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了四年早稻,收入不增反亏损……!

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是三农的一个大问题。

综合江西省价格成本调查监审局近四年的调查数据来看,农民净利润一年比一年少,2018年更是亏损。

农民为啥不愿种地,说到底就是种粮效益偏低,投入与回报不成比例。种粮不比种其他的经济作物,种西瓜、辣椒、黄瓜,效益都是种粮的几倍,农民做什么都比种粮食强,种什么比种粮食强,所以种粮食是最不赚钱的,最辛苦的事情。

近几年,虽然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实行了粮食保护价收购、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但农药、化肥、机械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普遍上涨,按现行粮食产量和价格计算,农民每亩耕地种粮净利润不到500元,远不如在外打工一个月的收入,致使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丢下年老体弱的老人在家务农。

种了四年早稻,收入不增反亏损……!

还有一个原因是,惠农政策没有完全到位,有很多该拿的补助没拿到,还有些该享受的政策没享受到。另外,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还有很多地方都是靠天吃饭,不能做到旱涝保收。农民投入多,产出少,甚至无收益,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李克强总理说,解决好中国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最终得靠切实保护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种粮是天下大事。

江西省2018年早籼稻生产成本收益调查报告

近期,按照国家发改委统一部署,为掌握江西2018年早籼稻生产成本收益情况,江西省价格成本调查监审局对省内29个县(市、区)的261户调查户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今年江西早籼稻单产略增,价格跌幅较大,成本小幅上升,净利润大减,首次进入亏损。

一、单产及价格

调查户早籼稻亩均产量436.73公斤,同比增1.21%。早稻维持高产,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因素:一是气象条件适宜。我省早稻生育期间光温水搭配比较适宜,气象条件总体有利,虽然4月底至7月上旬全省曾出现多轮强降雨过程,吉安、赣州、上饶等地一度涝情严重,但各级应对措施得当,有效控制了灾害影响;二是技术进步支撑。加大了稻谷良种推广,统筹安排早稻配方施肥,抓好穗期病虫防控,保证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三是基础设施改善。持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统筹整合资金推进旱涝保收、持续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整治,加快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提高了农田水利设施的质量与抗灾能力。

调查户已出售的早籼稻平均价格为2.24元/公斤(多数为粮贩上门收购价),同比跌9.44%。今年国家早籼稻最低收购价2.40元/公斤,相比上年下降7.69%,降幅为历年最大,在国内外粮价原本长期倒挂情景下,对国内市场粮价造成十分显著的冲击。我省于8月9日启动2018年早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截止日期为9月30日。调查户亩均总产值994.46元,同比降8.25%。

二、成本及构成

调查户亩均总成本1025.22元,同比升3.76%。

1.物质与服务费用增。亩均物质与服务费用487.78元,同比增2.30%。其中:

种子费62.00元,同比增0.45%。由于种子用量同比下降5.73%,说明费用增长主要源于种子价格上涨。而价格上涨的主因是良种推广。为实现单产增长,许多农户倾向于种植那些高产、抗病、抗旱能力更强的新型稻种,这些稻种相比过去的自留种用量少、价格高。

化肥费133.40元,同比增5.83%。为恢复和培育土地肥力,各地正在大力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今年早稻化肥折纯用量同比下降1.01%。化肥费用依然上升,主要还是价格上涨所致。价格监测数据显示,我省上半年尿素、碳酸氢铵、过磷酸钙、三元复合肥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上涨16.16%、15.26%、8.27%、8.62%。

农药费50.48元,同比增1.96%。上半年农药价格运行总体平稳,但受5、6月份多轮强降雨导致的高温高湿天气影响,我省部分地区水稻病虫害呈偏重发生态势,稻瘟病和纹枯病发病率较高,防治任务重,导致农药用量有所增加。

机械作业费181.42元,同比增0.81%。机械作业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经过多年发展,我省粮食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已达到较高程度,农户在翻耕、收割等重农活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替代。受粮食市场行情不景气影响,机械作业价格比较稳定,导致该费用同比变化不大。

2.人工成本增。调查户亩均人工成本433.71元,同比增6.38%。受机械作业替代和收割期持续高温晴朗天气的影响,早籼稻耕地、收割、晾晒等环节用工量减少,每亩平均用工4.35天,同比减3.33%,但由于家庭劳动日工价同比增10.19%,雇工工价同比增2.05%,人工成本不减反增。

3.土地成本降。土地成本151.10元,同比增1.29%。虽然近几年种粮效益下降较快,农户种植双季稻的热情减退,出现农户退租耕地、双改单现象,但由于土地流转市场尚不发达,价格地区差异大,刚性特征明显,部分承包者对土地收益预期依然较高,导致土地成本居高不下。

三、利润及效益

产值大减,成本小幅上升,亩均净利润-78.13元,同比减255.90%,自2004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以来首次进入亏损。成本利润率-7.28%,同比降12.13个百分点,已连续第5年下降。总成本中如剔除家庭用工折价和自营地折租等两项机会成本,调查户亩均实际到手的现金收益为481.14元,同比减17.87%。单产增长与收益大减并存,说明价格下跌对种粮收益已构成十分显著的影响,种粮增产不增收问题重现。

四、问题及建议

一方面,早稻价格大跌,需建立直接补贴机制。我国自2004年起出台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此后多年最低收购价不断提高,已成为国内粮食市场风向标。今年国家大幅下调最低收购价,是此次早籼稻价格大跌的重要原因。当然,最低收购价下调是综合考虑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的结果,有利于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增强水稻产业竞争力。应关注的是,粮价大跌已造成农户种粮利润受损,应在推进粮价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尽快配套建立稻谷生产者补贴制度,形成稻谷“最低收购价+生产者补贴”双重保护机制,弥补粮农收入损失。

另一方面,种植结构面临调整,需加强政策引导帮扶。稻谷是我国居民的主要口粮,工业及饲料用粮历来较少,消费方面缺少新的增长点,存在纵深发展不足问题。由于前几年稻谷供应量持续放大,部分品种出现阶段性生产过剩。为此,主动降低粮价只是开始,需配套同步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调优品种结构、减少无效供给。国家已经确定重点调减长江流域双季稻产区籼稻面积,但就个体农户而言,省内传统作物如稻谷、油菜籽、棉花的价格整体低迷,效益不理想,而多数人不清楚本地土质气候适合种哪些新作物,不掌握新作物的种植技术,不熟悉其市场行情,对未来“种什么”、“怎么种”产生了迷茫。产业结构转换往往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离不开相关部门有针对性的政策引导和扶持,特别是加强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支持,提供技术培训、推广示范及田间指导,为农户开展种植结构调整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江西省价格成本调查监审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