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洪斌在重慶日報發表署名文章:重慶「智造」正當其時

许洪斌在重庆日报发表署名文章:重庆“智造”正当其时

今日,重慶市委科技工委書記、市科委主任許洪斌在重慶日報發表了題為《重慶“智造”正當其時》的文章。

许洪斌在重庆日报发表署名文章:重庆“智造”正当其时

文章全文如下

↓↓↓

習近平總書記致首屆智博會的賀信,深刻闡明瞭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趨勢,為我們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指明瞭方向。首屆智博會的成功召開種下了“智慧樹”,為重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積蓄了新動能。全市科技創新系統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精神,堅定不移把大數據智能化創新作為戰略選擇,堅定不移把智能製造作為主攻方向,加快推進科技創新,推動轉型升級,為全面落實“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和“四個紮實”要求貢獻新的力量。

走“智造”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強調:“我們正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的時期,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製造業是現代工業的基石,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正在引發產業發展的深刻變革,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各國紛紛提出製造業國家戰略,如美國的《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德國的“工業4.0計劃”等,以智能製造為代表的先進製造業正在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全球產業競爭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調整,昭示著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迎來了重大機遇。

在信息化發展的新階段,互聯網是新基礎設施,大數據是新生產要素,雲計算是新服務模式,智能化是新發展動能。其中,智能製造是一種高度網絡連接、知識驅動的製造模式,是智能化應用最重要的形式。重慶是老工業城市,是國家重要製造業基地,擁有以汽車、電子、裝備製造為代表的製造業,超過了萬億產值,是重慶工業的基本盤,但總體處於製造業的中低端。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重點在製造業,難點在製造業,出路也在製造業。發展智能製造,符合我市制造業發展的內在要求,是重慶製造向重慶“智造”蝶變,實現工業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必由之路。

攻“智造”之技

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縱觀製造業發展史,每一次製造業的革命性變革都離不開技術的強力支撐。我市產業轉型快、升級慢,究其原因還是關鍵核心技術缺乏,大數據、雲計算、智能化等信息技術開發與應用滯後。智能化賦能是一劑良藥,要更加突出科技創新的先導性作用,精準施策、精準發力,突破智能製造的“痛點”“堵點”和“難點”,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著力突破“卡脖子”技術。要以問題為導向、需求為牽引,制定集成電路、智能裝備、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機器人等重點產業技術創新實施方案,實施一批智能製造科技重大專項,形成關鍵核心技術攻堅體制,突破集成電路系統架構設計、高頻寬帶電路、高性能集成電路及工藝製造平臺,突破智能網聯汽車環境感知、高精度定位導航、高性能計算平臺等關鍵技術,突破機器人減速器、智能傳感器、仿生肢體、腦機接口、智能計算芯片等核心部件技術,力求我市智能製造有“看家本領”。

大力開展技術創新示範。深入實施智能製造工程,制定智能製造技術應用示範實施方案,聚焦汽車、電子、裝備製造等重點領域分層分類分級開展技術創新模式試點,啟動實施一批機器“換人”、自動化生產線、增材製造、綠色製造、無人車間、智能車間、智能工廠等應用示範項目,量身定製適應企業發展階段的技術創新範式,探索工業2.0、3.0、4.0智能製造梯次進化的解決方案,打造一批樣板工程、示範工程,開展技術創新拉練、演練,重點突破帶動智能製造水平整體躍升,推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

切實完善技術支撐體系。堅持企業是第一主體,按照“由舊變新、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思路,分類指導、分層推進,支持龍頭企業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激勵規上工業企業普遍建立研發機構,激勵中小企業開展研發創新活動,培育引進以高技術性企業和高成長性企業為重點的科技型企業。堅持把研究基地作為集聚創新要素、整合跨界資源、支撐科技創新的核心載體,加快佈局建設高水平創新基地和開放創新平臺,儘快彌補高端創新資源匱乏的短板。加快發展智能製造及機器人、智能終端、移動互聯網、人臉識別與圖像處理、大數據及傳感器等智能產業園區,支持建立一批公共數據庫、檢測評定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積極引進培育工業互聯網平臺和雲服務商。

加快集聚創新資源。抓住重慶作為永久會址的契機,持續辦好每年一屆的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以信息流匯聚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邀請國際知名大學校長、專家縱論智能製造技術,加快實施重慶市與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科技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合作專項行動,加強與德國、俄羅斯、烏克蘭、新加坡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創新合作,全面對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軍工集團等高端創新資源,加快推進與北京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以開放心態和全球視野集聚創新資源,借勢借智借力提升技術創新能力。

夯“智造”之基

不斷優化智能製造的軟環境和硬實力,打造根植力強的創新生態系統,夯實重慶“智造”的人文底蘊,加快智能產業蓬勃發展。

強化基礎研究與前沿探索。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前瞻部署未來科技,優化科學基金項目支持體系,設立一般和重點、博士後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創新群體科學基金、先鋒科學基金及聯合基金等項目類型,面向大數據、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智能製造等領域,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大力支持基礎研究,鼓勵顛覆性技術的探究,下好“先手棋”,打開突破口,疏通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化連接的快車道,創造科技發展新優勢。

匯聚高層次創新人才。推進智能製造,人才是關鍵。加快建設“雙一流”大學,著力打造一流高校、一流研究基地、一流學科,大力營造“近悅遠來”人才發展環境,集聚成百上千的具有國際水平、適應智能製造發展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培養成千上萬的智能化高技能人才,努力建成國內大數據智能化人才集聚高地,著力夯實智能製造的人才基礎。

營造創新創業生態。進一步清理廢止阻礙創新的陳規舊章和繁文縟節,加快推進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實行更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充分激發廣大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啟動建設重慶大學、西南大學等高校的環大學創新創業生態圈,建設一批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佈局建設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加快建設西部科技金融路演中心,分層分類開展創新創業活動。進一步發揮企業家作用,弘揚企業家精神,形成天下英才聚渝州、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創新局面,加快構建共性技術支撐、多領域應用牽引、龍頭企業和中小企業攜手並進的創新生態。

许洪斌在重庆日报发表署名文章:重庆“智造”正当其时

│大家都愛讀│

许洪斌在重庆日报发表署名文章:重庆“智造”正当其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