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洪斌在重庆日报发表署名文章:重庆“智造”正当其时

许洪斌在重庆日报发表署名文章:重庆“智造”正当其时

今日,重庆市委科技工委书记、市科委主任许洪斌在重庆日报发表了题为《重庆“智造”正当其时》的文章。

许洪斌在重庆日报发表署名文章:重庆“智造”正当其时

文章全文如下

↓↓↓

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智博会的贺信,深刻阐明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为我们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首届智博会的成功召开种下了“智慧树”,为重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蓄了新动能。全市科技创新系统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坚定不移把大数据智能化创新作为战略选择,坚定不移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为全面落实“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贡献新的力量。

走“智造”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强调:“我们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的时期,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制造业是现代工业的基石,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产业发展的深刻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提出制造业国家战略,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的“工业4.0计划”等,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正在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昭示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了重大机遇。

在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互联网是新基础设施,大数据是新生产要素,云计算是新服务模式,智能化是新发展动能。其中,智能制造是一种高度网络连接、知识驱动的制造模式,是智能化应用最重要的形式。重庆是老工业城市,是国家重要制造业基地,拥有以汽车、电子、装备制造为代表的制造业,超过了万亿产值,是重庆工业的基本盘,但总体处于制造业的中低端。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发展智能制造,符合我市制造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重庆制造向重庆“智造”蝶变,实现工业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必由之路。

攻“智造”之技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纵观制造业发展史,每一次制造业的革命性变革都离不开技术的强力支撑。我市产业转型快、升级慢,究其原因还是关键核心技术缺乏,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滞后。智能化赋能是一剂良药,要更加突出科技创新的先导性作用,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突破智能制造的“痛点”“堵点”和“难点”,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要以问题为导向、需求为牵引,制定集成电路、智能装备、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等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实施方案,实施一批智能制造科技重大专项,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体制,突破集成电路系统架构设计、高频宽带电路、高性能集成电路及工艺制造平台,突破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高精度定位导航、高性能计算平台等关键技术,突破机器人减速器、智能传感器、仿生肢体、脑机接口、智能计算芯片等核心部件技术,力求我市智能制造有“看家本领”。

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示范。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制定智能制造技术应用示范实施方案,聚焦汽车、电子、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分层分类分级开展技术创新模式试点,启动实施一批机器“换人”、自动化生产线、增材制造、绿色制造、无人车间、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等应用示范项目,量身定制适应企业发展阶段的技术创新范式,探索工业2.0、3.0、4.0智能制造梯次进化的解决方案,打造一批样板工程、示范工程,开展技术创新拉练、演练,重点突破带动智能制造水平整体跃升,推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

切实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坚持企业是第一主体,按照“由旧变新、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思路,分类指导、分层推进,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激励规上工业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激励中小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活动,培育引进以高技术性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为重点的科技型企业。坚持把研究基地作为集聚创新要素、整合跨界资源、支撑科技创新的核心载体,加快布局建设高水平创新基地和开放创新平台,尽快弥补高端创新资源匮乏的短板。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及机器人、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人脸识别与图像处理、大数据及传感器等智能产业园区,支持建立一批公共数据库、检测评定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引进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云服务商。

加快集聚创新资源。抓住重庆作为永久会址的契机,持续办好每年一届的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以信息流汇聚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邀请国际知名大学校长、专家纵论智能制造技术,加快实施重庆市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合作专项行动,加强与德国、俄罗斯、乌克兰、新加坡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创新合作,全面对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军工集团等高端创新资源,加快推进与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以开放心态和全球视野集聚创新资源,借势借智借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夯“智造”之基

不断优化智能制造的软环境和硬实力,打造根植力强的创新生态系统,夯实重庆“智造”的人文底蕴,加快智能产业蓬勃发展。

强化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前瞻部署未来科技,优化科学基金项目支持体系,设立一般和重点、博士后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群体科学基金、先锋科学基金及联合基金等项目类型,面向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领域,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大力支持基础研究,鼓励颠覆性技术的探究,下好“先手棋”,打开突破口,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创造科技发展新优势。

汇聚高层次创新人才。推进智能制造,人才是关键。加快建设“双一流”大学,着力打造一流高校、一流研究基地、一流学科,大力营造“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环境,集聚成百上千的具有国际水平、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培养成千上万的智能化高技能人才,努力建成国内大数据智能化人才集聚高地,着力夯实智能制造的人才基础。

营造创新创业生态。进一步清理废止阻碍创新的陈规旧章和繁文缛节,加快推进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实行更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充分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启动建设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一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布局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加快建设西部科技金融路演中心,分层分类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进一步发挥企业家作用,弘扬企业家精神,形成天下英才聚渝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加快构建共性技术支撑、多领域应用牵引、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携手并进的创新生态。

许洪斌在重庆日报发表署名文章:重庆“智造”正当其时

│大家都爱读│

许洪斌在重庆日报发表署名文章:重庆“智造”正当其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