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些皇帝一般长期住在皇宫里面的,那么他怎么知道手下的官员有没有骗他?

见即有缘


这个呢,一般是不知道的,要知道,只有一种方法,启用特务。比如朱元璋搞锦衣卫就是啊。朱元璋通过锦衣卫,达到什么程度呢?历史上有两个故事。

有一年,朱元璋准备攻打袁州,派了一个侍卫何必聚去打探消息。打探完,何必聚回来汇报情况。哪里哪里守备很森严,哪里的守兵比较松散,上班睡大觉等等。

朱元璋提了一个问题,说你有没有证据证明你去过,别你就是搞了一次袁州外围游,购了点物,买了两个马桶盖。然后编了一些东西给我。

何必聚答:袁州守将欧平章的家门口有两个石狮子,我把石狮子的尾巴打断了。

后面拿下袁州,一看,果然。

这个故事细思极恐,第一,说明朱元璋这个人猜忌心很重,对所有人都不相信。第二,说明他的部下对他也相当了解,所以早就做好了准备。

可以说,朱元璋先生很早就意识到情报工作的重要性。当了皇帝,管的地方宽了,这个工作就抓得更紧了。有时候,朱元璋还嫌下面的人不给力,亲自跑出宫,装扮成老大爷打听情况。所以,在明初的南京城,你要是看到一位长脸老大爷,貌不出奇,可千万不要小瞧了。没事聊聊天,说不定第二天,你就能当官了。

当然,微服私访也有一个问题,就是能够听到真话,可真话往往不是那么悦耳的。

有一回,朱元璋又跑去民间采风,他很喜欢走到大将徐达家。徐达是他最亲密的战友,一起穿开裆裤长大的。可是有一天,朱元璋来到徐达家,却不进门,绕着房子打转转,脸上是阴晴不定。

恰好徐达又不在家,徐达的老婆吓得半死,还以为朱元璋要搞开发,拆他家房子呢,赶紧出来谢罪。

朱元璋愤愤说道,不是你的事,刚才我出去转悠,有一个老妇人称我为老头儿。却称张士诚为张王!

张士诚是朱元璋的手下败将,现在朱元璋都是皇帝了,可在民间百姓的口里,张士诚依旧是王,而他朱元璋却还是个老头?

这其实也不能怪百姓,群众只认实惠,张士诚这个人没什么理想,不想着打打杀杀,只在苏州这一带过小日子,所以政策很宽松。老百姓至今还觉得张士诚这个人不错。

跟徐达老婆吐了回槽,朱元璋气还没消,说要调兵抄两个家,打压一下反朱势力。

说罢,朱元璋才气呼呼走了。

我们说,朱元璋很喜欢到徐达家串门子,不但去徐达家,也去其他功臣家,但一件事情发生之后,朱元璋不乱逛了。

那一次,朱元璋也是去徐达家。徐达已经生病了,卧病在床。朱元璋到了之后,徐达从枕头下面抽出一把剑给朱元璋看。这把剑也不知道怎么来的。但朱元璋看了看,说了一句话,幸亏是你拿给我看,要是别人得到拿给我看,肯定要陷害你。

朱元璋从此做了一个决定,再也不到功臣家窜门。

没错,在朱元璋的心里,小老百姓说他是老头儿,不过是小事一件,功臣才是他最担心的对象。

关注脑洞老师的脑洞历史观,看里面的历史文章,已经讲了这个事情。

除了朱元璋,明朝的皇帝多半都有其特务手下,清朝也有啊,比如雍正的粘杆处。话说有一位巡抚在家里跟老婆们打牌,突然一张牌不见了,也没在意。到了第二天见雍正,聊完事,雍正突然叫住他,说有个东西是你们家的,还给你。一看,就是那张牌嘛。

所以,皇帝都有自己的眼线。另外,皇帝还会让大臣互相密奏,这些奏折之间相互印证,如果有矛盾,那当然是有人在说谎。

当然,这主要看皇帝本人,如果皇帝够聪明,他完全可以掌握很多信息,如果皇帝是个二百五,那只有被骗了。


脑洞历史观


古代皇帝因为基本上都是住在宫中,所以为了防止被骗,在长期经验积累下,研发出了很多方法。



平衡之术

一般情况下,帝王会限制臣子,防止他们拉帮结派,一旦如此,臣子之间有人欺骗皇帝,自然会有人揭发。

如果朝廷内部形成了帮派团体,想要合谋欺骗皇帝,那么皇帝就会扶持其他的派系,用来制衡。就好比康熙平衡四大辅政大臣,或者扶持明珠对抗索额图。再有乾隆虽然扶持和珅,但是也同样不放弃阿桂等人。



言官谏言

自东汉时设置了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明朝以后改督察院,清朝沿用。他们的主要责任就是负责监察、弹劾文武百官、肃正纲纪。

宋朝时,苏轼因为反对新法,经常用诗文批判时政,所以当时的乌台(御史台)便向神宗谏言,诸多诗文证据下,宋神宗便命令乌台将苏轼扣押。



特务侦察

这个方法做的最出名的就是朱元璋的锦衣卫,这些特务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传说朱元璋的臣子宋濂有一次上朝迟到了,然后下朝回到家中,因为又困又累,所以顺口吟了一首诗首“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遂得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结果第二天,朱元璋就把这首诗完整的念了出来,并且还说“我没有嫌你迟到呀,还是把“嫌”字改成“忧”吧。

吓的宋濂赶紧磕头谢罪,从此以后无论是在家还是上朝都是谨小慎微,对朱元璋更是如此。

清朝时期,雍正也设立了粘杆处,其能力也是相当的恐怖。



可以说皇帝为了防止臣子的欺骗,想尽了方式和方法,不过某些朝廷势力一家独大以后,也无可避免的蒙骗皇帝。

明末崇祯听信东林党人一家之言,把宦官团体打散,从此以后,东林党人专权治政、欺上瞒下、结党营私。朝廷危亡之际,崇祯希望朝廷大员捐献银两,结果各个哭穷,到了李自成攻占北京之后,从这些“穷困潦倒”的大臣家中搜出了7000万两白银。



还有清朝晚期,太监欺上瞒下,为了贪污告诉光绪一个鸡蛋价值20两白银,而当时光绪召见一个四品官,问他早上吃了什么。官员回答说“臣家里穷,只食用了两枚鸡蛋。”顿时把光绪吓住了,鸡蛋20两一个,自己也只是每天早上吃一个,结果哭穷四品官一早上吃40两白银。

结果旁边的太监听到后,赶紧使眼色,官员为了巴结太监,赶紧说到自己吃的是臭鸡蛋,就只值5枚铜钱,好的吃不起。这时光绪才算作罢。


我是越关


皇帝想要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取决于消息的传递,因此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传递消息,监督民情,官员的机构或者制度。

皇帝要想知道外面的事情,一般有两种途径朝廷大臣奏报和特务或奏章秘报

1、朝廷大臣奏报

朝廷之上,大臣不仅仅是只有一位,有很多大臣,而且这些大臣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几乎不可能打成一片,那么,什么样的人希望隐瞒皇帝,当然是那些利益在其中的人,或者是与自己切身相关的事情,但是,朝堂之上,肯定是会有政敌的,有派系,你想隐瞒的事情,恰恰就是别人想给你揭发的事情,政敌或明或暗都会向皇帝检举你的作为。

2、特务或奏章秘报

明朝时期,设置了锦衣卫这一机构,锦衣卫直属于皇帝管理,而且锦衣卫遍布朝堂各处,监督民情和官员的所作所为,事无巨细,最终都会呈现到皇帝的案头,官员想要隐瞒只会难上加难。

清朝时期,设置有秘密奏章制度,有什么事了,可以给皇帝偷偷写奏章,这也一定程度的避免了皇帝会被欺骗的程度。

各朝各代也会设置监察机构,但是,这些办法虽然有效,但是,有时候说真话的毕竟是少数,而谎话却是大多数,因此,皇帝需要做的就是辨别,决策,一旦决策不好,即使有这些制度,也等同于被欺骗啦!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宇少大大”,期待您的关注!


宇少大大


如果某一地区发生天灾,最基层官吏如实以书面形式上报上级,经核实后,以加急公文(插三根鸡毛)经驿站快速呈报丞相府或有故交的大员,面呈皇上,然‘后调粮赈灾,由钦差大臣监督赈灾情况。

封建官吏均来源于科举进土,对于十年寒窗苦换来的乌纱帽格外珍惜,同级官员有相互监督,检举的职责,对上级有申报弹赅的职责,否则以渎职或玩忽职守罪下狱受罚。明代有东厂西厂特务机构,主要监督官员的清廉,言辞思想情况。无孔不入。

古代官员很少.以欺诈行为,挑战欺君死罪,所以说这耕种情况很少,几乎是没有的。


手机用户52347605903


古代皇帝虽然长期居住在皇宫里,但管理天下事务依靠的是皇权及配套的行政管理体系和信息监管体系,所以皇帝是不会仅仅听从行政官员的一面之词,而是会用专门负责信息监管事务的官员对各地方的信心和情况进行调查、监督与随时汇报。

在这方面最典型,最突出的要数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的信息探测监管人员遍布全国各个角落,对文武官员的信息监管简直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史料记载有官员晚上在自己家里商议贪污违法事宜,第二天早朝朱元璋就能凭着信息监管人员上报的充足的证据对相关官员进行定罪与惩罚。不仅如此,朱元璋还设立了让全天下官员都闻风丧胆的锦衣卫直接对枉法官员进行调查、定罪与惩处,而锦衣卫是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受国家刑法管理体系制约的。


十点如蜜


古代虽然有些皇帝长期住在皇宫里,但他随时会派人但地方体擦民情和考擦地方官员的情况的比如派八府巡按,下去考擦民情。也有些开明皇帝也会派出一些心腹下去微服私访。一些地方官员也会写信或者亲自上京凑本。总之,他的体制是健全的,畅通的。主要看黄帝的决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