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曲靖一名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的扶贫日志

我叫陈艳梅,

来自曲靖师宗供电局。

年50岁,

是一名普通的驻村扶贫队“第一书记”。

云南曲靖一名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的扶贫日志

如果不是脱贫攻坚这根线牵着,我也许一辈子不会到淑足这个地方去。

然而,现在的淑足,却成了我魂牵梦绕再熟悉不过的地方。

云南曲靖一名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的扶贫日志

只要一进村,有问候的,有邀请的,有寒暄的……

不论是在路边晒谷子的大姐,还是赶着牛路过的老人家,甚至是放学回家的小孩,他们都会热情的和我打招呼,我觉得我现在就是地地道道的淑足人了。

云南曲靖一名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的扶贫日志

起初,抱着年龄大了过几年就退休回家了,很多工作不愿深究,也就无从下手,但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推进,让我越来越清醒的意识到我不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党员,还是脱贫攻坚驻村扶贫工作队的“第一书记”,我代表的不仅是我自己,更是南网人的形象。

面对面,心中装着本“明白账”

云南曲靖一名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的扶贫日志

淑足村委会辖9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1096户4887人。为制订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我与驻村队员通过农村党员的中介与当地群众交朋友、拉家常。

曾经有村民感慨的说过:“在自己家火笼边听你讲党的政策爱听、想听、敢问、好懂。”

云南曲靖一名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的扶贫日志

经过无数次的调查走访,一遍遍的对接商讨,我都能清楚全面地说出贫困家庭情况。谁家有病人卧床、谁家孩子没上学了、谁家新建了住房、谁家有几个人在打工,收入多少……

云南曲靖一名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的扶贫日志

我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扶贫是阳光普照政策,会公平公正公开,不会漏了任何一家,该帮扶会帮扶,该脱贫的也要脱贫。”由于情况“熟”,所以“一碗水端的平”。在2016年的除险加固预定会上,有一贫困户房屋不属CD级危房,却想借机也做加固。在预定时,有的村干部提出要让这家做加固,我马上从自己手机上将这户人家的图片调出来,并一五一十地说出这户人家的房屋结构及稳固程度。我有理有据的讲解,得到了村民和干部的认可。

心贴心,把扶贫的温暖传递给乡亲

云南曲靖一名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的扶贫日志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我是一个特别喜欢小孩的人,每次入户调查时,就会特别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在一次入户时看到一个很小的小女孩,吃力的背着装满青草的背篓,拿着一把镰刀,熟练的走进牛棚.....

云南曲靖一名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的扶贫日志

那个场景深深的震撼着我,对我们来说这么小的孩子不要说使用镰刀了,在家使用水果刀都会让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心惊胆战。我忙放下手中表册主动和她说话,慢慢熟悉起来,她悄悄跟我说,她叫陈左琼,今年五岁了,她有五个姐姐,最大的心愿就是吃一盒弟弟常吃的泡面!当听到她的心愿时,我不禁潸然泪下,对我们大家来说,泡面就是垃圾食品,却成了一个孩子的心愿。

云南曲靖一名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的扶贫日志

他叫黎福平,幼年丧父,其母改嫁,现和奶奶相依为命,住在半边坍塌的一所土坯房。10岁才开始读书的他,通过自身努力,2015年考上了云南中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我们利用危房改造的政策为他们家新建了一所大砖房;想办法联系与他专业相关的推拿按摩等计时工作,让他在寒暑假和周末兼职打工;并号召身边的人一起帮助他补缺生活、学习所需费用。让人欣慰的是,现在他学业成绩优异。

我只希望通过我们的帮助,他能坚守自己的梦想。

实打实,扶贫攻坚初见成果

云南曲靖一名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的扶贫日志

2017年通过市场调研,我发现大球盖菇这种食用菌市场潜力很大,而且种植技术简单成熟,适合在淑足推广。于是在师宗局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我就开始了颇有争议的大球盖菇的种植,如今基地迎来了收获的季节。

云南曲靖一名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的扶贫日志

扶贫先扶志,结合淑足村委会实际,我还积极联系、召集贫困户参加育婴师、保洁员、种养殖技能,主动带队参加技能培训,实打实为就业培训做榜样。

今天的淑足从2015年贫困发生率39.8%降至0.84%,贫困人口从421户1661人降至今天的21户41人。

云南曲靖一名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的扶贫日志

我想说,扶贫工作看似偏重于物质上的帮扶,事实却是在扶志,在构建一个很大的社会心理疏导的渠道,这包括了我自己的觉醒,群众在扶贫中的自动及被动觉醒。对于扶贫,我没有做什么大事,就是把小事做实,把实事做好。作为一名电力人,我很荣幸能担任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而今后,我还有更多的事需要去做。(赵新平、王瑛、刘松 摄影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