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的你以爲,真的只是你以爲

原來的你以為,真的只是你以為

當你在閱讀一篇文章時,你是不是會很自然的認為文章中描寫的人事物就是作者的親身經歷或者是其身邊人的真實經歷?

網絡時代,人人皆為“守門人”

記得,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每晚,從樓下傳來的爭吵聲...》文內描述了幾種居住壞境。

有個長輩問我,你這麼年輕,哪裡能經歷這麼多?

我回復,即便是要求真實、客觀、公正的新聞都是帶有隱蔽觀念的一種寫作方式,更何況是公眾號文章?

原來的你以為,真的只是你以為

傳播學中有一個著名的“守門人”(gatekeeper)理論。

科特·雷溫在20世紀40年代創造了該詞的第一個隱喻義,即個人或群體在接納與拒絕某事或某物之間有權做出決定。

受雷溫的啟發,懷特發現報紙的新聞編輯也可看成是守門人,因為他們篩選新聞的過程直接決定了讀者所能閱讀到的內容,進而守門人又具有了信息過濾的隱喻義。

後來,我還寫了兩篇關於性騷擾的文章《大清朝亡了,可有人還活在封建社會》《弱者才會殘忍,只有強者懂得溫柔》,有個朋友很嚴肅的問我,“你被誰騷擾了?”,結果看到我的一臉懵,他說,你的文章。

我這才反應過來他的意思,說,“不過是文章而已,替女性發聲,並非親身經歷。”

這個道理其實很好懂,寫歷史書籍的作者難道是從古代穿越過來的嗎?寫科幻小說的作者就真能預測未來嗎?

我想說,我的公眾號文章,是一種完全、徹底、純粹的藝術創作。

而藝術,就是源於生活,高於(至少是不同於)生活的。

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

一位知名博主說,自媒體人真的不好當。

在讀者眼裡,你要麼是一個被拋棄、被家暴、被離職,感情事業一團糟的人生Loser,要麼就是一個外表光鮮亮麗,內心富足善良的神秘大V。

而這些判斷既取決於文章內容,更取決於讀者對文章的見解。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我寫過一篇文章,是以一位關係很好的朋友為原型創作而成的。

因為她跟我訴說時,非常打動我的心。

尤其是她善良寬容的品質。

文中還有一段話是她自己寫下的心理描述。

當她把這段話發給我時,我說我要把你的故事寫進文章裡,她沒有反對,我認為獲得了她的允許。

於是,我寫了這個故事但對其中的關鍵細節進行了改造,其中的很多感情色彩皆為我個人創造。

文章發出後不久,朋友給我說,“能不能刪了?因為不斷有人在拐彎抹角的打聽主人公到底是誰。”

我回復她,非常瞭解你經歷的人才可能有所聯想,而網絡面對的大多數是不瞭解更不認識你的人。

而且我認為,從我的角度是以她為原型塑造了一個重情重義、知恩良善的優質女性形象。

但她還是執意希望我刪文,她認為,我用她的隱私來換流量。

後來,我刪了文章。

幾天後,我又寫了一篇文章,也是身邊關係很好的朋友。

而這個朋友主動發個人照片,說希望寫出一些詳細的個人信息。

文章發出後,他很激動,還半認真半開玩笑的說我應該寫出他的姓名。

凡事不過是你以為

網絡這東西,是把雙刃劍。

可以讓人一夜爆紅,更可以使人瞬間毀滅。

熱得快的,涼的也快。

誰的經歷不是一個故事?

在我的眼裡,只有能引發他人情感共鳴和深度思考的故事才是好故事。

一位英國哲學家說,這世間,歷史書中的故事都是假的,除了姓名,而小說中的故事都是真的,除了名字

我深表贊同。

寫到這裡,突然想起一首老歌《紅塵來去一場夢》,其中唱到:

鏡中影花亂舞風,

誰不憐惜情濃?

春去秋來四季匆匆,

留不住又何必眷戀殘紅?

紅塵來去都是一場夢......

如果說,人生是一場夢,唯一不空的是你付出的真情實感

所以,胡適曾感慨,都說人生如夢,可我付出的是真情。

生活有兩大誤區:一是生活給人看,二是看別人生活

而這兩大誤區的本源即為,不要活成別人的Ta以為,也別執著於自己的我以為,而要堅定活成我想要

任何一件事,事件本身只佔百分之二十,而你對事件的看法佔了百分之八十。

而你的看法,就是你三觀的體現。

有個人對我的朋友,充滿挑釁的說,“我看你長得好猥瑣。”朋友面帶微笑地回覆他,“我看你長得好像一尊佛。”

多麼睿智的回答。

完全是現實版蘇東坡和佛印鬥嘴的故事。

蘇東坡對佛印說,“我看你像一坨屎。”佛印回,“我看你像一尊佛。”

東坡以為自己贏了,沾沾自喜,回家告訴蘇小妹。

蘇小妹說,“哥,你又輸了,佛印心中有佛看什麼都是佛,而你心中有屎才看他是屎。”

東坡頓悟。

凡事不過是你以為。

堅定地成為自己,同時關心他人的命運。

學會愛這個世界,但隨時準備好與之抗爭。

這是我的我想要

希望你也能清楚的明白並堅定的踐行你的你想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