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分紅

漫谈分红

這兩年來,隨著規範治理,股東回報意識的覺醒,許多A股上市公司分紅率不斷提升,不少上市公司也開始中期分紅,更有幾個公司增加特別分紅,為堅持長期持有的股東帶來了一筆意外的豐厚回報,成為當年A股市場的亮點之一。

要談分紅,請讀者允許我先來囉嗦下股票的源頭和本質。

股票是一種典型的資產存託憑證,代表了入股人對企業資產的索求權。換個說法,股票代表的是你所擁有企業或者任何盈利體的資產份額的權益憑證。最早的股票發軔於16世紀的荷蘭,那時候商船出海,面對洶湧無垠的大海,風險不小,船老闆們為了降低風險,減少個人成本,由多人入股運輸船或者貨物,分散風險,這個時候入股的股東是無限責任,如果船翻了,公司破產,船老闆不但損失了本金,船和貨物,還要償還債務(如今的股票二級市場投資者是有限責任,公司破產,最極端的情況是股價接近零,你損失掉你的本金,但並不需要你再去償還企業的債務),如果貨物順利運輸並銷售出去,獲得了不菲的利潤,那麼這個時候入股的股東要怎麼獲利呢,那就是分紅,根據入股時確認的那張紙片(也就是股票的雛形)上寫的份額給各船老闆來分紅,留一點積累資金後,剩下的都分掉,每次都是如此。那時候是沒有流動性的,即便可以轉讓,也很困難,但是如果股東要把資金急用,要抽出來,就只能把那張紙片轉讓給其他人,以兌換、抽出當初投入的本金,慢慢地,演變出了提供足夠流動性的股票交易所,隨著不同的盈利預期和前景,預期分紅會隨著公司經營改善而不斷提高,相對於最初投入的本金,股票價格產生了溢價。通過不斷交易產生的差價盈利成為了一種獲利手段,但是本質上,股東獲利的根源依然是分紅。除非你是100%擁有一家公司,可以把他出售給其他經營者。

接下來請讓我為部分讀者明晰下兩個概念。希望不會讓你們感到太囉嗦。關於分紅率和股息率說法——分紅率是公司當年度分紅金額與淨利潤的比值,分紅率越高,表明公司越慷慨。而股息率是指分紅金額與當時公司市值的比值,顯然,買入時候的市值越低,股息率越高。

對於在股票市場上買入股票的眾多股東,分紅是重要的回報方式。一是公司管理層往往也是公司的主要股東,大量中小股東對公司經營層面難以起到影響作用,改變不了公司決策,分紅是唯一能得到的東西,如果二級市場股票不再流通的話。如果企業破產,損失本金是免不了的,那麼對於持有股票的股東來說,持有期間的分紅就是所得。不管是什麼上市公司,不管從事的是什麼行業,一定要分紅。即便現在不分紅,以後也要分紅,對於初期發展的企業,現在的不分紅,是為了以後更好地分更多的紅。不管什麼企業,總有消亡的時候。即便前50年不分紅,那麼第51年也要把前50年積累的盈餘,分紅給最後持有他的股東。如果沒有分紅的潛在預期,整個股票市場便是個擊鼓傳花的零和遊戲,手頭的股票一再交易、易主,在企業消亡的時候,最後那些持有的依然得不到分紅回報的股東或者接盤者將損失慘重。不管是伯克希爾.哈撒維還是亞馬遜,亦或是騰訊控股,即便現在為了不斷滾大雪球而不分紅,在將來也要通過把幾十年積累創造的利潤以分紅回報給股東。如果上市公司在某一刻讓投資者知道公司永遠也不會分紅,等到自然消亡也不分紅,那麼股票價格會踩踏,跌到地獄裡,股票就是一堆廢紙,因為要獲利只能寄希望於有傻子以更高的價格來接盤。對於通過瞞天過海、通過欺詐來操縱股票、製造幻象來吸引“旅鼠們”接盤赴死的嗜血的魔鬼們不在討論之列。

對於投資者來說(這區別於投機者),通常意義上,股票價格的波動不是風險,但是對於靠每年賣出一部分股票,取得收入來維持生計的投資者來說,波動就是風險,會產生實際的虧損,而且如果你恰好賣在低谷的話。如果你所持有的公司每年穩定分紅,甚至每季度分紅,你就可以正常用分紅補貼家用,你不用面臨在熊市迫不得已賣出股票的尷尬,雖然在大熊市你的市值同等程度縮水,但你持有的股票數量沒變,你並沒有實質上的損失。長期穩定的大比例的分紅,對於長期投資者來說,將在熊市播種下財富起飛的種子,在熊市,用分紅你可以買到更多的心愛公司的股票,這將成為改變命運的契機。

低估值公司,高分紅再投的長期收益率是驚人的,儘管他的利潤增長率可能沒有那麼引人矚目。美國教授們的研究回溯的結果早已表明,長期持有高分紅低估值的價值股獲得的收益要遠高於持有那些炙手可熱的成長股的收益。原因在於,一是人們為成長股支付了過高的代價,部分地透支了潛在收益,二是價值股的高分紅再投產生了複利的奇蹟。

分紅也是彌補毀滅性風險的最好的方法。人類從事的絕大部分活動都有風險,股票市場當然也不例外。投資者最怕的是遭遇黑天鵝,給上市公司以及股東帶來不可估量的打擊和損失,有時甚至是毀滅性的。在特定的國家和市場發展不成熟的時期,有些風險,無論通過分散持股還是資產大類配置,都無法避免,比如近兩月處於風口浪尖的某造假疫苗企業——股東價值面臨清零的危險,而沒有任何補償措施,甚至這種風險是持有他的投資者完全沒有預料到的。如果說,早期買入持有的投資者,在這家公司身上獲得了足夠的分紅,或者好一點的情況是分紅就已經回本,那麼至少損失沒那麼大(雖然這結局也夠悲慘的了)。作為保守的投資者,考慮一種比較極端的情況——經濟大蕭條,這不是熊市這麼簡單了,而是十幾年的低迷和流動性嚴重匱乏。經濟大蕭條時期,大量企業倒閉、破產、民不聊生,但道指的主要成分股依然堅持每年為股東派息,陪伴堅定的股東熬過了那段無比艱難的歲月。作為我們目前投資的市場,如果也遭遇瞭如此境地,會不會傻眼?顯而易見的是,我們持有的那些優秀公司的分紅將為我們提供安慰和崛起的種子。

針對不同階段、不同類型企業的分紅必要性的評估,想必能引發讀者的深入思考。價值投資的集大成者、著名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對於企業該不該分紅有著精彩的論述,簡稱一美元法則——如果公司賬上每一美元留存的現金,能創造至少一美元的利潤,那麼留在公司賬上是價值最大化的做法,否則就應該分給股東。不少分紅不多的上市公司宣稱,留存的利潤以現金形式留在公司賬上,有利於股東價值。這樣說不假。而且對於淨資產收益率很高的公司,暫時不分紅確實可以滾大雪球。但有一種情況例外,那就是對於那種資本投入很少的商業類型,這樣做完全沒有意義,因為公司賬面上積累的現金大部分都不參與生產經營活動,只是冗餘資金,除了獲得一點可憐的利息外,別無好處。如果能分給股東,股東可以買入更多自家股票,有利於股東價值的提升。在A股市場,一個典型的例子便是貴州茅臺,其獨特而不可替代的輕資產的生意模式,先款後貨的財務風格,高經濟商譽,寬廣的護城河,使其成為了價值投資的典範。只需要很少的資本投入,就能產生極高的利潤,真正的資本回報率異常驚人,就是因為賬面積累了鉅額現金,但是絕大部分都不參與資本投入和生產、銷售、經營。在這種情況下,多餘的現金理應分給股東,不僅應年報分紅,甚至季度分紅都沒什麼問題。但是實際上,這家著名公司在分紅上卻相當“含蓄”,分紅率也只有區區30%多。對於有些行業,現階段不分紅或者少分紅是可以接受的,比如醫藥領域,尤其是上市的創新藥企業,比如創新藥龍頭恆瑞醫藥,其核心資產就在研發管線上,要不斷誕生新的重磅藥品,就要大幅度投入。對比國際巨頭每年上百億美元的研發投入,恆瑞醫藥和其他國內藥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現階段處於攻城拔寨的時候。未來有一天,那些如今花巨資研發出的層出不群的重磅藥品,將會為醫藥企業帶來源源不斷的現金流,那時,分紅自然會變得豐厚。

分紅與公司治理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話題。一般意義上,分紅的多寡很能夠反應一家公司對待股東的態度。那些慷慨分紅的公司被讚譽有加,那些長期一毛不拔的鐵公雞公司大多數都是股東價值創造的雷區,平庸而乏味。有時,出於市值維護的考慮,已有連續分紅記錄的上市公司趨向於維持分紅不下滑,為了一貫符合投資者的預期。整體上,公司在景氣階段,自然有穩定的分紅派息,容易令市場給予一個比較好的估值,給管理層一個好的評價。然而問題就在於,在公司遇到暫時的困難時候,職業經理人組成的管理層為了討好股東,為了不被指責,為了不打破長期分紅的預期,不顧公司發展的需要,仍然堅持高分紅,甚至借債分紅,使得公司負債高企,壓力徒增,如同竭澤而漁,削弱了公司東山再起的機會。這形成了與一毛不拔的鐵公雞相對的另一個分紅畸形。

在A股市場,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出現在銀行業。上市銀行,一方面高分紅(所謂高分紅只是因為低市盈率,這使得股息率看上去還不錯,實際分紅率大多數都只有30%),一方面不停地鉅額融資用來補充核心資本,股東權益不斷被攤薄。一邊“慷慨”分紅,一邊鉅額融資,形成了一個怪圈。這揭示了一個不為人知的情況——銀行的鉅額利潤是一種受限制盈餘,真正能夠歸屬於股東的利潤,原低於賬面上的數字。銀行,尤其是國內的銀行股,如同一個黑箱,你永遠不知道里面有什麼。基本上,就投資銀行來說,讀懂他那複雜的財務報表是遠遠不夠的。低估值有其一定原因,用股息率貼現估值法對銀行股估值是值得參考的方向。 分紅與公司治理的另一個極端反面現象是,通過高分紅,某些上市公司淪為其控股股東的提款機。在A股市場,一個典型的值得批評的案例是承德露露,公司每年的分紅接近淨利潤,甚至超過淨利潤,大股東持有股份數過於集中,權力得不到制衡,強迫公司超額分紅,並且通過集團的財務公司,佔用公司賬面現金,使得公司沒有足夠的錢去拓展業務,加強市場營銷。公司的營收多年停滯不前,市場面臨萎縮的風險。還有一個例子是雙匯發展,自從母公司萬州國際鉅額資金收購了美國豬肉企業後,大股東處於還債目的,使得雙匯發展每年超比例分紅,業務守成,沒有進取,營收停滯不前,靠擠壓成本緩慢提高利潤(當然這是不能長久的),連續4、5年如此,對股東價值來說很難說得上是很好。當然,今年以來有了一些變化(可能是大股東債務還清的緣故),積極進取,加大了資本投入,難得令人有了期待。

對於一些主流觀點,甚至是部分優秀公司管理層的觀點,依然要謹慎看待。那些公司認為,上市公司分紅額超過融資額,就夠了,甚至以此作為向在股東大會向股東炫耀的理由。他們所說的是事實,但觀點卻很荒謬。因為分紅金額超過融資金額,這是個底線,而不是可炫耀的標準(雖然很多上市公司連這個底線都達不到),這好比一個人說:“我不犯法,所以我是個好人”一樣缺乏說服力。因為分紅金額超過融資金額,考慮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原原不能覆蓋投資者為獲得權益報酬而支付的代價和承擔的風險,尤其對於後來買入的投資者更是如此。這不足以作為投資者投入重金買公司股票的重要理由——投資者需要的是除了能夠長期超越社會無風險利率,並能戰勝通貨膨脹的投資,否則應該購買債券。當然,在一個還在不斷髮展、不算特別完善的市場中,他們確實做得很好了。

對於目前能夠在A股市場獲利的投資者,無論是什麼風格的投資者,不可否認,獲利來源的大頭依然是來自股價上漲的價差,分紅佔的比例還不夠大,但我們應當知曉,投資股票回報的根源,如同一張浮息的債券,是分紅。這是所有圍繞買賣過那隻股票的中小股東獲得收益的本質。無論公司是選擇在現在分紅,還是選擇在50年、100年以後分紅。

大體上,隨著A股市場監管和制度的完善,投資者股東意識的覺醒,市場對上市公司進行優勝劣汰的甄選,相信讀者和我一樣將會看到,公司股票對股東的回報將教以往具有相當大的提升——而穩定增長、健康合理、貼合公司發展實際的長期分紅,無疑會是那盞最亮的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