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守城戰最好的將領,有著一顆非常熾熱的愛國之心,他是傅作義

民國守城戰最好的將領,有著一顆非常熾熱的愛國之心,他是傅作義

傅作義是民國時期的抗日名將之一,他出身於閻錫山的嫡系部下,是民國守城戰打的最好的將領,同時他的內心燃燒著一顆非常熾熱的愛國之心,他是那個年代軍閥中少有熱衷於抗戰的將領,所以當他覺得閻錫山太過於保守,不適合擔任抗擊日本人的大任時,他投靠加入了上級的部下,成為了一名國民黨的將領。說到傅作義,我們必須要說到他在守城方面無人能及的天賦,在早期的軍閥混戰年代,當馮玉祥跟閻錫山打仗的時候,傅作義就曾經率領一個團的部隊在天鎮這個地方將馮玉祥手下宋哲元帶領的一支軍隊絆住了整整三個月,由此初步奠定了他守城名將的名聲。傅作義不僅守城厲害,他在奇襲作戰方面也有著很驚人的才能,1928年,當閻錫山在和張學良作戰的過程中,傅作義帶領著一支師的軍隊就穿過了重重東北軍的包圍,直接佔領了東北軍的心腹要地涿州。當時在涿洲的周圍全部都是東北軍,全是張學良的手下,傅作義在這個時候是根本得不到閻錫山半點援助的,所以這就意味著他要帶領著自己手下的這一支軍隊抵擋住城外這無數的東北軍。如果不是傅作義藝高人膽大的話,他是不可能會做出這麼冒險激進的行動的,但是傅作義對自己有著非常深的自信,他知道自己可以守住涿州,也完全相信自己可以抵擋住東北軍。所以他就帶領著自己的軍隊在涿州開始了非常頑強的守城戰,在東北軍的團團包圍下,傅作義硬是撐了整整一百來天的時間才開始向東北軍妥協。而且他的妥協還是因為閻錫山感覺再死守涿州已經沒有什麼用處了,要不是閻錫山的命令,東北軍還不一定能打的下涿州,除掉傅作義這根硬釘子呢,正是因為涿州之戰,使傅作義開始聲名鵲起,成為了一個人們皆有耳聞的守城能將。

民國守城戰最好的將領,有著一顆非常熾熱的愛國之心,他是傅作義

傅作義對百姓們的體恤

不僅如此,傅作義還非常的體恤百姓,他在駐守涿州一百天的時間中,部隊的吃喝用度全是用當地百姓的,但是他並沒有白用,他每次向百姓借用東西都會向百姓打下欠條,因為當時他也沒錢,所以只能留下欠條讓百姓們在戰後向閻錫山索取。這在那個年代,這是一個很難能可貴的行為,因為軍閥們打仗是很少能顧及得到百姓們感受的,一般是想到要用什麼就直接從百姓的家中拿走、搬走、搶走。就算給了百姓們欠條,在索要的時候一番荷槍實彈的威迫之下,很多百姓都會乖乖認命,無可奈何。但是當涿州的百姓們拿著傅作義的欠條找到閻錫山的時候,在對待錢上非常吝嗇的閻錫山竟然全款支付了百姓們的欠款,從某些方面來看雖然錢不是傅作義掏的,但是他竟然為了這些普通的百姓們讓一個如此吝嗇的閻錫山乖乖掏腰包,這肯定是將自己的仕途擺在了最後一位,從這方面來說傅作義也是一個體恤民情的將領。

懷著激烈抗日鬥志的傅作義

民國守城戰最好的將領,有著一顆非常熾熱的愛國之心,他是傅作義

如果要說什麼能讓傅作義真正上心的話,那我覺得就是抗日戰爭了。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當張學良選擇丟棄東北,上級選擇避戰的時候,傅作義和其他許多的民國將領聯名上書全國各大軍閥以及上級,想希望各方能暫時的放下爭端,一致抵抗日本人。但是上級因為國內的工業基礎沒有日本發達,武器沒有日本人先進,所以當時他不敢跟日本人打,最重要的是他還要施行他“攘外必先安內”的基本要略,所以他是暫時是不可能和日本人打的。至於其他的軍閥更不用說了,就連作為東北土皇帝的張學良都沒有守得住東北,其他只顧著自己地盤的軍閥又怎麼可能會用犧牲自己部下的性命去搶回東北呢?所以傅作義和其他將領們的熱誠之心轉瞬被熄滅,他們雖然有著自己的想法,但空有想法沒有武力又能如何?但是傅作義並沒有就此放棄,他在往後的時間裡,不停的尋找機會以期能投入抗日戰場中抵禦外敵,這個機會也終於被他等到了。

長城抗戰以及百靈廟大捷中的傅作義

民國守城戰最好的將領,有著一顆非常熾熱的愛國之心,他是傅作義

1933年長城抗戰爆發,傅作義主動參與了長城抗戰,在長城抗戰中為抵禦日本人立下了不小的功勞,當時經過一段時間的拉鋸之後,上級已經決定要和日本人停戰了,但是傅作義不願意向日本人妥協,所以他選擇了死守,稱如果日本人不撤退的話,那他也不撤退,他是在日本人從長城退走才選擇撤退的。當時日本人並沒有能力吞掉整個中國,他們出兵攻打長城一線以及熱河為的就是想讓上級等人向他們妥協,好讓上級認可他們在東北的合法地位,然後在東北慢慢的消化他們的勝利果實,好為他們下一步全面侵吞中國做好戰爭資源儲備。所以在上級和日本人雙方的默契下,二者停戰了起來。在經過幾年的沉寂之後,傅作義一直在等待,他渾身燃燒著鮮血,只期待能與日本人一戰,所以在1936年的時候,日本跟蒙古貴族勾結準備侵吞蒙古的時候,傅作義出馬了。他在徵求上級的意見,而上級沒有同意他出兵之後,他私自帶領著部隊出戰了,並最終在蒙古地區獲得了抗戰的勝利,獲得了百靈廟大捷。

百靈廟大捷與西安事變之間的聯繫

他所獲得的百靈廟大捷雖然在抗戰歷史上規模算不得太大,但卻是抗戰史中中國軍隊第一次收復失地,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甚至在一定的意義上西安事變也與百靈廟大捷有著一定的聯繫。當張學良丟掉東北後而不得不聽從上級的命令,正在西北一帶奉上級的命令剿滅紅軍的時候。張學良得知了傅作義在百靈廟大捷後受到百姓們的熱捧以及一致好評的時候,他開始反思起了自己的行為,並最終和楊虎城一起決定停止這無謂的內戰,在多次勸說上級抗戰無果之後就實行了兵諫,就發生了我們所知的西安事變。

抗日戰爭中的傅作義,以及他的明智選擇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後,傅作義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抗戰中,他所獲得的職位也越來越高,最終與他的老上級閻錫山徹底的劃開了界限,經過數年抗日戰爭中的成長,他最終成長為了實力能與閻錫山並肩的一地大員。當時傅作義的手下還掌管著一個省,他不僅在行軍打仗上立下了巨大的戰績,在治理方面也頗有政績,將當地治理得井井有條,很受百姓們的擁戴。最後在內戰後期,我軍在攻下天津之後,在與傅作義聯繫的過程中通過他的女兒以及多方的努力,說服了傅作義,最終和平解放了北平。當時整個北京城裡面都是歷史的遺蹟,無數的建築瑰寶傳承久遠,如果依照傅作義的守城能力死守北平的話,那最終導致的後果必將會使整個悠久的北京城成為一片焦炭,必將會使整個城市的百姓經受戰火的洗禮。從這個方面來看傅作義的功績非常明顯,那就是他為保住整個北京城的文明遺蹟、保住無數百姓的性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放棄了自己以往對我軍的敵對,最終和我軍重歸於好,從這方面來說他是一個功臣。有人說傅作義是個叛徒,這我不認同,因為傅作義自始至終都是一個愛國的將領,他的內心有著整個國家,所以才在日本人侵略的時候沒有顧及到絲毫自己的實力,跟日本人展開了殊死搏戰,當時的他可曾有過絲毫的妥協?我覺得傅作義是一個明事理的人,在面對真正的大是大非、民族仇恨面前,他沒有感到絲毫的猶豫,若非是為了消弭同胞之間的戰火,那傅作義必定是不會放棄自己名將的高傲而選擇投降的,傅作義將軍的和談在當時來說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