是亡於黨爭,明末時期東林黨與宦黨、浙黨三黨之間互相攻擊,導致明末的朝廷烏煙瘴氣,很多有效的政策根本就得不到有效的實施,最終導致李自成攻入北京,滿清入山海關,就算到了南明快徹底亡國的時候,明朝的朝堂居然還在互相攻擊,如南渡之後著名的“南渡三案”,“妖僧”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其實這三件案子很好辨認,就是因為黨爭才導致變著撲所迷離,在南明之後很多官員想的不是如何復興大明,而是想著在大明滅亡之前可以得到多少的好處,這樣的朝廷不滅亡又能如何呢?所以大明要想起死回生,官員之間就必須停止黨爭

3、“攘外必須安內”,明朝要想起死回生就必須要先解決內部的問題,也就是李自成起義軍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同意李自成所提的“和解方案”,封李自成為西北王,兩方休戰,然後再賜予李自成100萬白銀讓其攻打滿清八旗,至於之後的李自成該如何解決,完全可以等以後再說,畢竟滿清才算是真正的大敵,而李自成經過歷史證明,他只不過只是一個“胸無大志”的反賊而已。

4、穩定朝局,崇禎要想讓明朝有機會起死回生,就必須要穩定朝局,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在位十七年就更換19任內閣首輔,這樣做只能導致朝政不穩,政令不通。

5、放棄多疑的性格,崇禎帝若還想明朝有機會重回北京就必須放棄他那多疑的性格,崇禎帝在位由於身心多疑,導致大量的官員和武將被殺,邊關大將就不用多說了,連曾經被崇禎皇帝恩寵至極的袁崇煥,都被朱由檢給凌遲了,名將如盧象升、孫傳庭、吳三桂、袁崇煥、洪承疇、曹文詔等等,降的降、死的死,而導致這些的終究還是崇禎帝的多疑,所以說若崇禎帝不改變這多疑的性格,明朝即使遷都了也依然會滅亡。

6、整頓吏治,崇禎帝一朝官員的腐敗問題是非常嚴重的,若整頓不好這風氣,明朝遲早還是要滅亡的,所以崇禎帝必須像他的祖先朱元璋一樣,大力整頓吏治,防止官員們貪汙成風,當然可不能一開始就像朱元璋一樣貪汙10兩以上的銀子就要殺,如果真這樣那崇禎帝可就沒有官員可用了,但是崇禎帝必須要拉出幾個大惡,直接抄家滅族,只有這樣才能震懾那些底下的官員,也只有這樣明朝才能機會開始接下來的復興之路

7、整改軍事,徹底杜絕明朝武官喜歡剋扣士兵軍餉的問題,並大力發展軍事武器,包括大炮、火槍等原本明朝就有這些熱武器,同時訓練出一批類似於以前戚家軍那般的新軍,這些新軍全部採用熱武器,並有新的將領來領導,只有這樣這批新軍才能擁有戰鬥力,才能在接下來防禦滿清或李自成的成功,為明朝的復興提供時間,之後再慢慢整頓以前的舊軍,使之擁有初步的戰鬥力,並儘量在不久擁有反攻的力量,只有這樣明朝才能繼續復興大業。

以上就是我個人覺得只有滿足了這些條件,崇禎遷都之後才能有機會讓明朝起死回生,否則即使崇禎皇帝遷都北京,而依然改變不了明朝會被滅亡的命運。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見解,有其他的看法或者說是對我看法有問題的,可以在下方留言我一定虛心受教,同時如果覺得我說的對的就點點贊,關注下吧。


澳古說歷史


毫無疑問,如果崇禎果斷南遷,定能使大明國祚延長。理由有三:

第一,南遷可保大明南方半壁江山。

李自成、張獻忠等鬧騰了十幾年,活動範圍始終在長江以北地區。因為老天爺的“眷顧”,黃淮關中地區連年大旱,老百姓沒法活,才攜家帶口跟上李自成闖天下。而長江以南地區基本平穩,又有政治中心南京——陪都是現成的。也就是說,南方几乎未遭戰火洗禮,大明的政治經濟社會基礎比較穩固,還有四五十萬軍隊尚可組織。崇禎南遷只能加強南方的統治。

第二,南遷可促成天下三足鼎立局面。

即使李自成攻陷北京,他也要面對東北的大清。如果崇禎南遷,當時的天下現狀是:大明、大順、大清三足鼎立局面立馬形成。三者之間會象三國時的魏蜀吳,膠著混戰你死我活。但誰要一口吃掉南方大明都比較困難。有可能,大清會最終滅了大順,但大清要跨過長江很難,只能飲馬長江邊,望南而興嘆。因為歷史上的南明之所以被大清消滅,並非大清真有多麼強大,而是南明幾個政權之間為爭正統爾虞我詐不齊心團結,給大清可乘之機各個擊破。即使這樣,南明都存在了三四十年。假如崇禎南遷,堅強穩定的中央領導核心就在,政權穩定,大清想鑽空子很難。

第三,南遷為收復北方失地建立了希望。

這種希望雖然很緲茫,但畢竟有希望有盼頭。不論長江以北是大順還是大清佔領,如果不改善民生,老百姓活無可活,同樣會揭竿而起。擁有江南半壁江山的大明,如能勵精圖治(崇禎能做到),視天下形勢有變,北伐收復失地,希望還是有的。假如是大順滅了大清,或大清過不了山海關,按李自成的那點抱負和眼光,定會安於現狀,說不定會遷都西安,是不會冒然南渡長江的,即使張獻忠割據四川搗亂,也成不了啥大氣侯。這樣,一個新的南北朝並存的中國就形成了。

久分必合,久合必分。這是歷史規律。



繁華落盡細水流


南遷是當時大臣的建議,當時崇禎也想南遷,只是內閣首輔陳演和魏德藻堅決反對南遷,直至後來,起義軍攻入北京,這些還是捉拿不定主意,崇禎面對的是沉默不語的大臣,憤恨的說道:“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為亡國之君”。

崇禎末年,社會矛盾激化,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起義軍浩浩蕩蕩,假如崇禎遷都南京,明朝恐怕不能起死回生,只能說是還能苟延殘踹一段時間,但明朝到崇禎手裡滅亡只是時間上的問題。首先說崇禎這個皇帝,由中興大明的報復,但是崇禎生性多疑,一把能將死的軍被崇禎生生給作死了。


其一,作為統治了二百七十餘年的大明王朝,在怎麼衰敗,也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倘若真的偏居江南,可能還能像南宋一樣,只不過最後誰也說不好是不是一個南宋小朝廷一樣的結局呢?江南的土地、人口種種資源,都是大明抱有一線生機,這也許是明朝的最後一道防線。

其二,江南地區一向就是明朝賦稅的主要來源,只要崇禎好生經營,保有大明的半壁江山,待日後捲土重來。俗話說的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可能當時崇禎實在是慌了,一時半會兒忘了古訓。

其三,遷都南京,第一,國內的主要矛盾會轉化為滿漢的矛盾;第二,吳三桂也可能不投降,大明就此保有了有生力量,第三,滿清只不過是一夥強盜,見大明南遷,難道就區區幾十萬人追到江南去,最多就是燒殺搶掠一番,溜之大吉。


其四、民心所向,這就有一個現成的例子足以說明這一點,那就是李自成雖然是農民起義的領導者,但是大家不要忘了,他是怎麼死的?民心很重要,得民心者得天下。


南柯多萌


這個問題,感覺上怪怪的,為什麼呢?因為崇禎帝不是不想遷都南京,可問題是遷都南京後,北方土地肯定丟失,這個責任誰來背?

崇禎帝自己不想被這個責任,把球踢給內閣,想讓內閣主動提出遷都建議;但內閣也不傻——丟失一半土地的責任能背嗎,於是內閣不做聲,作殺傻充楞,又把球踢給了崇禎帝。於是在雙方的踢皮球中,李自成殺到北京了,大家都走不了!

還有大臣提出讓太子到南京去的建議,但崇禎帝不同意。最大的考慮就是,崇禎帝怕他成為歷史上第二個不小心成為太上皇的唐玄宗,而太子就是第二個不告而即位的唐肅宗。

第二天睜開眼發現——自己竟然不是皇上了!!!!!!!

崇禎帝對這兩個選擇的拒絕,就表露出了崇禎帝不負責任和貪權的特點,試問,這種性格的皇帝,還能夠有第二春嗎?

關於題主遷都南京,明朝能否起死回生的問題,不妨來看看和明朝情況差不多的南宋。南宋能夠延續下來,主要有這麼幾個條件:

1、宋徽宗、宋欽宗被擄走了,皇帝換人了;

2、趙構即位改革北宋樞密院控制軍事的制度,給予各大將一定的軍事權力,這又有中興四大將;

3、趙構嫻熟的平衡技術,不管是主戰,還是主和,都輪著用,平衡好更方面的利益;

4、權臣的支持。亂世用重典。一片亂哄哄中,必須有一個有資歷的領袖人物來引領,權臣的重要性就在此。趙構本來想用主張防守的趙鼎,但趙鼎不夠給力;後用主戰的張浚,結果張浚一個富平之戰弄丟了山西,再一個用人之錯,導致酈瓊率軍反叛;最後用主和的秦檜,議和成功,給了南宋休養生息的時間。

現在來看明朝:

從安史之亂唐肅宗取代唐玄宗、靖康之難趙構取代宋欽宗,都可以肯定的說,明朝想要繼續,崇禎帝必須下臺;

明朝必須改革,這是不容置疑的;

相比天啟帝時閹黨和東林黨的均衡使用,崇禎帝只用東林黨,排斥閹黨,根本就不懂平衡之術;

南明時的馬士英似乎可以作為權臣,但南明皇帝對他不夠信任;史可法又外出逃避責任。明朝時無論是崇禎帝時期,還是南明,都沒有一個有高效執行力的權臣去改革、平叛。可以說魏忠賢一死, 就可以說明朝再無能做事之人。

換皇帝、改革變法、勢力均衡、權臣配合這四點,決定了即便崇禎帝遷都南京,也很難抵擋得助滿清或李自成軍的進攻。


歷史哨聲


梅山上吊

相對來說,明朝早早滅亡主要是由以下幾點因素造成的:一是土地兼併極度嚴重,百姓民不聊生。二是政治腐敗,黨爭嚴重,四處農民起義不斷。三是外部環境惡化,關外後金勢力虎視眈眈,遼東遼西盡失。四是崇禎帝志大才疏,剛愎自用處死許多得力干將,自毀長城。最後一點就是崇禎自盡,導致群龍無首,南明小朝廷為誰當皇帝不停內訌,最後滅國。



崇禎

題中所指應該意味著崇禎並沒有自盡二是戰至最後一刻,所以才有了遷都南京的願望,我們就來推測一下。

事實上,如果崇禎不自盡,即使關外盡失,只要明朝不自亂陣腳,後金還沒有能力對明朝實施滅國之戰,那麼此時如果明朝與後金暫時休兵,從而集中力量來消滅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應該沒有什麼問題。

之後遷都南京,聚集在崇禎周圍,加上南京本來就是陪都,原本就有現成的一套班子,而且南方大部分地區都擁護朱明,所以可以預見明朝偏居南方一隅,最不濟也可以當第二個南宋。

之後的預測就很簡單了,如果明朝能夠基本解決百姓的吃飯問題以及平衡愈演愈烈的黨爭,那麼基本就可以做實半壁江山了。當然之後的情況就如同三國鼎立,關外的後金以及北方重新崛起的蒙古人,包括喀爾喀蒙古準噶爾,勢必會有一番很長的爭鬥。不過對於明朝結局我持悲觀態度,同為少數民族,後金勢必會設法聯合蒙古人對付明朝,因為相比較而言,此時明朝仍然是三方中的最強勢力,會成為眾矢之的。




所以,我最後的結論是,崇禎不死,遷都南京,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南宋就會產生,存在時間也就100多年。

歡迎討論,謝謝點贊和關注,歡迎拍磚!


歷史中穿越過來的俠客


南京在那個時代叫做金陵(可能說的不對!因為我已經好久沒回答過關於這種問題了)



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地處中國東部、長江下游,被視為漢族的復興之地!

國父中山先生曾經評價過南京:南京為中國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鍾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誠難覓如此佳境也……




現在回到正題:

眾所周知明朝亡於李自成所領導的農民起義!

但它滅亡的間接原因是因為當時的領導人(崇禎帝)重用東林黨人!所以當時的領導人不改變重用東林黨人的策略,無論遷都到哪裡明朝都不會逃過滅亡的命運!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_^


青山文楂


就算南遷,以崇禎的性格也逃不了亡國的結局。,崇禎為什麼會敗的那麼慘?主要是崇禎的無能斷送了大明王朝。崇禎的性格多疑、剛愎自用。作為一個帝王或者首領,最重要的是要懂得用人之術,要懂得如何駕馭大臣,讓他們相互制約以達到平衡的目的不讓任何一方獨大。這一點劉邦和朱元璋就做的很好,所以他們是王者中的王者,而崇禎在這一點就顯得遜色多了,很多能臣武將在崇禎手裡被玩成渣。

袁從煥再不行可守邊關,就因為袁從煥鎮守遼東,清軍鐵騎才久攻不下。無奈的皇太極才用反間計輕輕鬆鬆讓崇禎殺了袁從煥,說白了崇禎還是太年輕,政治資歷太淺,疑心太重。

魏忠賢再壞可扶大明大廈於不倒。魏忠賢雖然是一個權臣,但同時也是一個忠臣,魏忠賢對天啟皇帝忠心耿耿。魏忠賢雖然以非常殘酷的手段打壓異己,但魏忠賢對大明還是做出很多貢獻的,魏忠賢廢除農業稅,增收工商稅,此舉傷害了貴族和東林黨們的利益,卻是利國利民的一項政策。魏忠賢也是唯一可以替崇禎鎮住大臣的棋子,可以作為平衡東林黨的一顆棋子,如果利用的好,魏忠賢可以在崇禎手中發揮重大的作用。崇禎殺魏忠賢可謂是百害而無一利,反而將自己推入絕境。

洪承疇也是一名能打仗的能將,經營遼東取得兩次重大戰役的勝利,遼東局勢瞬息萬變,面對清軍的猛烈攻勢,明軍宜守不宜攻,出城作戰時機並不成熟。而崇禎皇帝卻太過操急,不喜歡洪承疇的穩紮穩打的策略,想一舉消滅滿清,導致戰局不利洪承疇被俘而投靠滿清。

崇禎在位17年換了19位首輔,這是一個什麼情況?莫非是那些首輔太過無能?不是的,主要是一個職務要長期經營才能發揮有效作用,實在不能太過頻繁的更換。

崇禎皇帝雖然很勤勞,但性格極為愚笨,缺乏政治經驗,一手好牌在他手裡硬是打成爛牌。所以就算崇禎南遷,以他多疑無能的性格真的能抵得住農民軍和清軍的攻勢嗎?





白雲之語v創意手工


首先,歷史是沒有假設的,歷史上發生的任何事情都是必然的。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知道明朝的滅亡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多種矛盾綜合作用的結果。


明朝的滅亡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不是任何人能夠憑一己之力所能改變的。明後期經常發生農民起事,崇禎皇帝時期朝政混亂,朝中官員貪汙成風,風氣極其惡劣。同時在明朝後期時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也帶來了大量財務的需求使國家負擔沉重。以及明晚期時農業收成普遍不好,農業減產帶來全國性饑荒,這些都都在間接或直接的加重明朝百姓的負擔,加速著明朝的滅亡。

崇禎皇帝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但是其生性多疑,無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王朝。崇禎皇帝在位期間爆發農民起義,關外的後金政權也在虎視眈眈,這時的明朝已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明朝晚期爆發了連年的災荒,農民造反如同野火一般的迅速焚燒著整個華夏大地,與此同時邊關也不安寧,後金不斷侵擾的邊疆,導致軍費不斷激增,而明朝的稅收卻無法跟上,這一切的結果導致崇禎年間加稅不斷,最後明朝面臨滅頂之災。


通過以上的關於明朝滅亡原因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明朝滅亡是多種內外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雖然當時在明朝政府遼東戰局屢敗之時,周皇后獻上了遷都之諫,最後並沒有被採用,即便被採用,那隻能是延緩明朝滅亡的速度,而不可能改變明朝被滅亡的這一事實。所以即便崇禎皇帝聽從了遷都的建議,也不可能使明朝起死回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