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状元官有多大?

欢迎交流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山色归读


宋代科举,状元一般会直接给京官待遇,然后授某个州的通判差遣,也就是成为地级市的副市长。虽然这已经是升官快车道,但一个地级市的(常务?)副市长显然是称不上“帮治国”。他要治国还得一步步慢慢往上爬,出任各种职务,积累各种经验。

元代很少开科举,略过。

明代科举,状元一般进入翰林院,授修撰(从六品)。名为“储才”,其实就是成为皇帝庞大秘书班子的一员,距离权力中心比那些成绩差你一截的庶吉士(散馆后可做科道官,利用封驳权参加政治斗争)还要远,基本上就是旁观朝政。然后一路旁观上去,熬几十年进入内阁,才开始“帮治国”。然而到了明末,大部分人已经觉得翰林院系统过于封闭,不能培养“帮治国”的人才了。

清代科举,与明代差距不远。但清代吸取明代翰林院系统过于封闭导致内阁成员没有实务经验的教训,让翰林院官员外出任职,担任地方学政、知府、道员、按察使或是中央的侍郎等官职,积累一些实务经验,再从中选择督抚、大学士等“帮治国”之才。


史是历史的史


很多人都以为,古人通过科举考上了状元,就能够与公主或者宰相的女儿成亲,从而一步登天,光宗耀祖。但实际上状元的官衔并不大,而且皇室也没有那么多的公主,宰相也没那么多的女儿。

由于状元的官职时高时低,而且每个朝代都有一定的变化,想要单纯的说状元的官到底有多大,还是挺不容易的,这里需要一个衡量的标准,就拿距离我们最近的清朝来算起吧。

清朝的文武举各级考试中,分为三年一次,也就是说每三年就必定有一个状元的出现。既然状元那么高产,肯定不能让状元挂上要职。

于是在清朝,新进的状元都是正六品的翰林院修撰,所以考上状元后,并不能一步登天,那种毕竟是少数,很多状元终极一生,充其量也就是个六品芝麻官罢了。

但由于翰林院素来有“储相”之名,大部分的宰相都是出身于翰林院,而且就算是最后没有成为宰相,也会成为皇帝的智囊团之一,与皇帝接触次数较多。

而且翰林院的学士们经常参政议政,再加上皇帝一般都对翰林院非常关注,毕竟是他的智囊团,很多意见都是听翰林院介绍的,这样状元如果真的有真才实学,会很容易被加官进爵。

所以古代的状元并不是考上了就一定没够位极人臣了,最主要的还是看个人的能力,如果政治能力不够的话,那么读再多的书也没用,最后不过是读死书而已。

至于古代人之所以那么看重状元郎,主要还是看在他们的才华和潜力,很多官员对状元这么的上心,也是出于一种押宝的心理,押中了就在他的麾下又添猛将,押不中的话,也没什么大的损失。


魏青衣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在古代,状元,那可是被形容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人生四大幸事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酒后逢知己,他乡遇故知

状元,作为古代文人所追求的极致目标,自然也是受万千宠爱于一身,更是被评为人生四大幸事之一

众所周知,在古代唯有第一名才会被称之为状元,其难度可想而知,历朝历代的状元,无一不是集各种才华于一身


考取状元的难度

自从隋朝实行科举制以来,历经了,唐宋元明清等众多朝代,近1300年的历史,从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孙伏伽,到历史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这将近1300年的历史中,一共产生了592名状元

大致算一下,每两年多一点产生一位状元,加上一些朝代所产生的武状元,近1300年中所产生的文武状元总数也不过700余人,其考取难度可想而知

凡事考取科举的人,无论年龄大小,只要还未考取生员的资格,便被称之为儒童,考取了生员的资格之后,便被称之为秀才

考中秀才之后,将要进行下一场乡试,考中的人便被称之为举人

考中举人之后,便要去进行下一场贡试,考证之后便被称之为贡士


到了这一步之后,变差不多算是媳妇熬成婆,一切都将出现最终的结果,在最后,便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中者被称之为进士

进士的前三名被称之为——鼎贾三元,其中的第一名便是传说中的状元,第二名便称之为探花,第三名则是榜眼

从这一系列的考试中就可以得出,这种难度,可谓是传说中的千军过独木桥

古代的状元一般是多大的官?

通过这一系列考试,很多人便会提问了,状元这么屌,那么,它到底是属于一个多大的官职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的是,状元并不等于是官职,就如同我们现在高考取得第一名一样,他只是一个学历上的名称

虽然说状元这一名词,自古从今便是响当当,但其实,考中状元之后所授予的官职并不是很高,一般是从六品,仅仅比传说中的芝麻县令七品官大一点

当状元,做驸马,娶公主

这句话,可谓是脍炙人口,一般人都认为只要当上状元之后,便可以迎娶公主,其实,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梦想总是遥不可及。

一般在正常情况下,三年左右才会产生一名状元,所以说,很多人对于状元的第一印象,便是名留青史,迎娶公主

但是不得不把这个美好的梦想给戳破,在1300年中,仅仅有一位状元,成功娶到了公主,他便是唐朝的郑颢〈根据史料记载,这唯一的一位,还是属于被迫的〉


寒窗苦读

自古到今,这便是那些贫穷家孩子的唯一出路,从未改变

古代的高中状元,现代的考取清华北大,无一不深深地激励着广大学子,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在这片青天白日之下,留下属于自己的一片足迹

呈现个性解读,展示百态历史

别忘了,关注一波再走哦


文史解读


状元本身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只是当官的起点比别人高一些而已。但是科举本身存在的意义在于笼络豪门大阀和贵族,不要说状元,能上大殿的大多都是权力妥协的结果,寒门在其中的名额非常少,更不要说状元了。所以状元一般都出自大势力,而且很多都是未来的家主,这保证了他们今后的发展。而凑巧某次一个寒门学子中了状元,也会变成各大势力竞争的对象,通过师徒关系,翁婿关系变成大势力的一员,这个背景才是寒门状元最大的仪仗。

而皇帝也知道科举的重要性,为了防止主考官权力过大,因此才有了殿试,让这些出自大势力的未来栋梁成为天子门生。这样,他们才能承皇帝的情,避免了主考官势力过于强大,也实现了笼络各大势力的效果。

寒门是与贵族门阀相对比的,大多为中小地主。科举制确立后,门阀世家垄断权力的现状被打破,普通中小地主也能参与政治,但底层百姓(贫农、工匠、小商贩等)却依旧难以改变现状,因为根本读不起,甚至某些阶级出生的禁止参加科举。


欢迎关注头条号:凌霄,我在这儿等你。

凌霄


以我个人的理解;古代的状元,就是今天所称的学术学位,与官位没有太大的关系。

那么为什么会给今天的人们造成错觉、是当今的很多文学作品、和文艺作品造成的。这些作品大多是状元及第后得到赏识得以很高的官位,光宗耀祖,或给当初小看者以颜色的故事,故此,以为,中状元就是中高官的错觉。

其实,古往今来,能有几个被皇上看中许以高官的,寥寥无几。大多数状元,都是普通的岗位;如、国家的各个行政机构中的不同岗位,而这些岗位主要根据当时行政机构中的空缺中产生的、和当时的、行政矛盾集中区域、增强行政管理力量的需要、进行的力量补充。所以说;状元的在岗位的任用上是多元的,其命运也是后天形成的,成功与否是个人的命运、和自然的造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