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各地八旗的駐防情況如何?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

願天下有情人終成好友


歷史上,清朝入關以後,為了鞏固清朝,分滿八旗、蒙八旗、漢八旗於清朝各顯要地方駐防。清朝八旗駐防是清朝前期治國的主要力量,也貫穿了清朝的興衰史。

清朝八旗駐防主要分為四類:畿輔駐防、東三省駐防、各省直駐防、藩部駐防。畿輔主要指京城及周邊拱衛京師的地區;東三省主要是清朝龍興之地的盛京、吉林、黑龍江區域;各省直則是漢地的各個省區;藩部則為邊疆地區。

形象地講,畿輔駐防是主幹,東三省駐防是根本,各省直駐防是枝葉,藩部駐防是保障。


而駐防按地域來分,按照轄區大小分屬將軍、都統、城守尉、協統等幾類不同的區域。

清朝在全國重要地區共設置了14個將軍,分別是盛京將軍駐盛京、吉林將軍駐長春、黑龍江將軍駐齊齊哈爾、伊犁將軍駐伊犁、烏里雅蘇臺將軍駐阿爾泰、江南將軍駐江寧、福建將軍駐福州、浙江將軍駐杭州、湖北將軍駐荊州、四川將軍駐成都、廣東將軍駐廣州、綏遠將軍駐綏遠、陝西將軍駐西安、甘肅將軍駐寧夏。

其中,盛京、吉林、黑龍江、伊犁、烏里雅蘇臺五大將軍,既是駐防,也是地方管理長官,在駐防類別上包含了東三省和藩部駐防。其他九大將軍只是各地駐防,不參與地方管理,類別上包含了畿輔駐防和各省直駐防。


此外,在14大將軍駐防以外,清朝另有重要程度次之的地方,比如熱河、察哈爾等其他地方,再設置有都統、城守尉等轄區,將軍、都統、城守尉、協統都不具有相互的隸屬關係,雖然級別不同,但同屬於京城的八旗都統管轄,聽令於清朝皇帝。

除了東三省和邊疆各地以外,內地八旗駐防紛紛修建滿城、少城,即城中城,將駐防旗人與漢人分開。駐防旗人的活動範圍僅限於狹小的滿城,不事生產,閒時操練,戰時即派上用場。不過,滿城之隔,漢人不得進城,旗人出城也有相當限制。此外,駐防旗人去世以後,需運回京城或關外安葬,以防旗人漢化。

內地各省直駐防旗人及旗眷數量往往在數千至萬餘不等,清朝中後期以後,駐防旗人大多數失去了戰力,而是成為了荒唐度日以及榨壓他人的頑主。


清朝後期太平天國時期,南方各省駐防旗悉數被毀,駐防旗人基本上擒難或逃遁。清朝晚期辛亥以後,清帝遜位,北方、西南、西北、東北、剩餘的駐防旗也相繼被毀,駐防旗人有要麼覆亡,或改漢隱姓埋名,或逃逸為匪,或被招安,八旗駐防從此成為歷史。


蘇綻


駐防八旗制度是清朝的軍事、社會組織制度,在政治、經濟生活中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

眾所周知,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後,遷都北京。早先於關外建立的滿蒙漢八旗軍隊絕大部分跟隨入關,他們的眷屬也棄置故土,分批南下。起初,八旗兵奉命南下作戰,其眷屬聚居北京及京畿地區。

雖然是以戰爭佔有了中原土地和人口,但卻無法取得多數漢族人民的信任與擁戴。相反,隨著清廷頒行圈地令、投充令、逃人法等一些政策所造成的影響,倒是加劇了漢族地區的反清鬥爭。隨著軍事上的勝利,清政府為鞏固戰果和出於對全國統一後統治的考慮,便把賴以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武裝力量——八旗官兵及其眷屬逐漸分派到各省的軍事要地駐防除留八旗兵半數翊衛京師外,其餘則派往全國各重鎮或軍事要地駐防,到清朝中葉,駐防八旗是攜眷“永駐”,星羅棋佈,滿族的分佈也就幾遍全國了。

據記載,駐防八旗是與京師八旗相對而言的。清兵入關後所設的最早的八旗駐防地是在盛京,除盛京本城外,並於熊嶽、錦州、鳳凰城(今遼寧鳳城)、寧遠城(今遼寧興城)、興京(今遼寧新賓)遼陽、牛莊、燦巖、義州(今遼寧義縣)、蓋州(今遼寧蓋縣)、海州(今遼寧海城)、耀州(今遼寧營口))等處設城守等官,約二千餘兵。之後,清政府開始對關內各處要地,也開始派遣八旗兵駐守。據史料記載,1645年(順治二年)六月,在平定了南明福王政權和摧毀李自成農民軍之後,派八旗兵分別駐防在了西安和江寧(今江蘇南京)。十月,清政府又“遣八旗兵駐防順德、濟南、德州、臨清、徐州、潞安、平陽、蒲州八城,每旗分駐一城。”

據統計,在順治年間(公元1644年一1662年),又派設八旗駐防的地方有:山海關、喜峰口、古

北口等長城各口;採育裡、三河、東安、良鄉、昌平、東昌、大名、河間等京畿各處;以及漢中、寶慶、濟寧、淮安、杭州、德州、京口(今江蘇鎮江)、福州、廣州、寧古塔(今黑龍江農安)等地。不過順治年間的八旗駐防並不固定,多因戰爭需要隨時而設立或者撤除,而且這一時期,清兵入關後連續作戰,流動性大,家屬也並不跟隨。

對八旗駐防進行統籌安排,實行全面規劃應該是自康熙年間開始的。在平定三藩之亂後,清政府重新調派大批軍隊鎮守南方和西南、西北等地,其中包括派遣大批八旗官兵長期駐防:

康熙二十年,在廣州設立駐防八旗漢軍三千名;

康熙二十一年,在湖廣設立駐防八旗滿洲、蒙古官兵二千五百餘員名,同年由西安派兵一千五百餘名駐防湖北荊州府;

康熙二十三年,在黑龍江城(今黑龍江省愛輝)設八旗駐防,並相繼於墨爾根(今黑龍江省嫩江縣)、伯都納(今吉林扶余)、齊齊哈爾、阿勒楚喀(今黑龍江阿城)等地設八旗駐防;

康熙六十年,又從荊州駐防兵內“分拔一千六百名駐防四川成都”;

乾隆二十年,裁廣州駐防漢軍兵之半,由京師揀選滿洲八旗兵一千五百名絮眷來廣州,合裁存之漢軍兵為三千名,滿漢合駐。

在西部,西北歸綏(歸化城、綏遠城,今均屬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寧夏(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涼州(今甘肅武威)、莊浪(今甘肅永登)和烏魯木齊、伊犁等地的八旗駐防則是在康熙以後,經雍正乃至乾隆朝〔1736一1795〕的百餘年間,清朝在同新疆準噶爾部的鬥爭中,陸續建立起來的。

這一時期的八旗駐防主要是選擇重要省份的政治、經濟中心或者水陸交通樞紐,八旗官兵都是“掣眷駐防”,這意味著其駐防的長期性、穩定性,而且官兵員額設逐漸固定,制度化。

據乾隆中所修《清朝會典》載,在全國八旗二千個佐領中,駐防佐領為八百零四十個。其中畿輔駐防點二十五處,兵8758人;東三省駐防點四十四處,兵35360人;新疆駐防點八處,兵15140人;直省駐防點二十處,兵為45540人。加上守護陵寢兵1419人,守圍場兵850人,盛京吉林守邊門兵700人,共計駐防兵107760人。

駐防八旗的最高長官是將軍或都統,下設副都統一至二人,以為將軍或都統之佐貳。副都統亦可獨為一城之長。一般說來,將軍或都統轄兵在兩千名以上,副都統轄兵在千名左右,城守尉轄兵千名以下、數百名不等。清代八旗兵的駐防城稱之為滿城,是清代駐防全國各地的八旗官兵及其眷屬的居住地,整個駐防城實際上是一座大軍營的建制。

作為一項重要的制度,駐防八旗制度在清初期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當時的政治、經濟生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其消極影響慢慢凸顯。

清軍剛入關時,為了保證其戰鬥力,改八旗‘兵農合一’制度為‘兵餉制’,根據不同職級崗位確定人員每年的餉銀。康熙平定三藩之後,更是確定了八旗兵的餉糧制度,加深了駐防兵丁對朝廷的依賴。同時,清政府規定,八旗子弟人盡為兵,每個男子成年後都可以當兵,這就使得八旗子弟最後成了一支職業軍人隊伍。

但是,隨著人口的增多,在兵額不變的情況下,有機會當兵的比例越來越少。有研究資料顯示,在入關前,是三丁抽一,康熙年間五丁抽一,乾隆年間八丁抽一,後來發展到了十五丁抽一、三十丁抽一,能當兵的比例越來越少,最後出現了很多閒散人員,而且這些閒散人員不允許從事經營、務農等活動,陷入寄生生活的深淵。道光朝前期,由於駐防官員貪汙腐敗及八旗子弟奢侈墮落,駐防八旗生計問題日益嚴重。道光皇帝採取了"漢軍出旗"、嚴查抱養冒籍、添設養育兵等措施,雖然一定程度緩解了問題,但也是治標不臺本,一家人中能夠從軍的機會在不斷縮小,而且從政參加應試的仕途也不順暢,又無法從事經商、務農等生產活動,駐防旗人只能陷入艱窘的境地。到了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財力日趨枯竭,八旗兵的旗餉保證也出現了問題,加之吏治敗壞,貧官剋扣,旗人的生活更加困難。

在辛亥革命以後,旗營解散,旗餉停發,八旗制度徹底破產,平日只能當兵吃餉的八旗兵丁只能融入社會從底層開始痛苦的轉化歷程。


史說新傳


清朝入關後便著手將八旗兵及軍屬們在各地駐屯,並修建旗營。最先駐防的是江寧(今南京)、杭州、西安。所謂“駐防”,駐兵防變,即監督漢人官紳軍民。對此清廷毫不諱言:

“我朝定鼎以來,慮勝國頑民,或多反側,乃於各省設駐防兵,意至深遠也”。


廣州將軍衙門

廣州旗營





駐防官署按照官銜稱將軍衙門或都統衙門。各駐防城一般都是旗民隔離,也就說讓駐防旗人單獨居於一處並修築城牆,雖然這些城牆在清亡之後大多被拆除,但二百年的獨特生活方式卻至今還在各地駐防旗人存續。


杭州旗營


現位於總工會院內的銀杏樹是昔日杭州旗營僅存的遺蹟。

清朝駐防旗人的分佈大概為:盛京將軍(駐盛京,今中國瀋陽市)、吉林將軍(駐吉林,今吉林市)、黑龍江將軍(駐齊齊哈爾)、綏遠城將軍(駐綏遠城,今呼和浩特市)、江寧將軍(駐江寧,今南京市)、福州將軍(駐福州,今福州旗汛口)、杭州將軍(駐杭州,今杭州西湖西岸一帶)、荊州將軍(駐荊州,今江陵縣)、西安將軍(駐西安,今鼓樓東北一帶)、寧夏將軍(駐寧夏)、伊犁將軍(駐伊犁)、成都將軍(駐成都,今寬窄巷子一帶)、廣州將軍(駐廣州,今解放中路到人民路一代)、熱河都統(駐承德)、張家口都統(駐張家口)、密雲副都統(駐密雲)、山海關副都統(駐山海關)、青州副都統(駐青州,今益都北城村),有山西駐防城守尉兩人,一駐太原,一駐右衛(今右玉縣),河南駐防城守尉一人,駐開封。

辛亥以後南方的旗營大多被被革命軍接管,被認定為旗營公產的即被貼上封條,予以沒收,其中有許多私產也被查封,失去財產的旗人生計立即陷入困境。一些的旗人開始做起了小生意,據魯迅雜文《謠言世家》記載,當時杭州旗人有賣糕、賣小菜的,剛開始生意還不壞,後來有人眼紅,便造謠旗人所賣的食物中有毒,結果旗人的東西再無人敢買。旗人們只得在路邊出賣不能下毒的傢俱。據報載,僅壬子年二月上旬三天內,旗人共賤價變賣大小榻床一百五十張、衣櫥二百個、八仙桌四百零九張、馬鞍桌六十四張,其他如椅子、茶几、方凳等不計其數。但傢什之物數量有限,賣完了也就一敗塗地了。


青州旗營

北方一些地區另有不同,如西安、太原等地起事的多是流氓無產者,所以隨之而來的就是對旗營的打砸搶甚至屠殺。 而青州、迪化旗營則比較幸運,先後為各地諸侯接管。 以青州為例,入民國十多年後青州駐防八旗的馬步聯軍編制如故,雖然糧餉一度出現困難。但經過交涉後依《中華民國優待條件解決八旗兵民生計問題》規定,青州旗人們得到了一定的補助。所以說青州旗城甚至一度很還太平。 待張宗昌督魯後又將青州駐防旗兵改編為旗兵團,委任原副都統吳延年為團長,全團大小事宜皆由吳延年自主,糧餉裝備一律按魯軍的同等待遇,原八旗十六佐領的組織不變。

三年後,國民黨四大軍事集團聯兵北伐,進攻魯南,張宗昌麾下的魯軍一敗塗地,山東隨之大亂,雜牌軍、土匪紛紛趁火打劫。青州城作為兵家必爭之地更是首當其衝,不少居民棄家外逃,以避匪禍。   次年年初,吳延年棄軍而逃,旋即旗營為亂匪所破,一場混戰之後這支有二百年曆史的軍隊土崩瓦解。很多旗人大量外流,主要去了青島、濟南和天津。只剩下不多的旗人依舊守護著故鄉,直至今日。


這對石獅子是仿照當初副都統衙門前的石獅子(為明衡王宮中遺物)雕成的,原物在青島湛山寺。


北城村小學,之前的八旗駐防城驍騎校衙門。




碩果僅存的清代官房,主人是旗人,為完顏氏之後。


北城村就是當年的旗營。


旗營街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