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補氣健脾,燥溼利水,止汗安胎,久服輕身延年,不飢

白朮,補氣健脾,燥溼利水,止汗安胎,久服輕身延年,不飢

白朮

來源產地

《中藥大辭典》

菊科植物白朮的根莖。霜降至立冬採挖,除去莖葉和泥土,烘乾或曬乾,再除去鬚根即可。烘乾者稱"烘術";曬乾者稱"生曬術",亦稱"冬術"。

原生於山區丘陵地帶,野生種在原產地幾已絕跡。現廣為栽培,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均有,而以浙江栽培的數量最大。主產浙江、安徽。此外,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地亦產。以浙江嵊縣、新昌地區產量最大;於潛所產品質最佳,特稱為"於術"。

白朮,補氣健脾,燥溼利水,止汗安胎,久服輕身延年,不飢

性味功效

《神農本草經》

味苦,溫。主風寒溼痺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飢。

《本草經集註》陶弘景

味苦、甘,溫,無毒。主治風寒溼痺,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主大風在身面,風眩頭痛,目淚出,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滿,及霍亂、吐下不止,利腰臍間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飢。

(葉天士:《本經》不分蒼、白,功用正同。宋元以來始分用,謂白朮苦甘氣和,補中焦,除脾胃溼,用以止汗;蒼朮苦辛氣烈,能上行,除上溼,發汗功大。)

《中藥學》凌一揆主編

白朮 (《本經》)

【性味歸經】苦、甘,溫。歸脾、胃經。

【功效】補氣健脾,燥溼利水,止汗安胎。

【應用】

1.用於脾氣虛弱,運化失常所致食少便溏、脘腹脹滿、倦怠無力等證。本品為補氣健脾的要藥。常與人參、茯苓、炙甘草間用,治脾虛氣弱之證,即四君子湯。如睥胃虛寒,脘腹冷痛,大便洩瀉者,可配黨參、乾薑、炙甘草同用,即理中湯。如脾虛而有積滯,食慾不振、脘腹痞滿,可以攻補兼施,用白朮健脾,配合枳實消除痞滿,即枳術丸。

2.用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溼停留,而為痰飲水腫等證。本品既可補氣健脾,又可燥溼利水,故為治痰飲水腫之良藥。如配伍桂枝、茯苓、炙甘草即苓桂術甘湯,可以祛痰飲;配伍陳皮、大腹皮、茯苓皮等,可以消水腫。

3.用於脾虛氣弱,肌表不固而自汗

。本品益氣補脾,有固表止汗作用。如《全幼心鑑》方,即以白朮配伍黃芪、浮小麥治虛汗不止。

4.用於妊娠脾虛氣弱、胎氣不安之證。本品補氣健脾,而有安胎之效。如有內熱者,可配黃芩以清熱安胎;兼氣滯胸腹脹滿者,可配蘇梗、砂仁、陳皮等理氣藥;兼氣虛少氣無力者,可配黨參、茯苓、炙甘草等補氣藥;兼血虛頭暈心慌者,可配熟地、當歸、白芍等補血藥;兼胎元不固、腰痠腹痛者,多與杜仲、續斷、阿膠等同用,以增強保胎作用。

【用量用法】

5〜15g。燥溼利水宜生用,補氣健脾宜炒用,健脾止瀉宜炒焦用。

【使用注意】

本品燥溼傷陰,故只適用於中焦有溼之症,如屬陰虛內熱或津液虧耗燥渴者,均不宜服。

白朮,補氣健脾,燥溼利水,止汗安胎,久服輕身延年,不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