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的肖像描写,绝对是一流!

肖像外貌描写是对人物的相貌特征的描写,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最常用的人物描写手法之一,同时也是“塑造典型人物的手段之一”夕。通过对肖像特征的描写达到以“形”传“神”的目的,从而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比如,抓住特征简笔勾勒,用简练的笔调,抓住最能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方面进行描绘,通过寥寥数笔勾画出人物的肖像,揭示人物的本质特征,是早期现实主义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共同方法,属于人物肖像描写由类型化过渡到具体描写的阶段。

《金瓶梅》的肖像描写,绝对是一流!

首先是对人物主要特征的聚焦,《金瓶梅》己经充分注意到人物之间的不同肖像外貌打扮,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物性格本质的不同和在作品中地位作用的不同。

“对穿着打扮的精工细描更加熟练和简洁了,真正摆脱了传奇性的影响而成为完全现实性的描写,肖像描写的日常生活化更加明显和普遍,不仅如此,兰陵笑笑生在此基础上将《金瓶梅词话》的肖像描写提升了一个层次,这就是:开始将人物外在形态的描写与视点(观察者)之间的感应沟通了,肖像描写作为一种艺术需要的艺术功能被激活了。”

中国小说以此为标志进入了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阶段。在身体特征描写方面,不仅详细地描写人物的面部表情和身体特征,同时以此暗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命运,摆脱了此前小说创作中脱离文学创作本身而独立描写人物相貌、为描写而描写的尴尬境地。

《金瓶梅》的肖像描写,绝对是一流!

《金瓶梅词话》第一回中对潘金莲的描写,虽然简短,但已经交代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潘金莲“从九岁卖在王招宣府里,习学弹唱,就会描眉画眼,傅粉施朱,梳一个缠髻儿,着一件扣身衫子,做张做势,乔模乔样”。

这里对潘金莲的描写是概括性的,并未涉及太多身体特征及面部表情,但是从作者的叙述中可以知道,潘金莲并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下人。其行为特征和性格特点与此也一并交代,即“做张做势,乔模乔样”,写出潘金莲的轻桃行径,为后文情节的展开奠定基础。这短短的几十字,在严格意义上不能算是描写,而只能算作一种叙述。

可见作为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金瓶梅》在人物描写方面并没有完全摆脱《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流传下来的以叙述代替描写的人物塑造方式。这一现象是古代小说在现实主义道路上不可避免的,《金瓶梅》虽然还残留着这样的痕迹,但已经开始比较详尽的描述作品中人物的衣着打扮和表情仪态,对人物面部特征的描写虽然简单,但较之前也有一定的发展。

《金瓶梅》的肖像描写,绝对是一流!

人物的肖像描写,主要有两种手法:静态和动态。静态的肖像描写,是在介绍人物的时候,或轻描淡写,或精雕细刻,将人物的外貌特征生动地勾画在读者面前。这一方法往往用于人物登场之时。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在行文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人物形象在读者心目中的鲜明性和感染力。

《金瓶梅》在人物初次登场时往往采用静态描写方式,如第二回潘金莲与西门庆初次相遇,作者从对方的眼里描写这两个人物,西门庆:

“也有二十五六年级,生的十分博浪。头上戴着缨子冒儿,金玲珑替儿,金井玉栏杆圈儿,长腰身穿绿罗褶儿;脚下细结底陈桥鞋儿,清水布袜儿,腿上勒着两扇玄色挑丝护膝儿;手里摇着洒金川扇儿。越显出张生般庞儿,潘安的貌儿。可意的人儿,风风流流从帘子下丢与奴个眼色儿。”

《金瓶梅》的肖像描写,绝对是一流!

在这段描写中,作者已经基本克服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全知描写视角,虽然“也有二十五六年纪,生的十分博浪”总体来说仍算概括性描写,但以他人的目光审视被描述者、猜测被描述者的年龄和性格,已经算得上较为合理的全知视角转换。

而“张生般庞儿”和“潘安的貌儿”则落入了古代小说中描写男性便“潘安貌”的案臼,可见《金瓶梅》在小说由以情节为中心转入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因袭痕迹。

肖像描写中衣服、头饰等等诸方面的颜色非常重要,常常会有出乎意料的暗示和表达效果,而在西门庆的初次亮相中,便充分运用了服饰的色彩来刻画人物形象。由这段描写可以看出,西门庆的打扮尽可能的艳丽豪华,金色、玉色、绿色、白色、红色,各种夺目的色彩齐聚一身,不可谓不鲜艳。

作者以一种说书人的口吻对其穿着打扮进行详细描写,将一个手摇川扇、风流浪荡的公子哥形象刻画出来,为全书故事的顺利进行做铺垫。接下来作者对潘金莲的描写着墨更多,不可谓不花心思。

《金瓶梅》的肖像描写,绝对是一流!

“头上戴着黑油油头发鬃髻,口面上缉着皮金,一径里戈出香云一结。周围小替争齐插,六鬓斜插一朵并头花,排草梳儿后押。难描八字湾湾柳叶,衬在腮两朵桃花。玲珑坠儿最堪垮,露菜玉酥胸无价。毛青布大袖衫儿,褶儿又短,衬湘裙碾绢绞纱。通花汗巾儿袖中儿边搭刺,香袋儿身边低挂,抹胸儿重重纽扣,裤腿儿脏头垂下。往下看,尖超越金莲小脚,云头巧缉山牙,老鸦鞋儿白绞高底,步香尘偏衬登踏。红纱膝裤扣莺花,行坐处风吹裙挎。口儿里常喷出异香兰爵,樱桃初笑脸生花。人见了魂飞魄散,卖弄杀偏俏的冤家。”

作者用较大篇幅对潘金莲的容貌身材、穿着打扮、表情仪态进行了详细描写。用流利顺口的骄体将潘金莲的眉毛、眼睛、嘴巴、鼻子、脸型、鬓角、手、脚、腰等身体各个部分以比喻的方式详细描绘出来,在读者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具体清晰的人物形象。

《金瓶梅》的肖像描写,绝对是一流!

同时描写其平日的打扮,写她对自己的相貌服饰如何用心。由发饰到脸上的妆容,由衣服的穿着搭配到对小脚的特写,由动作神态到表情仪态,将一个风流妖艳轻挑女子的形象刻画十足。这样的描写摆脱了传奇性影响,与现实生活结合,更加生活化和普遍化,让读者意识到这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个活生生的人物。

除此之外,《金瓶梅》的肖像描写更多地是动态描写或动静结合的方式,如小说第二十八回《陈经济因鞋戏金莲西门庆怒打铁棍儿》,陈经济从铁棍儿手里得到了潘金莲落在花园里葡萄架下的红绣鞋,便借机挑逗金莲:

“这小伙儿方扒步撩衣上的楼来,只见女人在楼前面开了两扇窗儿,挂着湘帘,那里临镜梳头。这陈经济走到旁边一个小机儿坐下,看见妇人黑油般头发,手挽着梳还拖着地儿,红丝绳儿扎着,一窝丝绩上,戴着银丝口髻,还垫出一丝香云,口髻内安着许多玫瑰花瓣儿,露着四鬓,打扮的就是个活观音。须臾,看着妇人梳了头,掇过妆台去,向面盆内洗了手,穿上衣裳,唤春梅拿茶来与姐夫吃。那经济只是笑不做声。”

《金瓶梅》的肖像描写,绝对是一流!

这里虽然写的是潘金莲的肖像打扮,然而却是通过陈经济的眼写出来的。潘金莲在陈经济上楼后故意不理她,看似无意却是有心卖弄风情,在他面前梳妆打扮,看在陈经济眼里就是活脱脱一幅佳人临镜梳妆图:黑的发,红的绳儿,银的冠儿,对着窗,挂着帘儿,再联想到花的容,玉的手。

作者在这里技巧性的避开描写陈看到这幅画面时的神情态度,而是通过描摹整个场景让读者在脑海内形成一幅金莲梳妆、经济痴看的画面,写出潘金莲的有意勾引和卖弄,以及陈经济垂涎三尺的真实场景。而最后一句“那经济只是笑不做声”,写出了陈经济在看过金莲梳妆后的浪荡和挑逗。此段描写不仅刻画了金莲的美貌、风情,写出了其性格的放浪轻挑,同时也刻画了陈经济轻浮无耻的性格特征。

《金瓶梅》的肖像描写,绝对是一流!

此段描写目的主要在于刻画人物性格,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与以故事情节发展为中心的小说具有明显不同。“这种描写手法,和图画式的肖像描写迥然不同。它主要是在人物的行动中描写人物的肖像,通过人物之间的行动互相衬托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内心活动,从而达到揭示人物精神世界和性格的目的。”

因此,可以说“兰陵笑笑生的创作观念在某种意义上是更加地现实主义了”。“以往的肖像描写,被描写者外在形态的描写与观察者对这种外在形态的心理和感情的反应常常是相分离的,两者之间本来存在的结合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解释,兰陵笑笑生把这种情况改变了”,让被描写者和观察者在心理和情感上得到了沟通,通过对被描写者的描写,让读者在心中形成初步的看法和观点,不仅更现实化,而且更加向着以人物描写为中心发展。

来稿/舒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