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一課》引發的深思:有一種美,叫雌雄莫辨!

最近,關於“小鮮肉”們的爭論又火了起來。

很多人認為新一代男星中不少給人留下“娘化”的現象,缺乏陽剛之氣,甚至覺得這種現象會誤導人們尤其是青少年。

那麼如今的男人到底是不是越來越“娘”了呢?

這種現象的影響究竟幾何?

而變化背後的深層原因又是什麼?


文︱俞菀

“半月談”

“膚若溫潤之玉,目含秋夜星辰,眉似遠山之黛,唇吐三月桃花”,這可不是古代繪本中形容的曼妙女子,而是當下新生代視野中頗為流行的一種男性形象。

當都市花美男用顏值就能輕鬆打敗實力派硬漢、暖男時,大眾中便有人開始焦慮:“男生危機”是否隱藏著剛健之風日下的危險?

審美陰柔化背後深藏何種社會文化肌理?

《開學第一課》引發的深思:有一種美,叫雌雄莫辨!

有一種美,叫雌雄莫辨

胡女士是一位70後母親,一段偶然的經歷讓她哭笑不得:“那天正在吃飯,電視裡放到某個明星參加綜藝節目,女兒尖叫一聲撲了過去。

我開始以為她喜歡的明星是個清秀的姑娘,結果人家一說話,男的……”

70後父親蔡先生最近也被女兒搞懵了:“她喜歡在網上看一些直播視頻,我看她很投入的樣子,就湊過去看看,結果發現是一個男的在那兒教別人怎麼化妝,後來居然還把自己化成個女的!”

如今,不少家長都有同感,孩子偏愛“眉清目秀”的偶像明星,甚至痴狂到雌雄莫辨的程度。

不少新生代青少年,對自身的審美偏好頗為理直氣壯。

“男孩子畫眼線、戴美瞳、修指甲眉毛,我都可以接受。

這是一種精緻的生活態度,更何況不是有‘男生女相富貴命’的說法嗎?”高中生小茹說。

“我挺喜歡女相的男生。不是那種作死的偽娘,而是能給人安靜、優雅的感覺。”

網民“骨頭裡的小花”說,“這只不過是一種審美罷了,欣賞、傾慕,帶一點憐愛。”

於是,美得女生甘拜下風,美得男生也忍不住多看幾眼,便成了漂亮男性的新標誌。“一見XX誤終身”,多是新生代眼中的“男神”。

社會學家們說,隨著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總是越來越講究。

“好比飯碗、茶具越做越精緻,設計、裝飾越來越優雅。在日益富足的生活條件下,人們對審美的追求會出現變化——精緻的、中性的、婉約的、柔美的更受熱捧。”

浙江省社科院社會學所教授楊建平說。

而美學家們認為,“男色文化”作為一種視覺審美樣態,與女性意識的崛起、男性自我認知的變化等,都有莫大關係。

在中國,對清秀、俊逸的陰柔審美追求,甚至可以追溯到古代,在許多文學作品中都能找到相應的描述。

明清時期,馮夢龍《醒世恆言》形容楊延和的長相:“生得肌如雪暈,唇若朱塗,一個臉兒,恰像羊脂白玉碾成”。曹雪芹《紅樓夢》裡的寶玉之貌:“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又有秦鍾“舉止風流似更在寶玉之上”。

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理想的男性外貌美,同樣不外乎“風采過於姝麗”、“丰儀秀美”、“美如好女”之類。

所以,與其說新生代雌雄莫辨的審美偏好是異軍突起,倒不如說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一部分崇尚陰柔、注重情感、強調中和的美學觀念,在當今時代找到了新的爆發點。

《開學第一課》引發的深思:有一種美,叫雌雄莫辨!

陽剛荷爾蒙遺失了嗎?

雌雄莫辨的審美傾向與人格範式,不可避免地對傳統男性的自我認同與社會角色產生衝擊。在審美多樣化、彰顯個性的社會風潮下,以女性消費為主體的“男色經濟”正在崛起。

有人歡喜自然也有人擔憂。“外表就是力量”的潛意識下,外表越陰柔,是不是意味著力量在消逝?

教育界人士認為,在學習、成長、就業等方面,男生缺乏陽剛之氣出現“男生危機”、受日本動漫文化影響的“偽娘”Cosplay等,正逐漸成為一種社會現象。越來越多的男生願意嘗試像女人一樣裝扮精緻地出現在公眾面前。

於是,在擔憂和焦慮中,尋找遺失的陽剛之氣成了一些地方教育改革的創新課題。

如武漢某小學設立“男老師工作室”,定期進行“男人間的對話”;上海、南京等城市率先試點“男子中學”,設立全男生實驗班,添加拳術、中國象棋、男子電聲樂團等充滿男人味的課程。

問題真的有那麼嚴重嗎?致力於當代審美傳播研究的青年學者楊灩說,多元化是公眾視野中男性形象發展的必然趨勢。有傳統男子漢、魅力型粗獷男,自然也就可以有都市花美男的一席之地。

只不過,在浮躁低俗的娛樂文化風潮和譁眾取寵的價值追求下,陰柔審美在某種程度上走向了病態頹廢,並不可取。

“西羅馬帝國貴族男子精於粉飾裝扮,驕奢淫逸,最終敵不過在當時的他們看來是所謂蠻族的法蘭克人。”楊建平說。

如果一個國家和民族,男孩子多往陰柔方向發展,會帶來民族精神不振。

長春中小學語文教材總編輯張笑庸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這些年來人們的審美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那就是小情小調的多了,陰柔的東西多了,陽剛的、崇高的東西卻越來越被消解。“有的是審美缺失,有的是價值觀倒置。

我們堅持,不能讓魯迅的東西淡出中小學語文課本,甚至應該有針對性地增加或改善,為時代補鈣。”

《開學第一課》引發的深思:有一種美,叫雌雄莫辨!

君子如蘭,當從美型到風骨

如果單純從外貌來說,陰柔與陽剛似是對立。但如果將外貌與內質統一起來看,陰柔與陽剛又並非不能共存。

穿著得體、打扮精緻,是外觀的修飾;剛正不阿、自強不息,則是內在的修為。

什麼是男子氣概、君子風度?無信不立、鐵肩道義、一諾千金……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盤劍說,至今思項羽,人傑鬼雄,皆與外貌無關,是因為他死都不肯過江東;屈原自喻美人、芳草,“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可他“娘炮”嗎?一點也不。

“說小的,這是男人文化,說大的,這是民族氣節。”

盤劍說,既能迎合當下年輕人審美口味,又有浩然正氣的男主角形象,才能成為文化產品成功的秘訣。比如古裝劇《琅琊榜》、抗日劇《戰長沙》、國產動漫《秦時明月》、《天行九歌》等。

“現在年輕人的口味,必然是喜歡更美、更帥的。”

《天行九歌》執行導演金蕾說,所以我們劇中主要角色的原畫設定,都儘可能以美型姿態出現,配合古風玄幻、權謀史詩、懸疑推理等年輕人喜愛的題材元素,以期再現諸子百家風雲人物的那種“優雅不失風骨,智慧不輸顏值”。

別看日本有漂亮賽女神的男優,卻比許多國家都注重男子漢角色的養成。楊建平介紹,比如日本五月五“男生節”,會用鯉魚跳龍門等儀式,強化男孩子的自我角色認同。

而日本的家庭教育,更注重培養男孩子骨子裡的“蠻性”,積極進取,不輕易認輸。

“外表清秀、內心強大,這才是我理想的美男子。”大學生王嘉楠說,男人味並不是粗糙低俗、不修邊幅的藉口。而整天以爺們兒自居,遇家國有辱卻只知一味退讓、婦人之仁,那隻能說是“東亞病夫”餘毒未清。

無論審美風尚如何變化,不變的是那種由內而外的氣質、德性、風骨——願世人所識的中國男人,有君子如蘭,有猛將如虎,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延伸閱讀:中國男人為什麼越來越娘了?

前兩天,人民日報海外版發了一篇評論——《多元社會,需要包容》,談起了男人的“娘化現象”。

《開學第一課》引發的深思:有一種美,叫雌雄莫辨!

一項調查也顯示,近20%的95後男生都會化妝,並認為化妝是適應小鮮肉的審美標準。

《開學第一課》引發的深思:有一種美,叫雌雄莫辨!
《開學第一課》引發的深思:有一種美,叫雌雄莫辨!

中國男人,是越來越精緻了。

如果中性化的潮流能夠用它的精緻,掃除一些中國傳統的大男子主義、直男式的的不修邊幅和麵對女性時的過度自信,那也算立下一件不小的功勞。

前幾天,謝霆鋒在出席某檔節目時,談到對時下流行的鮮肉文化的看法:“已經有點厭倦現在非常流行的韓風。不是說人家不好,而是說我們也應該找回我們自己。我覺得男生也該找回男生該有的荷爾蒙。”

《開學第一課》引發的深思:有一種美,叫雌雄莫辨!

這段言論公開後,一石激起千層浪。

中國新晉的男明星是不是在向中性化路線靠攏?

這個問題似乎早有定論,容易引發爭議的是該如何看待這一趨勢。

在急於亮出觀點之前,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到底是什麼造成了男性的陰柔化,又是什麼讓大眾逐漸接受這一風格呢?

《開學第一課》引發的深思:有一種美,叫雌雄莫辨!

張國立在《編輯部的故事》裡飾演一個經典的娘娘腔角色

文 | 邱振業

首發於2018年8月14日

消費主義發達,男人就會變娘?

直男也變精緻的趨勢,可不是現在才有的。

比如歷史上的羅馬帝國,曾是跨越三大洲的超級霸主。驍勇善戰的羅馬人打下廣袤的疆土,將地中海變成了自己的內海。·

可承平日久,陽剛勇猛的鬥士卻愈來愈少,取而代之的是成批驕奢淫逸的安樂公。

建築上的浮誇還只是表面現象,男性氣質的改變才是本質。

羅馬共和國時期,男性間的同性戀愛成了貴族們攀比的工具。

所謂上行下效,從皇帝貴族到普通民眾,這種奢靡的風氣不斷蔓延,一直到羅馬帝國的滅亡。

《開學第一課》引發的深思:有一種美,叫雌雄莫辨!

電影《角鬥士》中的羅馬硬漢

無獨有偶,中國的鄰居日本也經歷過類似的過程。

經過長期的文化輸出,忍者、武士道等形象在全世界傳播,成為日本文化的代名詞,但在日本本土,這種陽剛的審美已經不再是主流。

曾幾何時,五十年代《七武士》這樣的影片,在六、七十年代高倉健等一批男星,還能代表日本娛樂圈的風向。

但隨著動漫產業的發展,宅文化誕生,日本男性開始軟萌起來。

劍道館裡竹刀的碰撞聲越來越少,千家萬戶的屏幕裡閃爍著萌系動漫形象,X Japan這樣的視覺系樂隊頂著超級賽亞人一樣的髮型粉墨登場,龜梨和也、赤西仁這些這樣長髮飄飄的美男子開始佔據熒屏,宅男們對著的初音未來望眼欲穿……

那個男子漢的夢,很久都沒人再做了。

《開學第一課》引發的深思:有一種美,叫雌雄莫辨!

可以想見,不管是日本的還是中國的女孩子,今時今日都不會在那樣痴迷於高倉健式的男星了

美國是個例外

同樣是島國,大名鼎鼎的“腐國”英國男人,在陰柔的路上走得更遠。

從紳士到足球流氓,無論雅俗,早年的英國人都喜歡用自己的方式展現男子氣概。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英國的流行文化逐漸發生改變。以大衛•鮑伊和弗雷迪•墨丘裡為首的明星佔據了舞臺正中央。他們誇張的服飾、妝容和舞臺形象風靡全球。

上個世紀中葉,自由主義在美國興起後,英國反而成了變革的急先鋒。時至今日,英國在女權、控槍等方面都走在了前列,對於LGBT(同性戀、雙性戀、變性人)群體以及異裝癖接受度在歐美國家裡也都是首屈一指。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造型陰柔化、甚至泛性別化的明星在英國娛樂圈能佔據一席之地。

《開學第一課》引發的深思:有一種美,叫雌雄莫辨!

即便是007系列電影中的特工詹姆斯邦德,相比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肖恩康納利,如今的007也顯得更加“秀氣”

如果說娛樂產業的成熟,隨之而來的就是男星的中性化,美國卻是個反例。

看看今天在全球最具知名度的美國明星——巨石強森、範迪塞爾、威爾•史密斯,以及老一輩的史泰龍和施瓦辛格,都喜歡向全世界觀眾展示爆炸性的肌肉和堅如磐石的意志力。

即便在體育方面,美國人也竭力彰顯男子氣概。相比棒球和足球,美國人最愛看的還是橄欖球:22個300磅的壯漢在草地上撞得人仰馬翻場景,總能引來場邊的一陣陣歡呼。

《開學第一課》引發的深思:有一種美,叫雌雄莫辨!

橄欖球是個充滿男性荷爾蒙的運動

需不需要找回荷爾蒙?

回觀中國,男星的中性化、陰柔化也許是娛樂產業高度市場化和消費主義浸入全社會的產物,但是隨之而來的調侃和嘲諷,也是來自傳統審美的一種反彈。

鮮肉文化在中國的興起,最直接的原因,要歸功於女性觀眾審美趨勢的變化。

曾幾何時,女性們最愛的還是粗聲粗氣、頂天立地的男星,你能想象當時連蔡國慶都被批評沒有男子氣概嗎?

《開學第一課》引發的深思:有一種美,叫雌雄莫辨!

電影《紅高粱》中的姜文,事實上,這部影片作為張藝謀的成名作,充滿了張揚恣意的陽剛氣息

但時光飛逝,誰都沒有料到,中國新一代女性的審美會轉變得如此迅速、徹底。很多人不再以偶像的崇拜者自居,而是搖身一變,成了親媽粉、阿姨粉、姐姐粉。

從一個相對成熟的地位去欣賞,也就不難理解軟萌的男星比一身肌肉的男星更受歡迎。

《開學第一課》引發的深思:有一種美,叫雌雄莫辨!

和上一個時代的小鮮肉們相比,今天的男星越來越精緻

流行像是一輛疾馳而過的列車,站臺上的普通人錯過了它,是萬萬追不上的,只能靜靜地等待下一趟車駛來。

沒人知道未來的審美主流將是什麼,但退一萬步講,如果中性化的潮流能夠用它的精緻,掃除一些中國傳統的大男子主義、直男式的的不修邊幅和麵對女性時的過度自信,那也算立下一件不小的功勞。

《開學第一課》引發的深思:有一種美,叫雌雄莫辨!

有的中性美,風華絕代 / 《霸王別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