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亚那么多东北人?


东北经济不景气促使部分东北人的人口迁徙,选择目的的就是当时尚待开发、房价不高、气候宜人的海南省,这其中有一部分人是季节性养老的"候鸟",全国各地外来人员的涌入和海南驰名中外的旅游热,快速拉动了海南经济发展,也同时推高了海南房价,自海南出台住房约束性政策以来,遏止了外来人员的购房潮。旅游大省靠人口流动才能拉动地方经济,以旅游业为主导经济的海南之所以繁荣兴旺,其中东北人穷则思变,背井离乡赴海南创业谋生,数以万计东北人每年候鸟般南下迁徙养老、把个人薪资消费在海南功不可没,"赚钱在东北,消费在海南",那些大把赚着东北人的钱、反而带有醋意诟病东北人的人,应该扪着良心自问。


活着d知觉


今年年初,因为海南大雾导致航班停航,超过万人滞留,“天际机票”上了热搜,引起广泛的讨论,其中一个观点就是“每年这个时间大量在海南过冬的东北人都要回家,机票价格水涨船高,在所难免”。那么在海南生活的东北人有多少呢?有人戏言“海南岛900万人中有100万是东北人”、也有人开玩笑说“东北人把海南省称为东北第四省”。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大量的东北人选择到海南生活呢?这里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生活在冰天雪地的人们对温暖舒适生活无限向往的之心。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些历史的原因,一些机缘巧合或者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让大批的东北人选择到海南生活定居。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但海南直到1950年春天才完全解放,当时负责渡海作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也就是东北野战军。海南解放后,四野一部分部队远赴朝鲜抗美,而另一部分则留守在海南。"一手拿枪保卫祖国,一手拿锄垦殖橡胶”,留下的官兵为建设海南做出了贡献。而这批驻扎的四野军人,这可能是最早的一批来到海南的东北人。

第二批东北人成规模的前往海南应该是海南建省之初,全国人们对经济特区前景的向往,大批人才涌入海南淘金,一时间“十万人才下海南”,这其中也不乏寻找机遇的东北人。随着93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破裂以及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海南经济跌倒谷底,大批人才流失,但是依然有一些东北人因为海南舒适的气候,选择继续留在这里。

当大批淘金者撤离海南的时候,中国开始国企改革,作为中国老工业基地,东北三省下岗职工人数达到全国的四分之一

。一方面,东北的下岗职工中不少拥有较高的技术能力,需要到全国其他地方寻找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经济处于低谷的海南生活成本低,又有一批已经定居的“老乡”,所以海南迎来了大批的东北移民。那个时候,拿着不多安置费的东北人,在海南开始经营一些小买卖,东北餐厅、东北旅馆随处可见。

随着海南地产的复苏,大批的地产商将目光瞄准东北人。当时海南为了销售积压房,地产广告投放到了东北,海南政府也出台了不少政策,吸引外地人前来定居,从而拉动海南的地产经济和旅游经济,购买一套海南的海景房成为很多东北人的梦想。

一方面,东北人对海南的向往,海南房价节节攀升,有利可图,另一方面各种优惠政策、便利服务的实施,让不少东北老人下选择到海南过冬,甚至有的卖掉东北的房子,到海南买房置业。就这样,口口相传,亲戚、朋友、老同事纷纷到海南相聚,东北人也就越来越多。

除了历史的原因,还有一点是对于冬季生活在冰天雪地之中的东北人对阳光海滩的无限向往。可能生活在南方的人不会有这种感觉,东北的严冬可不是两三个月的时间,有的地区冬季从10月一直延续到次年4月,在零下几十度的气温中,可以想象他们对于温暖的向往。不只是中国,在欧洲、北美,一到冬天,就会有大量的人休假,到地中海、加勒比、印度洋等地度假过冬。而在中国,冬季真正温暖的地方也只有海南、云南南部等不多的地方,这就不奇怪为什么到了冬季,难么多东北人选择到海南越冬。

所以,一方面历史上的偶然,让东北人选择了海南,另一方面海南的气候和环境,对东北人有着太大的吸引力。如果海南没有经历地产泡沫,如果海南早早就规划国际旅游岛,如果东北没有大规模的企业改革,如果东北的冬天没有那么的冷,如果海南的气候没有那么的温暖舒适,如果中国再多几处像海南这样的地方,可能海南也不会聚集那么多的东北人,尤其是每年冬季,会出现如此多的东北候鸟老人。


任何关于斯里兰卡的问题,欢迎向我提问,我是“最懂兰卡旅行的人”:斯里兰卡小妞。


斯里兰卡小妞


这两天帮阿姨看店,偶尔无聊看看报纸,就看到这么一条新闻"三亚一女子将清洁工打得头破血流"。

事情的起因是清洁工阿姨打扫时不小心把水溅洒到了女子的鞋子上,女子便破口大骂"你还不起!",随后对阿姨一顿暴打,直到被围观救护车来将阿姨带走,后来一经调查,该女子为东北人。近几年这种新闻分别以不同的形式层出不穷,"三亚人没素质""三亚海鲜宰客""三亚被东北占领""东北候鸟式养老"等等,新闻只要一出来,东北人总能与三亚人吵个热翻天,也常常上热搜。每当看到这种新闻,我的心情总是充满了无奈又无言。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家乡越来越好,但又不想它失去了原来最真的本质。所以,我想把我的感想写一写……

这几年三亚的发展有目共睹,从一个小小的渔民村变成旅游城市,涌进大量的东北人,靠的是国家的政策,国际旅游岛、经济开发特区等等,也靠着外地游客和房地产的发展。

但是到了现在,海南已经依靠这些发展起来了,它需要达到更好的一个层次,让城市再升级,这是正常的,但是在这个时候,候鸟老人只是在这住,消费水平并不高,更深层次地来说,他们并没有给三亚做任何的税收贡献,反而更多的是占用城市资源,比如坐公交不花钱。

从长远来看,这种候鸟式养老对于三亚的发展是不可取的,不利于城市的升级建设。比如不久前的京津翼一体化,减少低端资源,三亚也同样出台政策:外地人买房也要提供一年的在当地交纳个税和社保的有关证明。

我曾经看过一个脱口秀这样调侃:"很多东北人过年到三亚想感受当地风土人地,结果到那一看,三亚的锅包肉、小鸡炖蘑菇那比东北的还地道呢,而且语言交流毫无障碍,跟在东北没啥差别。"网上也常常调侃黑龙江省三亚市。有曾媒体拜访过当地人,其实他们挺抵触外地人。

来到三亚,你会发现其实本地人更多还是住在三亚下面的镇上,更多的还是农民,他们大多没有什么文化,一年的收入都靠种些热带瓜果做点生意维持生活,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常常遭到台风的破坏。与此同时,我也常常看到这样的新闻"外地人开着车偷农民瓜果""外地人与三亚农民发生争执……"而这些外地人大多指的也还是东北人。

其实我对东北人没有什么抵触,也不讨厌,甚至还挺喜欢他们,喜欢他们的小品,喜欢他们的二人转和冰城哈尔滨与南方完全不一样的景象,平常没事也特别喜欢模仿他们的口音。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不好的新闻被曝光,我的内心多多少少还是意味深长地长叹一口气"唉……"作为一名当地人,我很欢迎外来人口,都说"天南地北是一家",大量的外来人口会带动当地的发展这是事实,三亚作为一个刚刚发展起来的小城市很需要这也是事实。

这两年建立起的九所新区,出现了许多的房地产,大多买房的也是外地人,出门喝茶遇到的都是外地人。那来海南的外地人这么多,为什么招黑的只有东北人,各地这么多旅游城市,为什么招黑最多的还是三亚,原因我想不言而喻。

过去的三亚确实是依靠着服务业、旅游业、房地产而发展起来,未来也可能还会继续把这些当做"第一生产力"来建设城市。但是,现如今三亚已经慢慢地在国内外站起来,它更多需要的是高端人群和资源来站稳脚跟,单纯地依靠候鸟式养老维持房地产业吗?答案当然不是!

当年深圳和珠三角也同样在发展的初期涌入大批人群,但是在这群人中百分之九十是年轻人,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和城市税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户口城市化奠定了基础。如今的三亚如果单纯被当做养老胜地,我想这必定不可取。

写下这些,没有想要说明什么,我还是很喜欢各地的人来这旅游,和我们一起感受这里的温暖与热情。但是,我希望在你们来的同时,别给这座城市招黑……


刚行路上


三亚之所以东北人多,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气候原因,三亚地处热带,四季无寒,特别是冬季,在这里仍然可以过夏天,于是很多东北人选择来此过冬,以躲避严寒。

虽然东北的冬天有暖气,但住过暖气房的朋友都知道,暖气房特别干燥,会引起身体的很多不适,加上冬天很少开窗,室内空气流通差,特别是人多聚集的地方,容易滋生细菌,传播病毒,尤其是心肺呼吸系统比较脆弱的人群,老人和孩子,冬季特别容易生病。由于室内外温差极大,很不方便,稍不注意很容易感冒。

另一方面,东北冬季取暖期空气质量较差,煤烟污染普遍存在,而三亚的空气质量相比之下优势明显,这也是很多东北人选择去三亚过冬的原因。在我身边有很多人像候鸟一样每年冬天去海南,特别是一些咳喘病患者或身体不太好的人,每年冬天都是难熬的季节,但到了海南就不犯病了。

其次,是人文原因。解放海南时的部队东北人很多,有一部分留在了海南,后来还带来了家属,成了最早在海南定居的东北人。后来,黑龙江、吉林几个地方的领导调到海南任职,带来很多东北人来海南,发现这里的冬天比东北舒服,于是更多的东北人纷至沓来,开饭店,做生意,成为当地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在三亚期间,就看到有很多东北人开的饭店,不论是口音还是饭菜味道,都很亲切,毫无违和感。

在这些东北人里,尤其以黑龙江人最多,也许是黑龙江冬天太冷,还有黑龙江来海南任职的领导多,能量大,甚至有人说三亚是黑龙江省三亚市。虽然有些夸张,但确实反映了这里的情况。

以上是我的几点看法,写得比较随意,和大家探讨。

附作者介绍:行影,头条认证旅游达人,头条号作者,悟空问答作者,乐途旅游网灵感游记专栏作家,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特约旅行作家,特约摄影师,世界旅行体验师联盟成员,新浪微博旅游博主,头条文章作者,企鹅号、搜狐号、百家号作者。


行影


去过三亚的朋友都有一个亲身感受,就是不管打车、吃饭,还是买东西,对方十有八九张口都是东北口音,以至于现在三亚有个叫法,叫“东北省三亚市”。有统计说,海南岛800万海南人,100万东北人。而在整个海南岛,又属在三亚的东北人最多。


为什么三亚那么多东北人?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三亚的气候比东北适宜居住和生活。

人的第一大需求当然是生存,如今整个地球的人类居住分布也是从远古时代,人类不停地在寻找适合居住的环境而慢慢形成的,否则就不会有从欧亚大陆跨过白令海峡到美洲的土著,就不会有游牧民族不停的迁徙,也就不会有现代社会的众多移民们。所以寻找更舒适、更宜居、更体面、更易赚钱生活的地方永远是人类的追求。

在冬天,东北的气候和三亚比是不言而喻的,谁也不愿意天天只窝在屋子里,出门冻成冰棍,啥户外活动都干不了地方。你说雪乡的雪景特别美,还可以滑雪什么的多好,但旅游和长期居住是不同的,天天让你看没有变化的雪景,天天让你滑雪用不了一周你就会崩溃,况且老年人根本就不能滑雪,寒冷和被污染的空气给老年人带来的只有疾病和缩短寿命。所以,据三亚市异地养老老年人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1月,在海南三亚养老的异地老人近40万,其中哈尔滨籍的老人占20万,而三亚市户籍人口只有58万多。


除了老人,三亚的东北年轻人也很多,自从东北的重工业没落后,年轻人也都跑出来挣钱,三亚除了气候好、空气好、水干净,也是全国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虽不能媲美世界级的海岛,但在国内的海水、海滩景致中都属上品,所以这里赚旅游者的钱也很容易。

小娘子在三亚旅行打滴滴时,就碰上了不少司机是东北人,冬季来三亚过冬,同时开滴滴。冬季是三亚的旅游旺季,打车的人很多,他们一个月基本就可以把半年的房租挣回来了。优质生活和轻松赚钱两不误啊!

虽说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外来人口,可利益面前,不少人都被熏了心,也就导致了众多的游客在三亚被黑、被宰事件,三亚旅游的口碑也日益渐差。三亚带给了东北人优质的生活,真心希望东北人也珍惜这片土地和大海,不要毁了当地原有的淳朴,不要毁了全国最好的海边度假地,更不要毁了自己的形象!


饕餮小娘子



​近日,一个房地产广告在国内社交网络中流行开来,在这幅海南某地的房地产广告中,地产商打出了“哪个东北人没有套海南房?”的广告语。

在海南,尤其是在三亚的东北人非常密集,以至于很多人调侃三亚是“黑龙江省三亚市”,在海南买房对于东北人的意义就和穿貂一样。三亚市副市长李伯清也说过:“如果北方的几十万外来人口撤出三亚的话,这个城市可能一夜之间变成一座空城。”有趣的是,这位三亚副市长来自辽宁大连,也是个东北人。

吸引东北人到三亚定居最为明显的原因是海南优秀的光热条件,并且,在以热带风光闻名的度假区中,海南的价格比较亲民。在这一点上,俄罗斯人、北京人都与东北人的偏好相同,海南的北京购房者和俄罗斯游客都不少。相比于中国东北、华北地区和俄罗斯严寒的冬季,海南温暖的冬天对这些寒冷地区的外来者来说无异于天堂。俄罗斯人前往热带、亚热带地区度假的第一目标本来是黑海沿岸或土耳其,但由于政治冲突以及俄罗斯90年代的经济下行,海南旅游变得比这些地区更有吸引力。根据俄罗斯最大的旅行社PEGAS统计,早在2011年,俄罗斯到三亚的游客就突破了20万人次。而三亚的大街上,用俄文标注的招牌也不鲜见。

海南优秀的自然条件对东北人来说一个拉力因素,而历史上的东北下岗潮和近些年不太令人乐观的经济形势,则是东北人南下的推力因素。

与东北人相比,身在首都的北京人又少了很多外迁的动力。东三省近年来以每年超过200万人口的速度向外流失人口,这一趋势的开端要追溯到90年代的国有企业下岗潮。东北地区曾经是中国现代工业最为发达,最为集中的区域,东北地区的城市化率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领跑全国,这样的优势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中变成了劣势,东北地区在下岗潮中所受到的冲击非常严重。1997年底,东三省国企员工下岗的数量达到了259万,占比超过全国下岗人数的22%,接近四分之一的下岗职工都在东北。90年代国企员工下岗之后的主要安置方法可分为市场化和集体化两种方式。市场化的安置方法主要指企业一次性买断员工工龄,向员工支付一定的补偿费用,今后双方不再存在雇佣关系,下岗职工自谋生路。集体化的安置方法主要为允许员工内退下岗或待业下岗,这两种方式分别向员工以月为单位支付一笔数量较少的退休金或津贴,没有完全剪断下岗员工与原单位之间的关系。根据96年6月对哈尔滨等城市的调查,88%的下岗职工没有经过单位化的安排,但有40%的下岗人员已经不同程度的就业了。

九十年代,海南曾有过一轮惊心动魄的房地产过山车,地产泡沫破裂的时间恰巧和下岗潮对应,海南成了东北打工者眼中的好去处。

而和90代末东北下岗潮遥相呼应,在当时的海南一次规模空前的房地产泡沫破裂了。1988年8月23日,海南省从广东省脱离,单独设省,并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当年就有大量淘金者从全国各地涌来,寄希望于海南能成为第二个深圳。9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见》,住房改革深化。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更多投资资金来到了中国南方。

1991年,海口房价1400元/每平米,仅仅相隔一年,1992年海口房价就涨到了超过5000元/每平米,1993年上半年房价达到顶峰的7500元/每平米,少数楼盘的单价甚至超过了10000元/每平米。这个价格甚至超过了今天许多地级市的商品房售价。于此同时,海南的配套产业并没有太多发展的空间,一窝蜂涌来的资金和人力几乎全部挤进了房地产市场。总人口不到700万,城市人口100万出头的海南省一时间竟然拥有了超过13000家的房地产公司。当时无论是炒房者还是开发商,几乎没有人打算长期定居下来,不清楚未来谁来住这些房子,但是建设项目一个接一个的上马。海口的地价也从不到100万元/亩,飙升至超过600万/亩。海南形成了中国改革开发后的第一次房地产热。

1993年6月是个转折点,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发表讲话,宣布停止房地产公司上市,并且收缩银行资金,控制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在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压迫之下,海南的房地产行业快速衰退,房地产泡沫破裂了。无数在建的商品房项目停工,绝大多数的海南房地产公司破产。当时的调侃是,海南有三大景观“天涯、海角、烂尾楼”,仅占全国0.6%人口的海南省承担了全国10%的商品房库存。1996年初,海口地价跌回100万/亩。1998年,在北方国有企业下岗潮最为严重的时候,海南随处可见500元一平米的房子。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来自东北的打工者开始出现在三亚的出租车、餐饮、零售等等各行各业,对于前来打拼的东北人来说,海南无疑是个气候宜人就业宽松的好地方。


小皇后地盘


在海南,尤其是在三亚的东北人非常密集,以至于很多人调侃三亚是“黑龙江省三亚市”,在海南买房对于东北人的意义就和穿貂一样。三亚市副市长李伯清也说过:“如果北方的几十万外来人口撤出三亚的话,这个城市可能一夜之间变成一座空城。”有趣的是,这位三亚副市长来自辽宁大连,也是个东北人。

2014年海南全省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现场会上将海南省的流动人口分为四类,其中就包括数量庞大的三亚居住半年型人群,又称为“候鸟”人群。不包含短期旅游者,海南省外来流动人口数量在2013年底才突破100万,而根据澎湃新闻的统计,截至2014年11月,在三亚养老的异地老人就有接近40万人,其中哈尔滨籍老人就占到20万左右。

海南的东北人多,近几年北京、河北、俄罗斯的游客和住户也越来越多,吸引北方候鸟们的第一个驱动力当然是海南温暖的冬天。

吸引东北人到三亚定居最为明显的原因是海南优秀的光热条件,并且,在以热带风光闻名的度假区中,海南的价格比较亲民。在这一点上,俄罗斯人、北京人都与东北人的偏好相同,海南的北京购房者和俄罗斯游客都不少。相比于中国东北、华北地区和俄罗斯严寒的冬季,海南温暖的冬天对这些寒冷地区的外来者来说无异于天堂。俄罗斯人前往热带、亚热带地区度假的第一目标本来是黑海沿岸或土耳其,但由于政治冲突以及俄罗斯90年代的经济下行,海南旅游变得比这些地区更有吸引力。根据俄罗斯最大的旅行社PEGAS统计,早在2011年,俄罗斯到三亚的游客就突破了20万人次。而三亚的大街上,用俄文标注的招牌也不鲜见。

海南优秀的自然条件对东北人来说一个拉力因素,而历史上的东北下岗潮和近些年不太令人乐观的经济形势,则是东北人南下的推力因素。

与东北人相比,身在首都的北京人又少了很多外迁的动力。东三省近年来以每年超过200万人口的速度向外流失人口,这一趋势的开端要追溯到90年代的国有企业下岗潮。东北地区曾经是中国现代工业最为发达,最为集中的区域,东北地区的城市化率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领跑全国,这样的优势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中变成了劣势,东北地区在下岗潮中所受到的冲击非常严重。1997年底,东三省国企员工下岗的数量达到了259万,占比超过全国下岗人数的22%,接近四分之一的下岗职工都在东北。90年代国企员工下岗之后的主要安置方法可分为市场化和集体化两种方式。市场化的安置方法主要指企业一次性买断员工工龄,向员工支付一定的补偿费用,今后双方不再存在雇佣关系,下岗职工自谋生路。集体化的安置方法主要为允许员工内退下岗或待业下岗,这两种方式分别向员工以月为单位支付一笔数量较少的退休金或津贴,没有完全剪断下岗员工与原单位之间的关系。根据96年6月对哈尔滨等城市的调查,88%的下岗职工没有经过单位化的安排,但有40%的下岗人员已经不同程度的就业了。


土家面孔


先说说东北人吧。其实东北的汉人很少,更多的原住民应该是满族等少数民族。很多东北汉人往上面寻祖的话都是当年闯关东过来的,在我们安土重迁的传统文化里,可以说他们的骨子里就有闯荡天下的基因。建国后,东北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年年都有大批源源不断的院校毕业生作为新生力量从祖国各地被输送到东北各大国企,并在此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当时间轮转到上个世纪的90年代,我们整个国家迎来了大国企的没落和大量国企职工的下岗潮,曾经辉煌的沈阳、长春等一大批工业城市也随着大国企的没落而变得风光不再。如果你看过《钢的琴》等以东北没落大国企为背景的影片就会略有感受,但更加不敢想象的是,1997、1998年前后全国将近1/4的国企下岗职工,都集中在东三省!

国企颓势已起回天乏术,而大量下岗的人们为了生活下去必须要自己寻找出路,于是他们开始了不断的外流。与其他地区流出的务工人口很不一样的是,东北的外流人口大多是拥有较高职业技能的下岗职工。相对比于离开山村外出打工的人来说,这些城市下岗者更加的无依无靠,他们连一块土地都没有,靠奋斗改变人生的愿望也更强烈。

于此同时,第一浪的海南开发热潮退却,曾经被恶炒的房地产几乎垮掉,烂尾楼低价楼比比皆是。而东北9、10月份即开始下雪的严寒气候,让很多痛恨苦寒、生计困难的东北下岗工人选择在拿到遣散费后南下海南,买房定居。也许这就是改革开发后海南迎来的第一波东北定居者吧。其实彼时的海南,还远没有今天的模样。

再后来,海南开始打造“国际旅游岛”,也循序渐进的进入到现代化建设和发展阶段。随着三亚日臻完善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东北人为了让老人能够享受到温暖晴朗的冬天和清新的空气,选择到海南过冬;而经济条件好一些的,也会考虑在三亚买房让老人长居于此。相比于其他省市有此心的人,东北人只是更早一步动心、更早一步行动了而已。

很多人笑说三亚是“黑龙江省三亚市”,谁又能知道这背后曾有过多少东北人的辛酸和奋斗?也有人把三亚旅游乱象归结于遍地的东北人,谁又能体会那些接近于普通话的东北话曾经温暖过多少听不懂海南方言的旅行者的心?

无论是当年的被迫南下谋生,还是如今的候鸟型迁徙小住,如今海南遍地的东北人,其实都是人们自己用脚投票的结果。也祝愿三亚越来越好。


长腿叔叔


北纬18度的三亚号称东方夏威夷,不过,如今“黑龙江省三亚市”的名气更大。


每年都有几十万东北老人到海南过冬,人们称这些老人为“候鸟老人”。三亚市异地养老老年人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1月,在海南三亚养老的异地老人,近40万,其中东北哈尔滨籍的老人就占20万。而截至2014年末,三亚市户籍人口有58.56万。


更大的背景是,2000年海南接待过夜游客人数达到1000万人次,到了2014年,这一数据已突破4000万。

作为国际旅游城市的三亚,如今给人的印象是东北人和俄罗斯人比本地人常见,外地人已经是三亚的主力,土生土长的三亚人反而不容易见到。

相对应的,是东北人口净流出。由于产业衰退等原因,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东三省每年净流出的总人口约200万。


东三省尤其是黑龙江,冬天气温通常零下二三十度。天气太冷,老人容易得关节疼痛,风湿病和呼吸系统疾患。在发现三亚这座“没有冬天的城市”适宜养老后,选择南下的老人也越来越多。

不少身体有疾患的中老年,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大都会选择在三亚生活,老人们背井离乡花钱来三亚过冬最大的好处就是,“身体比以前好多了”。

不过气候宜人和养老并不是东北人进军三亚最开始的原因。


事情要从解放战争时期说起,林彪的四野从东北一路打到海南岛。解放海南岛以后,很多部队就地转业,组建农场,开垦戍边,这是东北干部植根海南的开始,也是东北人植根海南最重要的一步。海南整个农垦系统、党政机关和解放军武警部队,东北人都很常见,自爷辈、父辈就在海南的也很多。


1988年海南建省,海南急需人才,大力提拔年轻干部,很多人南下海南,其中就包括了很多东北人。据澎湃新闻,海南省和三亚市最初注入新鲜的血液,是在建省和设地级市之后,各级外地官员被调来任职海南。

从海南建省之后,已有9任省委书记和7任省长了(共12人),其中,第四任杜青林为吉林人,另外有一半人为北方人。另外,还有许多其他层级干部,以及三亚市的地级干部,其中不乏来自北方籍和有北方工作经历的领导。


除了候鸟老人、南下的干部,还有大量普通劳动者被吸引到三亚这座旅游城市工作,创业。原因正是前面提到的时代背景,一边三亚作为国际旅游城市飞速发展,一边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持续没落。

今天几乎在每个行当,都有东北人的身影,开餐馆,开旅馆,开出租,开公交,卖房子……三亚市副市长李柏青说过,“如果北方的几十万外来人口撤出三亚的话,这个城市可能一夜之间变为一座空城。”


按照中国指数研究院2014年发布的4月百城房价指数,三亚的房价高达24726元/平方米,比一线城市的广州还高出6200多元。而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460元,仅够买1平方米商品房。

2014年1月,三亚的平均租金为100.42元/月/平方米,环比上涨31.78%,同比上涨18.84%,一举超过了北京,成为租金最高的城市。由于东北游客的季节性涌入,当地的社会资源、如公交、医疗、文体娱乐等变得紧张,当地人的舒适度下降。


另一方面在相处上,南北方人性格差异也导致隔阂。在南方人眼里,东北人的特点不只是有喜剧天赋,更是认强势不讲理,野蛮目无法纪,暴力犯罪多。生于吉林的罗永浩就曾在课堂上说,作为诚实的东北人,不能否认全国的很多大案要案就是东北人犯下的。黑龙江晨报曾引述北京某报的报道,2005年有人在北京为了抢劫专门练习东北口音,冒充东北人,可见东北人根深蒂固的形象。

这些年每到旅游黄金周,三亚经常上头条,很多游客抱怨,从来没有哪一个地方能把宰客变成一种大众行为,从饭馆到出租车一条龙,防不胜防。有人指责是因为大排档、出租车这两个直接面对终端游客的服务行业,被东北人垄断了。


“三亚空气很好,人气很差,自然环境很好,人文环境很糟。”这不是三亚人说的,这是东北人说的。2013年黑龙江晨报做了专题讨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法学博士朱南平这样说。

其实不只是本地人抱怨,东北移民也在抱怨,三亚没有好的基础教育,没有户籍的东北孩子读书升学很麻烦,高等教育几乎没大学,基础交通很差,公交车20多30分钟一辆很正常,挤不上去也很正常,候鸟老人医保社保报销麻烦,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卖东西的乱开价,基本杀价1/5,每到春节前后3个月,房租等生活成本暴涨10倍……

东北文化能对这些都负责吗?显然不能,这是移民城市问题。

移民城市问题不只存在于一个三亚。在很多地方已渐渐不成问题,原因在于城市本身的管理水平、包容力,和在融合过程中形成的健康强大的城市价值观,强大到能让快速涌入的外来者马上认同它,尊重它,维护它。

很多走南闯北的普通东北人对三亚是有感情的,这是“混到最差,也不担心自己会大半夜挨冻”的地方。这个地方是如此的好,如果要让所有走进它的每一个人珍惜它,那么应该让他们有一颗安稳下来的恒心。


二言三拍


有个朋友去三亚自由行了一圈,她开玩笑得和我说:如果不是亲自感受到那热腾腾的温度,不是在海里浪了一番,不是吃到了很多海鲜,她真的感觉像去了一个假三亚,真东北。


三亚之所以有那么多东北人,往回追溯,相当一部分原因是久远以来的经济和发展导致,一部分东北人发现了三亚的商机,并把握住了商机,扎下根来。



当然还有一大部分,他们是流动的“三亚东北人”。他们像候鸟一样,每当冬天东北天寒地冻的时候,他们就去温度舒适的三亚越冬;而每当三亚进入酷热难耐的夏季时,他们又像候鸟归巢一样,飞回了东北躲避暑热,因为那里的夏季五一更凉爽,也更舒适。看上去这部分“三亚东北人”真会享受,小日子城不错。



我有次11月在三亚机场遇到一个大叔,他说家里人病了,要回东北看看。言语里能听出一些不情愿。他说那嘎现在太冷了,我这回去几天瞅几眼,很快就得回来,冬天那嘎待不住。我在这边租了个屋,能做饭,冬天老舒服了。其实细想,这不就是人的特性吗,趋利避害,用脚步为自己寻找舒适区域。有条件的人都会这么做,一点毛病也没有。


关注@桔猪 看不一样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