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茂扬:老师讲授“为什么”,远不如学生提出“为什么”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争做“四有好老师”的殷切希望和要求,用“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统领教师成长发展,引导教师立德树人,大力宣传我省新时代教师阳光美丽、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良好形象,展现教师风采,发掘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四川省教育厅决定继续开展“四川教师风采”2018年度典型代表展评活动。

即日起,教育导报将联合“川教之声”陆续推出2018年四川教师风采候选人事迹,让我们为这些老师热烈打call。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应用教研室主任邹茂扬的故事。

邹茂扬:老师讲授“为什么”,远不如学生提出“为什么”

2006年邹茂扬从成都微软技术中心毅然辞职,到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从事教育工作,12年间,为了完成“如何育人”这道大命题,她主持、参与了13项大大小小的教改项目,其中包括1项省级教改、5项校级教改,在教书育人的路上留下了一串坚实而铿锵的足印。

邹茂扬:老师讲授“为什么”,远不如学生提出“为什么”

从“软件工厂”到Mooc

教学改革的探索没有禁区

在来学校当老师之前,邹茂扬在成都微软技术中心任职技术经理。她在多年的企业招聘和培训新进人员的经历中发现,企业需要的工程师对于“知识、技能、职业性格和素养”四个维度都有较高的要求,但是,许多新入职的大学生在“职业性格”和“素养”两个维度上离企业的要求差距较大。

进入学校后,她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大学4年,同学们应该具备哪些认知和能力,又要怎样获得这些能力?带着这个问题,她开始了自己的探索。“教师向学生讲授‘为什么’,远不如学生向教师提出‘为什么’。成功的教学应该是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走进教室,学习后在更高层面上产生不同的新问题。” 邹茂扬有她自己的坚持。

教学改革的探索没有禁区。邹茂扬尝试把在美国访学半年的TROY University的成功经验实施在教学改革中;她把老师承担的研究课题部分引入到学生培养中;把成都微软技术中心工作时的“软件工厂”项目训练应用到学生实习活动中,以学生“成长屋”的模式记录学生的技术成长、工作习惯的养成、职业素养的提高。

Mooc兴起之初,邹茂扬分三种模式把国际名校的Mooc网络课程引入到课堂,开始Mooc在计算机语言和工程实践教学上的研究与实践。她汲取了部分美国“Flip Class”的理念,实践新的课堂模式;重构现有的Mooc资源,应用到传统课堂中;实验了全班普遍的自主学习,最终探索出了Mooc在学校的最佳实践路径,得到了学院老师们的一致认可,并且在部分课程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从最初的“软件工厂”到Mooc的实践,邹茂扬一直积极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她说:“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思’、在‘思中创’,这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佳途径。”

“依葫芦画瓢式学习,很多学生不屑动手,也不能真正动手。”谈及部分学生的学习现状,邹茂扬颇为心痛。“老师应力所能及地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动力和压力。”为此,她投入精力做了大量的工作。增加趣味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进行结对编程,圆桌讨论优秀的示范代码、建立小导师团队、多考核方式……一项项教学设计让邹茂扬的课堂变得生动而有效果。

另外,邹茂扬的课堂还可以免听,同学们经过选拔后可以免听课程,只要在她的辅导下完成一个项目,通过项目过程考核即可拿到学分。

功夫不负有心人。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知识和实践融合起来了,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入校以来,邹茂扬承担的多门核心课程学生评教和督导组随机抽查结果均为优秀,甚至,附近其他大学的学生都会前来“蹭课”。

邹茂扬:老师讲授“为什么”,远不如学生提出“为什么”

从“量体裁衣”到“量身定做”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

学生们都知道,邹茂扬的课堂提倡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类指导,依次推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习惯和方法、学习意志和能力诸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注重“量体裁衣”而不是“削足适履”。不仅在课堂上,“量体裁衣”也一直是邹茂扬在工作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导向。

2013年,邹茂扬发现在各大xMooc平台上,没有中文的项目课程,更没有结合CDIO理念的项目课程,部分学生在工程实践课程完成项目时有困难,但得不到帮助,有的甚至不得不放弃项目或者以抄袭来完成。

为什么不能有适合我们学校校情的xMooc项目课程呢?邹茂扬问自己。说干就干,她融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个人能力的要求,精心设计了适合类似工科院校学生使用的工程实践项目xMooc课程,免费共享给大家使用。

2014年,邹茂扬参与的“云计算基础架构平台”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了云桌面实验管理平台。该平台在新型云技术的支撑下,突破传统实验环境限制,实现项目驱动式一体化实践教学,同时,提高教学过程管理的标准化、精细化水平,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工程实践所需的职业能力。

云计算实验室管理桌面系统投入使用后,不仅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反响良好,还推广到武警警官学院等其他兄弟院校。可以说,这一改传统计算机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是按照CDIO工程教育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量身定做”的新型教育云平台。

目前,邹茂扬正在研究《基于数据科学的个性化学习——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研究学习者个性和学习行为,进行算法分析,以标签化的形式进行归纳,为更好的实施个性化学习提供数据支撑。她作为教研室主任,从专业层面为学生规划了多个积木式的微方向组合,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指导。

邹茂扬:老师讲授“为什么”,远不如学生提出“为什么”

紧跟专业发展的步伐

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邹茂扬曾经问父亲,一位特级教师,怎么样才算学生喜爱的老师?父亲告诉她,“你只要努力将教书育人的本分做到极致,自然有人喜欢。”父亲的这句话深深影响着她。

尽管对课程已经进行了精心设计,对技术内容倒背如流,每次上课前,邹茂扬都要重新备课,根据上一堂课学生的反馈,对互动环节、教学设计、课程节奏进行不断调整。多年来,她形成个性化的课堂风格,“鱼缸式教学”、“peer-to-peer”等方法获得同学们的肯定。

“共学、共事、共修养”是邹茂扬一直执著的教育理念。计算机技术的变更速度惊人,从物联网到大数据,再到人工智能,热点不断变换,新技术层出不穷。邹茂扬不满足于企业的应用型经历,一边工作,一边读博,在人工智能等领域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她说,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技术热点的精确把握,都是为了做好“教书育人”的本分。

邹茂扬多次到北京各高校学习、调研,调研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计算机类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典型做法。她也多次深入企业了解最新需求,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人岗匹配”。“要为学生布好局,服好务,为他们打开窗户,看看学校之外。”邹茂扬说,看到学生们考上研、就好业,一切都值得。

多年的激情教学,使她患上了严重的咽炎,严重时甚至无法说话,但是她一直坚守在课堂,坚持在教育的第一线。虽然不时有企业向她抛出橄榄枝,但她始终割舍不了教书育人的使命和情怀。

谈到未来的打算,邹茂扬说:“今后,我要继续跟踪全新的教育理念,关注优秀的教育案例,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学业诚信理念,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加强低年级学生工程实践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

文 丨向颖

图 丨受访者提供

邹茂扬:老师讲授“为什么”,远不如学生提出“为什么”

川教之声

邹茂扬:老师讲授“为什么”,远不如学生提出“为什么”

教育导报

邹茂扬:老师讲授“为什么”,远不如学生提出“为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