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古鎮時村古八景

古鎮時村古八景

埇橋區時村鎮雖然不是歷史名城,但據可靠參考資料,它經歷了明、清兩代,為古宿州四大名鎮之一,迄今約有五百八十年的歷史了。在這悠久的年代裡,事物的變化,政治和經濟的發展,都曾留下了不少的值得欣賞的遺蹟、偉大可歌可泣的往事,這裡僅具有意義的名勝記述於後:

一 紅心綠柳的紅小橋

紅心溝原為濉河故道旁的支流,再由人工穿引的一條大溝。由鎮西南燕子渡口,婉蜒而來,直貫鎮內,穿圩河,通城牆,過人工建造的小涵洞,曲折迴繞於鎮北越東大街,南轉流入東大汪。終年流水潺潺,清澈見底,碧綠澄清,魚蝦游泳,歷歷可見。夾岸歪柳,枝條漂 浮水面。溝穿東大街,因大街是通行大道,往來行人極感不便,遂於明朝天啟年間,架一小石橋於紅心溝上。紅石為墩,紅石作頂,兩側又均雕琢紅石為欄,與綠柳清波上下掩映。每於夕陽西下,溝邊垂釣,遊人散步於柳蔭,坐想橋頭,亦覺神怡心曠,所以在清末外處商旅都慕名前來,以此為遊玩勝地。

解放後為了市政的整頓和發展,又把橋基加寬,改成了南北通行大街。這就便利了商業的發展,便利了交通。在紅橋舊基兩側,還是勞動人民夏日晚間最喜歡集體乘涼的場子。白天若連集場,此處又為藝人說唱之處。兩側都有高大翠柳和楊槐好似天然的遊藝場,此處雖是很早的風景區,今天還是勞動人民最熱愛的一所好地方。

宿州古鎮時村古八景

二 紅廟青松的紅土廟

紅土廟〔俗稱火神廟)在鎮內南首,西臨濉水,背依寺江,紅瓦營造的十分小巧精緻,神像雕刻的十分活現,究其石工為禁,未能有史可據。雖然也只是見到從前勞動人民的藝術精彩了。

根據老人傳言,此廟很古,與時村的年代同時,約在明朝開國以後即行建設,在廟的周圍和門前大道兩側廣植松柏,間以翠柳與苔綠從中露出一點紅房,遠處縱觀,有“萬綠從中一點紅”的雅趣。解放前災兵匪亂,隨意砍伐破壞。年景又不斷地蕭條,人民都為生活奔波,無意修葺。迄今只留下一堵殘牆古舊廟跡而已。

詩曰:

松柏榆柳列成行,

巍然小廟聳中央。

背依深池滿菱藕,

陣陣清風飄荷香。

佳人遊興笑不住,

流連散步高歌揚。

有廟試非崇木偶,

宜人風景爭傳忙。

又曰:

鐵硯同磨聚一堂,

火神廟裡散書香,

先生嗑睡學生走,

小虹橋畔喝啥湯。

宿州古鎮時村古八景

三 義渡漁歌

時村在清朝同治、咸豐兩個朝代裡,由於客觀條件促成了商業繁榮。濉河北岸的夾河灘是停船的大碼頭。每當夕陽西下的時候,遊人絡繹不絕。因為濉河水深面廣又沒有建築橋樑,這就需要船渡往來的行人。當時有一姓丁的惡伯見到此處有利可圖,就置船擺渡,強迫討價。商旅常被勒索,地方的人民群眾也不能忍受其痛苦,遂發動捐募,集資置地二分餘畝,出資僱人改作義渡。

這時又是時村商業鼎盛的時期,終日帆船羅列河上,義渡的渡船更加忙碌。每到夕陽落山的時候,由鎮西南下湖捕魚回來的漁舟特別擁擠,那一些終日勞累的漁民們漁罷回來。各小舟上都升起了縷縷炊煙,飄蕩於滿天的紅霞中。停泊後,漁民們最歡喜義渡灘頭,縱聲高歌,大半都是自編的小唱,或是民間流行的曲子,清脆嘹亮,娓娓動聽。這就表現處豐年的樂景,是引人入勝的一處佳境。

民國成立後,一九二零年由時南劣紳丁煥娜以募資修大橋為名。曾飽肥了自己私囊。將近十年的時間,才強迫鄉間群眾無償地拉運山石。修石橋九孔,使用沒到三年,就塌陷了。仍須渡船才可通過這一寬闊的河上水道。這一渡河點,是時村南北通行,交通的扼道。這對商業和交通運輸上都是極為重要的一個大關鍵。

解放後,黨領導著人民群眾,積極發展各項事業,對交通事業極為重視,於一九五六年在老橋舊址偏西的地方另選橋基,架一石墩木脊的永久性的一道大橋。兩側架上油漆光亮的木欄,極其雄偉壯觀。由此濉河雖不能稱為天塹,可是時村已南北往復通行了。

四 時巷垂釣

鎮內時家巷,是時村發源的基礎,在北大街的中心,北臨紅心溝。溝內盛產鯉魚,鮮美可口。每當鯉魚浮游巷頭時,則必跳躍而過。所以此巷頭南北兩岸釣魚的很多。外地遊人坐觀垂釣的甚多。這也是鎮內當年的一處活景。現在由於黨領導人民大搞農業生產,積極地興修水利。把紅心溝的上游另闢為農田灌溉的大渠。鎮內的紅心溝更不需要終年流水了。因之鎮內紅心溝的兩側廣植楊槐楊柳。於時家巷北首當年垂釣處東西兩大深池內遍植紅蓮、菱角和浮萍等水產作物。這就保留了當年風景之勝境,也為人民提供了生活的富裕條件。

宿州古鎮時村古八景

五 三山夾一井

此處的聲譽很高,聞名甚遠,南至湖廣,北到豫魯等處的商旅遊客來時村經商的時候,往往行裝不御,就奔臨參觀。這是遠在清朝咸豐年間,時村商業繁榮的時候。此井在紅小橋東北角,街民家屋後側,有一家北屋東山頭和兩家東房南北山頭三面夾起而得名。井水清晰,味稍鹼澀,有苦味。最宜串酒,能加重分量。酒味更淳厚濃香。特別奇異的每當月照皓月當天的時候,月影必照井底。所以遊人來此欣賞多在每月十五日晚間,覺得更為有趣。

六 燕渡古碑

時村面臨的濉水本是新道,其故道在紅心溝的西側,據傳最魅處在燕渡口,大約有二華里,所以當年東西通行,是很難解決一個問題,建築橋樑,工程浩大,渡船往來亦費時間。適於清朝乾隆年間,有本地兩家有官職的人家,都以為擺渡是發財的好機會,就互爭渡口,相持很多年,影響了人民的交通。乾隆皇帝三下江南的時候,經過燕子渡口,給這兩家一個嚴重的處分,以籠絡人民的偽善手段,並劃出義地備有擺渡。立碑以示其功,還寫了碑文。

現在這碑仍著燕渡口河北岸,一家民房西北角,字跡依稀還可辨認。由於此處濉河故道最寬,燕子飛過必須三次展翅,所以濉河北岸一帶小村落都以燕渡口為名。

宿州古鎮時村古八景

七 松風暮塔

塔在鎮西北角,距鎮約三里,毛家村的東面,清末仍廣植松柏,翠綠連綿,一望無際。其中央寶塔聳立,壯極雄偉,每當北風驟起,聲音號呼,有似虎嘯。夏季遊此,暑氣若失,是田野耕作的勞動人民最歡喜的地方,也是避暑納涼的佳境。

現在雖是暮塔淹沒了,而其一片廣闊的故址已是一眼看不到頭的畦田了。有此一帶膏腴良田,每年增加了一部收入,這是毫無疑問的了。

八 紅蓮綠水的綠水汪

綠水汪,這個地方是時村最有聲望是一塊勝地。遠近通曉的一個風景區,遠在清朝咸豐年間,商業繁榮,外商雲集的時期,那真是聲聞湖廣閩粵,價高山陝豫魯,這些地方的商旅,沒有不爭相傳述紅蓮綠水之勝的。它不僅在當時享有最高的盛譽,迄今也是婦孺皆知的一處佳境。

時村的大街,正面構成一個井字中央,汪裡水深沒底,濃綠色蒼,四周植以紅蓮,兼雜菱藕,夏日一片紅花綠水,遙相掩映,周圍繞以木刻的紅欄,外設有清靜的茶肆。聞坐茶肆極覺舒雅,所以成為當時的勝地,遊人欣賞的佳境了。

有詩云:

繁華鬧市鎮中央,

碧波紅蓮滿池塘。

遊客雅興常歌詠,

遠近爭傳綠水汪。


又曰:

濉奎兩河繞故鄉,

如斯逝者細流長。

千古風物紅橋去,

滄海桑田綠水汪。

(馬慶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