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張照片「復活」古老中國小城 梁思成爲何鍾愛廣漢?

560张照片“复活”古老中国小城 梁思成为何钟爱广汉?

在長達千年的歷史中,雒城屢興屢廢,梁思成看到的雒城修建於清乾隆年間,圖為東門炮樓。

560张照片“复活”古老中国小城 梁思成为何钟爱广汉?

山門懸山頂,中有“龍居古剎”幾個大字,左右各有一道券拱形側門,連接攔馬牆。

560张照片“复活”古老中国小城 梁思成为何钟爱广汉?

廣漢西城門,重簷歇山頂的門樓,券拱上寫著“驅除倭寇”四個大字,城牆上“萬眾一心”美術字也清晰可見。

金輪場,百姓趕場都在簷廊下進行。晴天不被太陽曬,雨天不被大雨淋。客棧、青樓、茶館、酒樓、油房、藥鋪、鐵匠鋪一家連著一家,商賈、文人、香客、遊客、販夫絡繹不絕。

6月9日,“影子之城——營造學社鏡頭下的廣漢”展在成都博物館揭幕。

由梁思成、劉致平等中國營造學社成員拍攝於70多年前的廣漢古城照片被展出。這組照片塵封多年,被意外發現,它的意義在於:“復活”了一座有血有肉的中國傳統城市。

2017年,成都作家蕭易應邀整理、復原這組照片,並推出《影子之城——梁思成與1939/ 1941年的廣漢》一書。

書中寫道,當年梁思成兩至廣漢,這也是他停留時間最長、拍攝建築最多的縣城之一。他拍攝的560張照片,還原了古中國城市建築的“標配”與世俗生活。

走過170個縣城進行調研的梁思成,為何對廣漢念念不忘?

560张照片“复活”古老中国小城 梁思成为何钟爱广汉?

營造學社在俸氏祠只拍下了一張照片,一個小男孩正走向宗祠,木門上威武的門神正在保家護院,牆上還繪有壁畫。

1兩到廣漢 梁思成拍攝大量古建築

1939年,內遷昆明的營造學社開始了籌劃已久的川康古建築調查。梁思成一行來廣漢前,已走過都江堰、雅安、蘆山、樂山、夾江、新都等地,他們沿途考察了大量古建、崖墓、漢闕、石窟。這也是營造學社最後一次長途考察。

營造學社,成立於1930年2月,是以保護和研究古建築為宗旨的民間學術團體,雲集了諸如梁思成、劉敦楨等著名學者,通過他們的走訪與調查,將塵封的中國古建築重新納入國人視野。

這次田野調查中,梁思成僅在廣漢停留了4個小時,拍攝了文廟、會館等幾個重點建築。隨著日機空襲而來的警報聲長鳴一小時,梁思成一行不得不匆匆離開。然而驚鴻一瞥,梁思成或許沒想到,自己與這座西南小城的緣分才剛剛開始。

1941年,內憂外患,時任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的戴季陶倡議以新式體例重修廣漢縣誌。戴季陶本身是四川廣漢人,他找到梁思成所在的營造學社,請他們拍攝一套完整的建築影像資料。1941年6月下旬,梁思成再次來到廣漢,在這裡度過了整個夏天,留下了一整套建築物的照片達560餘張,拍攝古建築數量七十餘處,並進行詳細測繪。

廣漢因此成為營造學社停留時間最長、拍攝建築最多的縣城。

與第一次重點拍攝建築不同的是,由於這一次的主要目的是修繕廣漢縣誌,重點是城市本身,研究古老的建築如何融入現代城市建設。所以除了古建築的照片,梁思成一行幾乎將廣漢城的大街小巷拍了一遍。

“城池、文廟、會館、牌坊、寺廟、宗祠、民居,可以說將廣漢所有特色建築都拍完了。”蕭易介紹道。

由於歷史原因,古老的城市建築不復存在,當年營造學社拍攝的七十餘處古建築如今只有文廟、龍居寺等少數幾個建築保存下來。

慶幸的是,幾年前,央視編導胡勁草拍攝《梁思成林徽因》紀錄片,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資料室查閱資料時,偶然發現一個包裹,裡面放著五百多張黑白照片——這正是當年營造學社在廣漢拍攝的全套照片,它們終於得以重見天日。

560张照片“复活”古老中国小城 梁思成为何钟爱广汉?
560张照片“复活”古老中国小城 梁思成为何钟爱广汉?

城隍廟鐘鼓樓,晨鐘暮鼓,鐘鼓樓也是城市、祠廟、會館中常見的禮儀性建築。

560张照片“复活”古老中国小城 梁思成为何钟爱广汉?

成都到廣漢的路上四座牌坊魚貫而立,根據梁思成的記載,它們均為清代節孝坊。

2影像還原 古代中國的城市“標配”

如果要選出每一座現代城市不可或缺的建築,醫院、學校、商場、車站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設施,一定會在榜單上。然而在古代中國,又有哪些必不可少的城市“標配”呢?營造學社的這套照片或許能直觀回答這個問題。

蜿蜒的護城河,圍起一座四方形的城池,設東南西北四道城門、四條主街。街上牌坊林立,商鋪鱗次櫛比,文廟、城隍廟是城市的中心建築,開元寺、牛王廟、藥王廟、文昌宮沿著城牆分佈,而湖廣會館、四川會館等則隱藏在大街小巷中。

“以前的城市是這樣的,城池、廟、會館、牌坊、宗祠、民居,這些要素構成城市的各個單元,是城市的‘標配’。”蕭易解釋說。

同時,這五百餘張照片不僅展示了廣漢,同時也展示了古中國城市的模樣。通過這些平面而零散的照片,我們可以看到古老中國城市的佈局,進而感受到當時的世俗民情和城市生活。

過去的科舉時代,文運是讀書人的頭等大事,所以當時無論大小城市都設有文廟。據可考資料顯示,自唐代開始,文廟就在中國城市中佔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廣漢文廟,地處雒城西南,與房湖公園相連。荷花池畔,欞星門恢宏壯麗,高8米、面闊14米,中門正脊有一蓮花寶頂,兩側對稱排列六根望柱,通體雕刻蟠龍,中間門額鐫刻“欞星門”三個燙金大字,枋身雕刻“白鶴鬧松”“喜鵲鬧梅”“蟾宮月兔”“精衛填海”等圖案近百幅,令梁思成一行大為讚歎。

中國傳統文廟欞星門,一般建制四柱三開間,但廣漢文廟的欞星門,卻是六柱五開間。見多識廣的劉敦楨讚歎不已,他在日記中寫道:“其欞星門六柱五開間,甚特別。”

除了讀書,收成、生育、家畜、健康等都是當時人們生活中的大事,娘娘廟也是當時婦女常去的場所之一。在中國,女性神靈皆可稱為“娘娘”,比如王母娘娘、媽祖娘娘、女媧娘娘等等。而廣漢的娘娘廟供奉著眼光娘娘、天花娘娘、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等。

眼光娘娘,司眼疾,上了年紀的老人但凡有個老眼昏花,就要去給眼光娘娘上香。天花娘娘,顧名思義掌管天花、水痘和麻疹。《紅樓夢》第二十一回“賢襲人嬌嗔箴寶玉,俏平兒軟語救賈璉”中,鳳姐女兒巧姐得了天花,就在屋裡供奉天花娘娘。送子娘娘和催生娘娘都和生育有關,婦女祈子、生育都離不開對這兩位娘娘的祭拜。人生了病,要去藥王廟;家中牲畜生了病,則要去牛王廟;久不下雨,要去龍神祠;求財則去五顯廟。

牌坊,則是中國古代褒獎貞烈、尊崇孝悌之禮儀,也是最有故事的建築。廣漢有牌坊五十二座,每一座牌坊背後,都有忠臣、良吏、善人、烈婦、孝子、耆老的身影。

古人一生中要經歷的生老病死、求學婚配,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這一張張老照片中盡顯,構成古中國城市的影子。正如蕭易所寫:“與其說營造學社拍下了廣漢,倒不如說為今天留下了古代城市遠去的背影。”

在現代城市中,以成都為例,廟、坊眾多,由於歷史原因,如今都只留下一個名字,只不過是公交到站時所報的那一聲地名。

梁思成第二任夫人林洙,在蕭易《影子之城》一書《序》寫道:“幾十年前,我們的城市還遍佈各色各樣的建築,卻在歷史與城市建設中接二連三消失了。今天已很難在城市中看到成片的古建築,感受雕樑畫棟、飛簷翹角。”

3林洙回憶 梁思成為何鍾愛廣漢?

梁思成曾匆匆走過170多個縣市,以勾勒出中國建築史輪廓。在那些匆忙的路程中,或因經費問題、或因時間問題,留下驚鴻一瞥的遺憾。但廣漢這一座西南的小城,卻實實在在成為梁思成生命中難忘的回憶,成為他餘下數十年所懷念的寧靜時光。

那些肅穆的文廟、華麗的會館、熱鬧的祠廟、清淨的寺院,以及數不勝數的宗祠與民居,帶著梁思成的記憶,被定格在營造學社的相機之中。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也曾說,晚年梁思成常跟她談起四川的廣漢。“先生說到這裡,常常很激動,我知道,這座小城給他留下了深刻的記憶。”林洙回憶說。

雕龍畫鳳,獸脊螭簷,那些古老建築,無疑是梁思成及營造學社所痴迷的對象。只是,在冰冷的建築之下,這座遙遠的古城為何會讓梁思成念念不忘,甚至在他晚年的時光中,不止一次地向妻子提起?“建築本身對應的是文化的空間。”蕭易解釋道,也許在冰冷而沉默的泥牆之下,梁思成感受到的,是生活在這種城市的人和文化的氣息。

2017年冬天,蕭易同三星堆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曾到北京拜訪林洙。林洙向他回憶起梁思成在世時對廣漢的念念不忘。“思成曾說,古城廣漢裡有許多的宗祠,這說明廣漢人尊重祖先,他們也更加堅定。”

值得一提的是,蕭易所撰寫的《影子之城—梁思成與1939/1941年的廣漢》,邀請到了林洙作序。

序言中,林洙詳細記錄了這段對話。“在整理廣漢的資料時,我發現一個特點,廣漢古建築的宗祠比重極大,有的滿條街都是,而且建築質量極高,外表華麗,內部整潔、嚴肅。滿牆都是祖先留下的祖訓,教人怎樣做人,怎樣處世。……我曾就這個問題問過樑先生,梁先生對我的問題也很感興趣,他想了想,嚴肅地說:‘對!這是廣漢的一大特點,說明廣漢人民對祖先的尊敬與崇拜,能促進整個宗族的團結。為什麼廣漢比周圍的縣都發達、繁榮,原因就在於此。’”

的確,舊時廣漢所有的宗祠數不勝數,而在營造學社所拍攝的圖片之中,就有當時陳氏祠、李氏祠、黃氏祠、王氏祠、透龍祠等的痕跡。在蕭易的書中,人們也能窺得一二,他細細描述到這些宗祠的特點:“李氏祠、陳氏祠門前有高聳、華麗的牌坊門,在附近低矮的房屋中拔地而起,堪稱道德的紀念碑;黃氏祠門前有對威武的獅子,人稱‘黃元帥府’,諸如‘叔度遺風’‘惇敘堂’等匾額,再現了源遠流長的家族歷史;王氏祠是少見擁有戲臺的宗祠,令王氏族人出盡了風頭;透龍祠簷下‘翰林院庶吉士’牌匾,暗示張氏後人曾入翰林院學習,這在科舉時代是莫大的榮耀。”

遙遠的雒城裡星羅棋佈的古老宗祠,哪怕到現在已難覓蹤跡,但是在梁思成的記憶中,它們代表著這座城市對於先人最深切的悼念和淳樸的敬重之心。所以,這座小城為何能讓梁思成念念不忘,因為其建築背後所蘊含的人文內涵,一樣意義深刻。

560张照片“复活”古老中国小城 梁思成为何钟爱广汉?

奎星閣建在南門 城 牆上,如文筆高懸,漢州八景之 一 的“奎樓文筆”即是此處。

4生活窘迫 但對古建築痴心不改

這珍貴的560張照片,還原著在烽火歲月中,居於西南的小城,是怎樣一副古老的面貌。但是,人們通過這組照片,可以看到廣漢的歷史風塵,看到巴蜀的人文景觀,卻看不到鏡頭背後的拍攝者,在當時已經是如何困苦的境況。這組照片的拍攝者,正是成立於1930年的營造學社的成員,無疑為中國古代建築史研究作出重大的貢獻,但在當時,他們的生活一度窮困,對古建築的研究也已進入暫停階段。烽火歲月中,生活尚且不易,學術研究更是步履維艱。

蕭易說,在被應邀為廣漢拍攝一套完整的建築影像資料之前,其實梁思成和營造學社早已生活在窘迫之中,當時他們已經沒有足夠的研究經費,來支持對古建築的考察及研究。甚至連梁思成與林徽因的生活,也是很大的難題。“當時正處於抗日戰爭階段,營造學社被迫南遷輾轉經過武漢、長沙、昆明,最終落腳在四川宜賓的李莊。他們沒有經費,生活極為困難,梁思成要四處奔走,才能使得學社基本運營下去。而且當時他夫人林徽因肺病加重,一直躺在床上,最窘迫的時候,梁思成甚至想用自己的皮帶,給林徽因熬湯。”

哪怕是在如此困苦的條件下,梁思成和中國營造學社的成員,依舊用圖紙完成了所屬會刊第七卷的印製。“你想,都已經那麼困難了,還在堅持做古建築調查。沒有經費,他們就先選取周邊的古建築做研究。”

在蕭易的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民國時期的中國正遭受西方文化的衝擊,古代城市開始改變模樣,梁思成曾在《為什麼研究中國建築》一文中痛惜地寫道:‘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毀逾半,蕪雜可哂,充滿非藝術之建築。純中國式之秀美或壯偉的舊市容,或破壞無遺,或僅餘大略,市民毫不覺可惜。’那時的古建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亡,小城廣漢或許已是為數不多的標本了。”可見梁思成對古建築的研究拳拳真心,以及對它們保護傳承的渴望,在當下看來依舊情真意切。

數十年的歲月長河中,營造學社鏡頭下的宗祠文廟、會館民居,大多已經湮沒於塵土之中。但是,這批照片所承載的記憶,在當下愈發為人們所深思。

6月9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成都博物館所舉辦的《影子之城—營造學社鏡頭下的廣漢》展覽,也選擇在這一天開展。由此想來,在這樣一個宣揚文化遺產保護的節日,用展覽將梁思成以及營造學社當年與廣漢古建築的背後故事娓娓道來,似乎也是在用先人的行動,無意中激勵著後人的步伐。

“這組照片的意義,在我看來,不僅僅是營造學社留下了一座古城的影像。而是通過這些,我們後人可以瞭解中國以前的城市佈局,瞭解建築與人、城市的關係。營造學社機緣巧合之下遇見了古城廣漢,是廣漢的幸運。但是在冥冥之中,這也是營造學社留給中國人的一筆財富。”蕭易評價道。

原標題:560張照片“復活”古老中國小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