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即墨郭氏族譜直到八世祖才創立,竟因爲一段不爲人知的隱情

即墨"周黃藍楊郭"五大姓氏,周黃藍楊四姓,家室起於明代,唯獨郭姓崛起於清代初期,是五大姓氏中最晚興旺的宗族。

青島:即墨郭氏族譜直到八世祖才創立,竟因為一段不為人知的隱情

據清代郭廷翼編輯的《華野郭公年譜》中記載,即墨郭氏的起源,是在明代永樂二年,有郭氏從青州棗園遷居於即墨城西閣南,後來此地稱為郭家巷村。

同樣的記載,在即墨《郭氏族譜》(八世祖郭琇所作)也能見到,該書序言中寫到"吾家原籍青州府棗園人,明永樂二年有祖諱登高,攜家遷墨,卜居西關支南隅。厥後,子姓繁衍聚族於斯邑,人遂呼其地為郭家巷。"意思是說,郭家的一世祖叫郭登高,原籍是青州府棗園,明朝永樂二年攜家帶口來到即墨,在此繁衍生息,他們生活的地方,就叫做郭家巷了。

據郭家後人回憶,郭氏八世祖郭琇不僅給《即墨郭氏族譜》作了序言,而且族譜輩分也是由這位八世祖所創,輩分列明十個字,為"宗中作正士,文成方顯德",這裡面的意思不言而喻,包含郭家先祖對後人的要求和期望,也可以看做是郭氏家族的祖訓和家風。

不僅如此,這位八世祖,也是由於他著名的三本奏疏,《參河臣疏》、《糾大臣疏》和《參近臣疏》,剛正不阿的秉性被稱為"鐵面御史",當地人稱"郭三本",在即墨一地世代聞名。

至於,為什麼郭家的族譜,從八世祖郭琇才開始創立呢?據傳說,其中有一段不為人知的特殊歷史。

青島:即墨郭氏族譜直到八世祖才創立,竟因為一段不為人知的隱情

據說,即墨郭氏,源於濰坊青州郭氏。青州郭氏是當地的大族,當年郭琇的六世祖,明代兵部尚書郭尚友(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進士。歷任縣令、漕運總督、戶部尚書。),曾經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與時任濰縣的知縣周亮工,聯合抗擊了前來進攻濰縣縣城的清兵,清兵數次圍濰縣城,但是均沒有拿下城池。後來清兵大局入關,一舉攻佔了北京城,明朝滅亡,覆巢之下無完卵,濰縣城當然也無法保住。

改朝換代以後,郭尚友接到了清廷的聘書,要求他出任新朝官吏,郭尚友不願做貳臣,婉言拒絕了清廷的邀請。雖如此,但是郭尚友一直心中不安,擔心當時組織濰縣軍民抗清的事情,被人揭發出來,從而遭到朝廷迫害,因此濰坊郭氏家族的一些當年的抗清參與者,就開始隱姓埋名,外出逃亡躲避。

由此,郭琇的父親郭景昌(七世祖)就逃亡到了即墨的郭家巷,郭琇六歲時,據說因為躲避即墨兵亂,郭景昌曾經遷移到文登縣的宋家集。

青島:即墨郭氏族譜直到八世祖才創立,竟因為一段不為人知的隱情

說起這次兵亂,還與即墨的另一望族黃氏家族有關。1644年,闖王李自成進京,明朝滅亡的消息傳遍,頓時天下大亂。即墨當地的黃大夏、郭爾標等人,趁亂造反,率領一眾人等攻佔即墨,即墨縣令出逃。當時的黃宗昌與當地士紳組織了有效抵抗,守禦城池四十餘日。後來清兵趕到,驅散了黃、郭的騷亂,佔領了即墨城。據查,黃大夏原名黃宗賢,是黃宗昌叔伯兄弟,變亂後被銷掉族籍,後人搬遷到萊陽一帶,不再回鄉。至於郭爾標,原是"隻身光棍",投靠到黃家為奴,此事之後,即被正法,他也是郭琇肆父郭爾印的同宗兄弟,也就是郭琇的叔伯。誰知,這次兵亂貌似結束,竟成了多年後構陷郭琇的一大罪狀。

兵亂後,七世祖郭景昌回到了郭家巷居住。去世前,他將年幼的郭琇過繼到了伯父郭爾印的名下。郭景昌和郭爾印並非同輩同宗,之所以有這種操作,有人考證,這也是濰縣郭家不得已為之的避禍方式,通過這個方式,郭琇就進入了即墨郭家的宗系,將以前那段危險的家族歷史隱藏起來,抹除政治痕跡,躲避朝廷的追責。這一來,郭琇的郭家,來到即墨落戶的一世祖,應該是他的生父郭景昌,而即墨郭氏的初祖才是族譜中記載的郭登高(郭爾印家的郭氏初祖)。

青島:即墨郭氏族譜直到八世祖才創立,竟因為一段不為人知的隱情

郭琇(1638-1715),字瑞甫,號華野,因其著名的三本奏疏,人送雅號"郭三本",世稱其"鐵面御史"。他的仕途,起於清代康熙年間,官聲清正,勤勉幹練,他任職吳江知縣七年半,朝廷考評批語稱"治行為江南最",就是說,郭琇行政能力是江南最好的。後改任御史和湖廣總督等職務。

五十歲上,郭琇補授了江南道試監察御史。在任上,他上了著名的三道奏疏《參河臣疏》、《糾大臣疏》和《參近臣疏》,參奏納蘭明珠、高士奇等當朝權臣,由於他剛正耿介,得罪不少朝廷權奸,受到反噬,遭受構陷,幾次險些殺身成仁。幸虧康熙明察秋毫,恩赦郭琇平安返鄉,才沒有遭遇冤獄。

郭琇返鄉後,因屈氏只生一女,就將同族的郭廷翼(就是撰寫《華野郭公年譜》的郭氏後人)過繼名下。屈氏去世後,郭琇續絃王氏、田氏,二位夫人先後生下次子郭廷翥和三子郭廷翕。郭琇被罷歸十二年後,在即墨故鄉安然去世,享年七十八歲。郭琇死後,與原配夫人屈氏合葬於即墨東北辛戈莊村南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