洩瀉的辨證要點

洩瀉的辨證要點
洩瀉的辨證要點
洩瀉的辨證要點
洩瀉的辨證要點
洩瀉的辨證要點
洩瀉的辨證要點
洩瀉的辨證要點
洩瀉的辨證要點
洩瀉的辨證要點
洩瀉的辨證要點
洩瀉的辨證要點
洩瀉的辨證要點
洩瀉的辨證要點
洩瀉的辨證要點
洩瀉的辨證要點
洩瀉的辨證要點
洩瀉的辨證要點
洩瀉的辨證要點

腹瀉的證候分析,大多表達在病名方面.如前所說,有從病因分的,如寒瀉、火瀉、暑瀉、溼瀉、水瀉、痰瀉、食瀉、虛瀉,有從發病的內臟分的,如脾洩、胃洩、腎洩、大腸洩、小腸洩,又有從瀉下物和瀉下時的不同情況分的,如飧洩、溏洩、鶩洩、湍洩、洞洩、滑洩、痛瀉、五更瀉等。這裡儘管由於分析的角度不同,存在著片面性,但總的來看,前人對腹瀉的認識是比較全面的,而且想從不同的臨床表現來表達不同證候的特徵,都是臨床研究的重要資料。應注意幾個問題:一是發病的原因和內臟有密切關係,不能把它分割,二是發病的原因可能一個也可能兩個,並在病程中又會引起另一種因素,三是發病有主髒,也能影響它髒。這樣,從腹瀉的全部和本質來考慮分析證候,既要簡明,又要細緻,不宜籠統,也不宜瑣碎,以期臨床上易於掌握和運用。

一、實 證 腹瀉的病因以溼為主,主髒在腸胃。胃中積溼不化,挾糟粕並趨大腸,則為大便不實而瀉下,故《內經》上說:“溼勝則濡瀉”。溼為陰邪,性偏於寒,主證為腹內隱痛,或作水聲,瀉下稀薄,或如鴨溏,小便短少不黃,舌苔白膩,脈象濡緩。治宜溫化滲利,用胃苓湯加減,處方如蒼朮、厚朴、陳皮、枳殼、茯苓、車前、澤瀉、砂蔻仁。溼重者腸鳴如雷,瀉下多水,稱為“水瀉”,可加乾薑。又有所謂“痰瀉”,瀉下稀溏挾有痰沫,系溼聚成飲,仍屬溼瀉範圍,可結合二陳湯以治之。受寒腹瀉為寒邪直中腸胃,致使傳化失職,水谷不能停留,《內經》所謂:“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洩腹痛矣。”發病多急,主證為瀉下清谷,腸鳴切痛,舌苔薄自,脈象沉遲或沉緊。此證不同於傷寒的由表傳裡,故少外感證狀。治宜溫散分利,用藿香正氣散加減,處方如藿香、紫蘇、厚朴、木香、半夏曲、陳皮、烏藥、茯苓、大腹皮、煨姜。嚴重的洩瀉不止,四肢不溫,宜暫用四逆湯逐寒回陽。也有伴見寒熱、頭痛的,可於前方加入荊、防。

溼濁挾熱致瀉,屬於溼熱下利。腹痛即瀉,瀉下粘穢呈黃褐色,小便短黃,舌苔黃膩,脈象濡數。治宜清化淡滲,用芩芍湯合四苓湯加減,處方如黃芩、白芍、豬苓、赤苓、白朮、枳殼.有從外感傳變挾有身熱表證的,稱為“臥熱利”,可加葛根、黃連。“火瀉”亦稱“熱瀉”,痛一陣,瀉一陣,瀉下稀水,有後重感,口乾喜冷,脈象滑數,治法相同。夏季感受時邪,腸胃不和,瀉下稀薄,肛門覺熱,煩渴尿赤,稱為“暑瀉”,其實亦屬溼熱交阻,可酌加藿香、連翹、六一散之類。

傷食後腸胃消化薄弱,不能泌別水谷,稱為“食瀉”。腹痛瀉後輕減,穢氣極重,伴有脘痞,噯噫食臭,納呆厭惡。脈滑,舌苔厚膩。治宜消導和中,用保和丸加減,處方如神曲、山查、萊菔子、蔻仁、陳皮、半夏、澤瀉、大腹皮.此證多與受寒有關,所謂寒食交阻,如見舌膩厚膩白滑,腹痛較劇,瀉後隱痛不休,可加烏藥、煨姜。同時亦易引起寒熱,可加紫蘇、連翹。

二、虛 證 虛證腹瀉的主因亦不離溼,但主要由於脾陽虛弱,不能運化,不同於實證的先受溼邪。《內經》所謂:“脾病者,虛則腹痛腸鳴,飧洩食不化。”主證為腹痛綿綿隱隱,,喜溫喜按,瀉下稀薄,脈象濡弱,舌苔薄膩。治宜溫運健中,用理中湯合參苓白朮散加減,處方如黨參、白朮、山藥、扁豆、炮姜、茯苓,砂仁、炙草。瀉不止或伴見手足不溫,可加附予以益火生土。、

脾虛中氣不振,亦能致瀉。主證為瀉下溏薄,或僅軟而不成形,腹微痛或不痛,或食後有脹滯感即欲大便,常伴神疲倦怠,肛門不收等證。治宜補中益氣,用調中益氣湯加減,處方如黃芪、黨參、白朮,陳皮、炙草、藿香、升麻、姜、棗。

命門火衰不能溫脾化溼,因而引起腹瀉,稱為“腎洩”,主證為黎明時腸鳴作痛,瀉下稀水,瀉後即安,故亦稱“五更瀉”、“雞鳴瀉”,常伴下肢畏寒,腹部不耐寒冷,脈象沉細無力.治宜溫腎厚腸,用四神丸加味,處方如肉果、補骨脂、五味於、吳萸、山藥、扁豆、茯苓、炮姜。凡虛證腹瀉,久瀉不止,均可結合固澀法,如石榴皮、赤石脂、禹餘糧等。

肝旺脾弱,亦能形成腹瀉。主證為腹痛作脹,瀉下溏薄,挾有矢氣,常因情志不和反覆發作,脈象多弦.治宜抑木扶土,用痛瀉要方加味,處方如白芍、防風、陳皮、白朮、枳殼、茯苓、香附、沉香曲、佛手。經久不愈,能使肝火偏旺傷陰,瀉下如醬,粘滯不暢,口乾口苦,胸膈煩悶,舌質紅,脈細弦數,可加石斛、黃芩、竹茹、烏梅。木土不和而久利,寒熱錯雜,亦可用烏梅丸止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