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劃分爲5市4區1縣的4線城市,享有「塞北江南」之稱

黑龍江省劃分為5市4區1縣的4線城市,享有“塞北江南”之稱

黑龍江省劃分為5市4區1縣的4線城市,享有“塞北江南”之稱

黑龍江省劃分為5市4區1縣的4線城市,享有“塞北江南”之稱

黑龍江省劃分為5市4區1縣的4線城市,享有“塞北江南”之稱

牡丹江市黑龍江省省轄地級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是黑龍江省省域副中心城市,也是東北東部地區重要的區域中心城市和黑龍江的重要開放門戶。全市總面積3.8827萬平方公里,截至2012年年末,總人口278.5萬。

牡丹江市,因黑龍江省松花江上最大支流之一的牡丹江橫跨市區因而得名。牡丹江市已開發利用的主要風景名勝古蹟及人文景點有火山口國家森林公園、牡丹峰國家森林公園和牡國家自然保護區、雪鄉滑雪場、牡丹峰滑雪場、八女投江紀念群雕、橫道河子東北虎林園及冬季在牡丹江江面上建設的雪堡等。

黑龍江省劃分為5市4區1縣的4線城市,享有“塞北江南”之稱

黑龍江省劃分為5市4區1縣的4線城市,享有“塞北江南”之稱

黑龍江省劃分為5市4區1縣的4線城市,享有“塞北江南”之稱

黑龍江省劃分為5市4區1縣的4線城市,享有“塞北江南”之稱

黑龍江省劃分為5市4區1縣的4線城市,享有“塞北江南”之稱

歷史沿革

牡丹江流域的古代先民在漫長的歷史變革中,由於各個朝代的更替,其稱呼也不盡相同。在夏、商、周時期,被稱為肅慎、息慎和稷慎。在兩漢、魏晉時期,肅慎人改稱為“挹婁”。南北朝時期,挹婁人又轉稱勿吉。隋唐時期,勿吉又轉稱靺鞨,靺鞨族當時分為七個部落,其中佛涅部居張廣才嶺東牡丹江和寧安境內,呈寶部居綏芬河流域。五代時靺鞨族改稱女真,居住在牡丹江流域的舊日渤海國邊民被稱為生女真。到了清朝皇太極即位後,便將族名定為“滿洲”,稱為滿洲族,簡稱滿族,由此牡丹江流域的土著居民又稱為滿族。

黑龍江省劃分為5市4區1縣的4線城市,享有“塞北江南”之稱

黑龍江省劃分為5市4區1縣的4線城市,享有“塞北江南”之稱

黑龍江省劃分為5市4區1縣的4線城市,享有“塞北江南”之稱

黑龍江省劃分為5市4區1縣的4線城市,享有“塞北江南”之稱

黑龍江省劃分為5市4區1縣的4線城市,享有“塞北江南”之稱

黑龍江省劃分為5市4區1縣的4線城市,享有“塞北江南”之稱

黑龍江省劃分為5市4區1縣的4線城市,享有“塞北江南”之稱

公元698年,粟末靺鞨族首領大祚榮在牡丹江上游敦化敖東城建立了“震國”,史稱“舊國”。

公元705年,大祚榮受招唐朝改國號為“渤海”,正式成為唐朝管轄下的地方自治政權。

公元755年,大祚榮之孫,渤海三世王大欽茂將國都遷到今天寧安市渤海鎮,定首都名為上京龍泉府。渤海強盛時期設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疆域包括今吉林省、黑龍江省的大部,遼寧省少部以及俄羅斯濱海地區和朝鮮咸鏡北道、兩江道、慈江道及平安北道的一部分,幅員五千餘里,有戶十餘萬,常備兵數萬,號稱“海東盛國”。公元十世紀初,渤海國開始衰落。

公元926年,契丹攻佔上京龍泉府。渤海末王大湮撰率眾出城投降,渤海國滅亡。

公元928年,契丹將渤海國王族及城內居民遷到契丹腹地今遼南地區,為使渤海人忘其國土,臨行前放火將渤海故都化為灰燼。渤海國從698年建國到926年滅亡,共傳十五世,歷時229年。

公元十二世紀初,女真完顏部崛起。據《金史·本記第一》記載:“始祖居完顏部僕幹水之涯”,僕幹水就是今天的牡丹江,女真完顏部最早就是居住在這裡。

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今寧安、海林、穆稜及牡丹江市區均屬金代胡裡改路管轄。

公元1234年,蒙古帝國滅金。牡丹江流域女真族歸於元朝政府統治之下。

公元1368年,元朝滅亡,明朝建立,建洲女真分佈在牡丹江、綏芬河、長白山一帶。

明永樂八年(1410年),建州女真斡朵裡部酋長努爾哈赤六世祖愛新覺羅·孟特穆率部從牡丹江西岸南行至寧古塔(今海林市舊街鄉)定居下來,這一支女真在歷史上被專稱為建州女真。十年以後,他們東進至今俄羅斯雙城子對面克拉斯諾雅爾山城定居下來,再後來又經過多次遷移,最後定都於新賓的赫圖阿拉。明朝後期,建州女真日益強大,努爾哈赤相繼統一了建洲諸部和海西女真四部。

1608年,努爾哈赤派兵進駐寧古塔舊城,並以此為基地征服了今興凱湖、三岔口、烏蘇里斯克、穆稜、寧安、密山、琿春等地的女真部落。

1666年,寧古塔將軍巴海率部在今寧安市寧安鎮修建新城,同年12月駐地遷往新城,原來的舊址便被稱為“舊城”或“舊街”,寧古塔舊城作為清朝各級章京駐地和治所,自1636年至1666年前後共存30年。

清王朝入主中原後,長期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後來,為了穩定政權,繼續擴張中原地區的疆域,清王朝從順治到康熙年間不斷往寧古塔一帶撥民和安置有戰功的八旗官兵及其家屬,漢族人逐漸增多。寧古塔遷往新城後,寧古塔作為清朝政府的流放地,先後有大批被朝遷罷職、刻黜的官員和一些有學識的文士被“謫戍”或“遺戍”到這裡。他們的到來,對傳播中原文化,加速民族融合、開發建設邊疆都做出了積極貢獻。


近現代歷史

牡丹江市

1860年,清政府開始對東北地區局部解禁。1881年,清政府開放了寧古塔管轄下的鐵嶺河,1904年,牡丹江流域全部開禁,大批漢族人進入了這一地區。[1]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2月,沙俄修築中東鐵路,建牡丹江站。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7月,鐵路全線通車後,沙俄將鐵路沿線兩側,劃為其附屬地。附屬地的行政權、司法權、設警權、駐軍權以及森林、礦產、土地的開發、經營管理權,均被沙俄中東鐵路局(亦稱俄國鐵路公司)攫取。車站周圍設立居民組織自治會,具體掌管工交、財經、民政、文教衛生等事宜。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清政府將東三省將軍制改為行省制,撤銷寧古塔副都統,寧安府劃歸綏芬廳管轄。1910年改綏芬廳為寧安府,歸吉林行省管轄,牡丹江境域屬寧安府管轄。

民國初年沿襲清制,牡丹江地域仍歸吉林省寧安府(後稱縣公署、縣政府)管轄,今市郊乜河,屬寧安縣第五行政區團聚鄉所在地,為當時境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後,牡丹江站兩側歸哈爾濱中東鐵路公司督辦公署轄屬。

1920—1930年,中東鐵路哈爾濱地畝管理局在牡丹江站周圍地段發放過三次街基號,街路地段不斷擴大,人口繼續增加,店鋪作坊日益興起,逐步形成集鎮。寧安縣第五區的政治、經濟活動中心很快從乜河轉移到火車站周圍。

1932年5月日本侵略軍佔領牡丹江站及乜河、鐵嶺河、卡路、海浪、南嶺(今勝利村)等地。1933年7月,將東省特別區改為北滿特別區(1936年1月撤銷);將中東鐵路改為北滿鐵路。1934年10月,將寧安等縣劃為新成立的濱江省管轄。今牡丹江市大部分境域仍屬寧安縣五區。1935年,偽滿洲國當局成立濱江省牡丹江辦事處。1936年12月圖們至佳木斯鐵路全線通車後,牡丹江新站(即今火車站,原稱寧北站),成為貫穿東西南北的交通樞紐。1937年7月1日,成立偽牡丹江省公署,轄寧安、穆稜、東寧、密山、虎林5縣。在偽省公署內設立牡丹江市政籌備處(即市正式建置的前身)。同年12月1日,正式成立偽牡丹江市公署。時牡丹江省共轄5縣1市,省會設在牡丹江市。

1943年10月1 日,日本侵略者為使國境地帶的軍事管轄區域和行政管轄區域一致起來,以加強其“國防要塞”和行政機構,設立東滿總省,轄牡丹江省、東安省和間島省(今吉林省延邊地區),共3市16縣。總省省會設在牡丹江市。

1945年5 月28日,撤銷東滿總省,劃出間島省;將原牡丹江省和原東安省合併,設立東滿省,轄2市11縣,省會仍設在牡丹江市。當年8月14日日本侵略者敗退,偽東滿省公署和牡丹江市公署同時解體。

1945年8月18日,在蘇聯紅軍駐軍幫助下,成立牡丹江市地方治安維持會。同年8月下旬,受東北黨委員會派遣的金光俠、陶雨峰、喬書貴等抗聯幹部,隨同蘇聯紅軍進入牡丹江市,於當月25日成立中共牡丹江市委員會,隸屬中共牡丹江地區委員會領導。10月14日,牡丹江軍區司令員李荊璞接收牡丹江市地方治安維持會,建立在中共領導下的牡丹江市民主政府。

1946年4月8日至10日,綏寧省首屆臨時參議會在本市召開,成立綏寧省政府。牡丹江市劃屬綏寧省領導。

1946年10月7 日,綏寧省撤銷,成立東北政聯直屬牡丹江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後,牡丹江市隸屬牡丹江專員公署領導。1947年8 月20日,牡丹江專區與東安專區合併,成立牡丹江省,牡丹江市隸屬牡丹江省領導。1948年7月9日,撤銷牡丹江省建制,併入松江省,牡丹江市為松江省直轄市。

1949年5月27日,牡丹江市政府改稱市人民政府。

1954年6 月19日,松江省建制撤銷,與黑龍江省合併。統稱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劃為黑龍江省直轄市。 1955年3月24日,牡丹江市人民政府改稱牡丹江市人民委員會。

1958年6月18日,牡丹江市劃歸牡丹江專員公署領導,變為地轄市。1960年4月5日,寧安縣由牡丹江專員公署管轄改為牡丹江市管轄。1962年9 月22日,又將寧安縣劃回牡丹江專員公署。

1966年2月8日,牡丹江市由地轄市又改為黑龍江省直轄市。1966年5月16日,“文化大革命”開始,牡丹江市人民委員會受衝擊。1967年1月,市人委被“造反派”接管。1967年3 月30日,撤銷牡丹江專員公署,成立牡丹江地區革命委員會(以下簡稱地革委),牡丹江市隸屬牡丹江地革委領導。

1967年4月8日。撤銷牡丹江市人民委員會,成立牡丹江市革命委員會(以下簡稱市革委)。4月19日市革委召開成立大會,併發布《第一號通告》。

1968年2月6日,根據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主任潘復生的指示。市革委和地革委機構合併,統稱牡丹江地革委。撤銷牡丹江市建制,原市轄的先鋒(西安)區、東風(東安)區、愛民區和郊區直接由地革委領導。並在地革委內部設城市工作部門,具體管理協調各區工作。

1973年9月1日。牡丹江地、市革委分設,恢復牡丹江市建制,仍歸牡丹江地革委領導。地革委直轄的東風區、先鋒區、愛民區、陽明區(1970年10月新成立)和郊區重新劃回市管轄。1979年2月8日,牡丹江地革委改稱牡丹江行政公署。牡丹江市革委仍隸屬牡丹江行政公署領導。 1980年12月1日,牡丹江市革委改稱牡丹江市人民政府,仍歸牡丹江行政公署領導。

1983年9月29日,牡丹江地、市合併.撤銷牡丹江行政公署建制。牡丹江市為省轄市,實行市管縣的領導體制。除原行政公署管轄的雞東縣劃歸雞西市外,牡丹江市管轄原行政公署管轄的海林、寧安、林口、穆稜、東寧、密山、虎林7縣、綏芬河1市(代管)和市內的西安區、東安區、愛民區、陽明區、郊區5個區。同年10月17日,合併完成,正式辦公。1986年,設立鏡泊湖市,由牡丹江市代轄。1987年,撤銷鏡泊湖市。1988年,撤銷密山縣,設立密山市。

1992年,撤銷海林縣,設立海林市。1992年10月5日,密山市改由雞西市代管。1993年6月14日,國務院批准將虎林縣劃歸雞西市管轄。1993年,撤銷寧安縣,設立寧安市。1995年,撤銷穆稜縣,設立穆稜市。1997年,撤銷牡丹江市郊區。

2010年5月19日,穆稜市磨刀石鎮、林口縣五林鎮和海林市海南朝鮮族鄉劃歸牡丹江市,磨刀石鎮、五林鎮劃入陽明區,海南朝鮮族鄉劃入西安區。

2011年,取消管轄綏芬河市,綏芬河市設為省直管轄試點。

2016年,國務院批准東寧撤縣設市。

黑龍江省劃分為5市4區1縣的4線城市,享有“塞北江南”之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