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了四年早稻,收入不增反虧損……!

增加種糧農民的收入是三農的一個大問題。

綜合江西省價格成本調查監審局近四年的調查數據來看,農民淨利潤一年比一年少,2018年更是虧損。

農民為啥不願種地,說到底就是種糧效益偏低,投入與回報不成比例。種糧不比種其他的經濟作物,種西瓜、辣椒、黃瓜,效益都是種糧的幾倍,農民做什麼都比種糧食強,種什麼比種糧食強,所以種糧食是最不賺錢的,最辛苦的事情。

近幾年,雖然國家取消了農業稅,實行了糧食保護價收購、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等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但農藥、化肥、機械等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普遍上漲,按現行糧食產量和價格計算,農民每畝耕地種糧淨利潤不到500元,遠不如在外打工一個月的收入,致使大批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常年外出,丟下年老體弱的老人在家務農。

種了四年早稻,收入不增反虧損……!

還有一個原因是,惠農政策沒有完全到位,有很多該拿的補助沒拿到,還有些該享受的政策沒享受到。另外,農村基礎設施薄弱,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差,還有很多地方都是靠天吃飯,不能做到旱澇保收。農民投入多,產出少,甚至無收益,影響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李克強總理說,解決好中國13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最終得靠切實保護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種糧是天下大事。

江西省2018年早秈稻生產成本收益調查報告

近期,按照國家發改委統一部署,為掌握江西2018年早秈稻生產成本收益情況,江西省價格成本調查監審局對省內29個縣(市、區)的261戶調查戶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今年江西早秈稻單產略增,價格跌幅較大,成本小幅上升,淨利潤大減,首次進入虧損。

一、單產及價格

調查戶早秈稻畝均產量436.73公斤,同比增1.21%。早稻維持高產,主要得益於三方面因素:一是氣象條件適宜。我省早稻生育期間光溫水搭配比較適宜,氣象條件總體有利,雖然4月底至7月上旬全省曾出現多輪強降雨過程,吉安、贛州、上饒等地一度澇情嚴重,但各級應對措施得當,有效控制了災害影響;二是技術進步支撐。加大了稻穀良種推廣,統籌安排早稻配方施肥,抓好穗期病蟲防控,保證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三是基礎設施改善。持續改善農業基礎設施,統籌整合資金推進旱澇保收、持續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推進高效節水灌溉,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整治,加快災後水利薄弱環節建設,提高了農田水利設施的質量與抗災能力。

調查戶已出售的早秈稻平均價格為2.24元/公斤(多數為糧販上門收購價),同比跌9.44%。今年國家早秈稻最低收購價2.40元/公斤,相比上年下降7.69%,降幅為歷年最大,在國內外糧價原本長期倒掛情景下,對國內市場糧價造成十分顯著的衝擊。我省於8月9日啟動2018年早稻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截止日期為9月30日。調查戶畝均總產值994.46元,同比降8.25%。

二、成本及構成

調查戶畝均總成本1025.22元,同比升3.76%。

1.物質與服務費用增。畝均物質與服務費用487.78元,同比增2.30%。其中:

種子費62.00元,同比增0.45%。由於種子用量同比下降5.73%,說明費用增長主要源於種子價格上漲。而價格上漲的主因是良種推廣。為實現單產增長,許多農戶傾向於種植那些高產、抗病、抗旱能力更強的新型稻種,這些稻種相比過去的自留種用量少、價格高。

化肥費133.40元,同比增5.83%。為恢復和培育土地肥力,各地正在大力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今年早稻化肥折純用量同比下降1.01%。化肥費用依然上升,主要還是價格上漲所致。價格監測數據顯示,我省上半年尿素、碳酸氫銨、過磷酸鈣、三元複合肥價格與上年同期相比分別上漲16.16%、15.26%、8.27%、8.62%。

農藥費50.48元,同比增1.96%。上半年農藥價格運行總體平穩,但受5、6月份多輪強降雨導致的高溫高溼天氣影響,我省部分地區水稻病蟲害呈偏重發生態勢,稻瘟病和紋枯病發病率較高,防治任務重,導致農藥用量有所增加。

機械作業費181.42元,同比增0.81%。機械作業有利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符合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經過多年發展,我省糧食生產的機械化水平已達到較高程度,農戶在翻耕、收割等重農活環節已基本實現機械替代。受糧食市場行情不景氣影響,機械作業價格比較穩定,導致該費用同比變化不大。

2.人工成本增。調查戶畝均人工成本433.71元,同比增6.38%。受機械作業替代和收割期持續高溫晴朗天氣的影響,早秈稻耕地、收割、晾曬等環節用工量減少,每畝平均用工4.35天,同比減3.33%,但由於家庭勞動日工價同比增10.19%,僱工工價同比增2.05%,人工成本不減反增。

3.土地成本降。土地成本151.10元,同比增1.29%。雖然近幾年種糧效益下降較快,農戶種植雙季稻的熱情減退,出現農戶退租耕地、雙改單現象,但由於土地流轉市場尚不發達,價格地區差異大,剛性特徵明顯,部分承包者對土地收益預期依然較高,導致土地成本居高不下。

三、利潤及效益

產值大減,成本小幅上升,畝均淨利潤-78.13元,同比減255.90%,自2004年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實施以來首次進入虧損。成本利潤率-7.28%,同比降12.13個百分點,已連續第5年下降。總成本中如剔除家庭用工折價和自營地折租等兩項機會成本,調查戶畝均實際到手的現金收益為481.14元,同比減17.87%。單產增長與收益大減並存,說明價格下跌對種糧收益已構成十分顯著的影響,種糧增產不增收問題重現。

四、問題及建議

一方面,早稻價格大跌,需建立直接補貼機制。我國自2004年起出臺稻穀最低收購價政策,此後多年最低收購價不斷提高,已成為國內糧食市場風向標。今年國家大幅下調最低收購價,是此次早秈稻價格大跌的重要原因。當然,最低收購價下調是綜合考慮生產成本、市場供求、國內外價格和產業發展等各方面因素的結果,有利於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和增強水稻產業競爭力。應關注的是,糧價大跌已造成農戶種糧利潤受損,應在推進糧價市場化改革的同時,儘快配套建立稻穀生產者補貼制度,形成稻穀“最低收購價+生產者補貼”雙重保護機制,彌補糧農收入損失。

另一方面,種植結構面臨調整,需加強政策引導幫扶。稻穀是我國居民的主要口糧,工業及飼料用糧歷來較少,消費方面缺少新的增長點,存在縱深發展不足問題。由於前幾年稻穀供應量持續放大,部分品種出現階段性生產過剩。為此,主動降低糧價只是開始,需配套同步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調優品種結構、減少無效供給。國家已經確定重點調減長江流域雙季稻產區秈稻面積,但就個體農戶而言,省內傳統作物如稻穀、油菜籽、棉花的價格整體低迷,效益不理想,而多數人不清楚本地土質氣候適合種哪些新作物,不掌握新作物的種植技術,不熟悉其市場行情,對未來“種什麼”、“怎麼種”產生了迷茫。產業結構轉換往往面臨諸多不確定性,離不開相關部門有針對性的政策引導和扶持,特別是加強財政資金和銀行貸款支持,提供技術培訓、推廣示範及田間指導,為農戶開展種植結構調整提供有力的服務保障。(江西省價格成本調查監審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