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的新愚公——評電影《李保國》

李保國同志生前是河北農業大學教授,他深扎太行35年,窮一生之力於綠色扶貧、科技富農,讓140萬畝荒山披綠,帶領10萬農民脫貧致富。習近平總書記對李保國同志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批示,稱他為“新時期共產黨人的楷模,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電影《李保國》藝術地塑造了這位太行新愚公,為新時代共產黨人樹立了不朽的豐碑。

影片一開始就給人強烈的震撼,在老師於宗周的墓旁,李保國放上一個蘋果,開啟了師生三代紮根太行、開荒拓土、接力扶貧、科技扶貧的感人故事,這是一個改變農民命運的蘋果,也是知識分子精神傳承的金蘋果。李保國熱愛農民,“農民的事就是天大的事”,“我最驕傲的就是把我變成農民,把越來越多的農民變成了我”,“老百姓需要什麼,我們就研究什麼,必須讓技術長在泥土裡”。這些發自肺腑的話語,體現出時代楷模李保國一心為民的優秀品質。他心繫群眾、紮實苦幹、奮發作為、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是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真實寫照。影片中,當李保國的靈車駛進太行山,村民們對天灑淚,迎接他們最信賴、最感激的保國教授“回家”。學生陸超在兩位老師的墓碑上同樣擺上了一個蘋果,片尾“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的朗誦感人至深。從來太行出英雄,這股子為人民奮鬥不懈的新愚公精神,就是太行山的精神脊樑,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樑。

英模電影是最難創作的題材之一,要謳歌奮鬥人生,刻畫最美人物,故事原型與藝術創作度的把握,真實與虛構的融合,都需要深厚的藝術功底和匠心獨運。這部影片的最大成功是塑造了李保國同志的典型形象,這是一個接地氣、有脾氣、有骨氣的豐滿形象,一個有特色、有深度、有層次的知識分子形象。一批優秀表演藝術家的真情演繹,觸及觀眾靈魂。李保國妻子郭素萍溫婉、堅強,她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和事業,夫唱婦隨,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崗底村書記楊雙牛,勤勞樸實,他堅信李保國能夠帶領崗底村走出貧窮,與李保國情意深重、肝膽相照;村民老孬,性格鮮明獨特,舉手投足都帶給觀眾歡樂,為影片增色添彩;李保國的老師於宗周,一生致力於荒山治理,在關鍵時刻為李保國指明方向,堅定信念,是李保國的榜樣、偶像。這些典型人物的塑造,是當代英模的時代表達,決定了作品的優秀品質與藝術高度,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典型人物所達到的高度,就是文藝作品的高度,也是時代的藝術高度。”

習近平總書記給83歲的新黨員、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牛犇同志的信中寫道,文藝工作者要“做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人”。電影工作者在創作實踐中,面臨著如何把影片的思想價值、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相統一、相結合的難題,要真正做到主旋律電影的創新性發展,就要像影片中李保國所說:“果有果品,人有人品。”電影只有拍精品、樹人品,才能讓作品真正成為刻在觀眾心中的豐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